新華社南京5月12日電 題:從“看天干活”到“看屏操作”——江蘇蘇州智慧興農見聞
新華社記者劉巍巍
立夏時節,蘇州高新區通安現代農業園迎來麥收“衝刺”階段。近期,雨水偏少,但田間卻鮮有乾旱痕跡,一派豐收在望景象。這背後,是現代農業智慧體系的保駕護航。
走進農業園智慧農業控制中心,生産部巡查人員邵慶國坐在電腦前。屏幕上密布着一張張田塊圖,每塊田的實時濕度、水位等數據一目了然。“一旦田地出現乾旱預警,即可遠程操控調水灌溉。”邵慶國説。
數十公里外,蘇州市相城區德標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樂樂打開手機上的智慧農業雲端系統,土地成分、溫度等指標躍然眼前。劉樂樂説,有了農業智慧“伴侶”,人在家中,如在地頭。
當前,以科技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實踐在蘇州遍地開花,智能灌溉、遠程監控、病蟲害預警等科技手段逐漸普及。田間傳感器源源不斷地向後&傳輸數據,無人機定期巡航勘察地塊,自動識別病害、監測土壤墑情,再根據反饋數據精準灑水或噴藥。“鼠標一點,水就到了地頭,現代農業不再看天吃飯。”邵慶國感慨道。
近日,昆山花橋經濟開發區水稻育秧工廠投入使用,從供盤、上土、灑水、播種、覆土到碼垛,全程自動化操作,每小時可育秧1000盤,用工從17名減少到4名,大大提高了生産效率。
“在農業科技支撐下,種田變得越來越輕鬆。”劉樂樂説,合作社這兩年致力於打造“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引入插秧機、噴灑農藥無人機、電能烘乾機等裝備,升級農機智慧終端,實現農事全流程數字化管理。
科技下田,智慧生金。通安現代農業園還整合、改造5620畝土地,推行深翻整地、低壓管道灌溉,提升土壤質量,實現農情監測可視化、管理調度數據化,讓“看天干活”變為“看屏操作”。
農業園總經理唐雪峰説:“我們探索‘互聯網+農業’新模式,聯合科研院所開展智能農業系統研發。有了科技助力,種田更有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