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至25日,22名在大陸多個城市工作生活的臺灣青年來到武漢,走訪拍攝大街小巷、工廠、公園和社區,記錄傳遞武漢的新氣象與勃勃生機。
33歲的李旌佐是土生土長的高雄人。高雄師范大學畢業後,他先赴海外深造,2017年來到北京,成為中央音樂學院交響樂團的一名大號樂手,並在學校任教。
“回到廈門後我會去參加‘博餅慶中秋’活動,希望今年能夠成為狀元!”9月30日,正在雲南進行“全國臺聯2020年兩岸媒體人雲南行”參訪活動的呂紹園説。
展覽題為“江山如此多嬌——兩岸藝術家共繪長江三峽作品展”,由臺灣中華文創發展促進會主辦,展出了15位大陸藝術家和11位臺灣藝術家的精彩作品。
第三屆中華設計獎“生活美學”設計大賽頒獎儀式日前在浙江寧波舉行,來自海峽兩岸青年的設計作品詮釋了中華傳統文化在當代生活美學中的應用。
1997年,張碩元來到大陸從事快餐業,抓住機遇很快站穩腳跟,用20多年時間打拼出一片天地。但去年底,張碩元做出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來到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種植火龍果。
1993年,雅歌樂器從臺灣高雄跨海而來,當時廠區周圍是大片荒地。如今,近40家樂器企業群聚于此,這座閩南古城因此成為全國第三大吉他生産基地。
“我們的故事”江蘇海峽兩岸婚姻家庭交流活動近日在江蘇蘇州舉行。活動由蘇州市臺辦主辦,吸引了近200位兩岸婚姻家庭代表參與,一起分享交流彼此跨越海峽的愛情故事。
2020(庚子)年海峽兩岸共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典禮22日在臺灣新北市舉行。這是兩岸連續第七年跨海同步共祭伏羲。當日大陸公祭伏羲大典在甘肅省天水市伏羲廣場舉行。
由蘇州市臺協會組織的首場“蘇州非物質文化遺産進校園”活動日前在華東康橋國際學校舉行。7個非遺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走進課堂,現場講授非遺文化,展示技藝絕活。
世界無煙日到來之際,臺當局“健康署”發布的2019年青少年吸煙行為調查結果顯示,臺灣青少年電子煙使用率增幅超過五成,紙煙吸煙率出現10年來首度上升。
“本以為新冠肺炎疫情會給企業生産經營帶來衝擊,沒想到近期銷量逆勢大幅上揚。”談及復工,臺企喬山健身器材(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永楷連呼“意外”。
炎帝神農氏作為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深受兩岸同胞敬仰,在臺灣信眾多達300余萬,270多家神農宮廟遍布島內,神農文化和炎帝信仰早已成為聯結兩岸同胞的重要精神紐帶。
臺灣人力資源機構yes123求職網近日公布一項調查顯示,有80.1%的受訪大學生表示,有計劃在寒假打工,比例高過去年的78.6%,也續創12年以來新高。
臺灣師范大學圖書館珍藏的18部明代善本古籍12月2日在臺首展,包括該館"鎮館三寶"之一的宋版《孟子》明復刻版以及《東坡先生易傳》《孟浩然詩集》和《戰國策》等名本。
"雙11"剛剛過去,臺灣民眾網絡買氣高漲,不僅讓首度亮相的"淘寶臺灣"單日業績較平日成長25倍,還在本地電商平臺Yahoo奇摩上創造了售出衛生紙可堆64座101大樓的新紀錄。
近日,“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專場演出在臺灣高雄佛光山舉行,拉開了“守望精神家園——第六屆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産月”暨“美麗中華行”大型公益交流活動的序幕。
上世紀90年代,臺灣社會教育改革的大幕開啟。此後20多年中,臺灣當局又推出了一係列教改措施。雖然,臺灣社會各界對于教改頗多微詞,但持平而論,教改功過參半。
十年寒窗求學苦,為何如此輕易就離開?面對如今近乎100%的高校錄取率,重新擇校變得沒那麼難。四年學成畢業薪資還不如高中生,自然讓人心生退念。當然,原因還不止這些。
7月8日,46歲的臺灣同胞林先生在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離世,但他捐出的器官幫助7位大陸患者或重獲新生、或重見光明。林先生是首位在天津實現器官捐獻的臺灣同胞。
臺灣新北市新店區光明街新開了一家山西面館,食客好評如潮。面館老板李江是個山西小夥,與臺灣姑娘張雅琪相愛成家。為與妻兒團聚,他放棄大陸事業,來到臺灣從零開始。
從西寧出發,近3000公裏的行程,途經青海7市州、17縣……6月20日至28日,來自兩岸20多家媒體的30多人感受如詩如畫的大美青海,更感動于生活在這塊土地上人民的勤勞堅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