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互聯網慢病管理大賽收官
9月23日,由中國醫師協會主辦、醫聯協辦的2021互聯網慢病管理大賽全國總結大會在北京舉行。大賽歷時半年,經歷了病例收集、網絡投票、專家評審等環節,最終評選出了腫瘤、感染、內分泌、呼吸四個學科的優秀病例。
3月24日,互聯網慢病管理大賽在北京啟動,旨在為廣大臨床醫師提供高水平的學術交流&&,分享互聯網慢病管理的實踐和經驗。大賽各學科評審專家從多個維度綜合評判了所有的提交病例,評審維度包括醫學數據收集的完整性、及時性,管理過程指標控制的有效性,不良反應評價、用藥方案的合理性,健康教育的及時性、準確性,患者用藥依從性等。
其中,贛州市腫瘤醫院胸外科主治醫師陳凱旋、贛州市第五人民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劉平慶、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內分泌科主治醫師朱崇貴、桂林市第二人民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醫師劉林霞脫穎而出,分列腫瘤、感染、內分泌、呼吸學科的第一名。各位醫師在現場講述了病例,分享各自利用互聯網對慢病患者進行管理的經驗和心得。同時,在場的各位專家也對病例進行了點評,肯定了互聯網醫療&&在疫情常態化的當下,對於提高醫療服務的可及性、平衡醫療資源的重要意義。
中國醫師協會副會長楊民講話
中國醫師協會副會長楊民出席了總結大會,在講話中&&:“隨着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再加上疫情防控常態化,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醫生熟悉、接受並參與到互聯網醫療服務中來,醫生群體會成為互聯網醫療的主力軍。相信此次大賽積累的經驗有助於提升臨床醫師的專業能力,更好地服務患者,推動互聯網慢病管理的規範發展。”
中國醫師協會內分泌代謝科醫師分會總幹事張俊清講話
中國醫師協會內分泌代謝科醫師分會總幹事張俊清作為大賽學科主席代表也出席了會議,她&&:“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讓醫療服務得到了更廣泛的延伸,這種延伸不僅讓醫療資源得到更好地利用,同時還能夠提高醫療服務的效率、廣度、深度以及整體醫療服務的水平。在慢病管理過程中,互聯網技術能夠把醫療服務從醫院擴展到醫院外,從線下單純的‘一對一’管理,變成持續的‘一對多’管理。”
醫聯副總裁劉春梅致辭
“慢病管理已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降低慢性疾病的過早死亡率,控制慢性疾病負擔,是全社會共同的目標和責任。互聯網醫院作為一種新興業態,尚處於初期,需要産學研相互促進,為行業發展積蓄動力。”醫聯副總裁劉春梅在致辭中提到:“期待未來能和社會各界更多力量一起,圍繞疾病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進行深入研究,提升醫療服務的質量及效率。”
參與此次大賽的醫生均通過互聯網&&對患者進行了長期的隨訪管理。贛州市腫瘤醫院胸外科主治醫師陳凱旋所述病例是一位HER2陽性晚期乳腺癌患者,在抗腫瘤治療過程中,利用互聯網&&對每一個藥物的不良反應做針對性地宣教、監測並及時處理,從而減少了因不良反應管理不當導致的停藥事件發生,保障了治療效果。贛州市第五人民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劉平慶所述病例是一位HIV/HBV合併感染者,通過醫聯,劉醫生和患者之間可以頻繁進行一對一溝通,大大提高了患者的就診體驗和治療依從性。令劉平慶印象深刻的另一件事是,某段時間多替拉韋在當地無法獲得,通過互聯網&&迅速解決了患者的燃眉之急。
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內分泌科主治醫師朱崇貴認為,互聯網&&是現在管理患者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為患者提供方便的同時,也為醫生行醫提供了新的模式。桂林市第二人民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醫師劉林霞提到,慢性病治療過程需要醫生全程干預,互聯網&&提供的患者諮詢、線上購藥、療效反饋等多種服務,減少患者到醫院次數,疫情期間可以減少院內感染的風險。
慢病已經成為我國當前重大公共衞生問題,也是全世界範圍內最主要的疾病負擔之一。最新頒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醫師法》第三十條明確提出,執業醫師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經所在醫療衞生機構同意,可以通過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提供部分常見病、慢性病復診等適宜的醫療衞生服務。國家支持醫療衞生機構之間利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開展遠程醫療合作。互聯網具有智能性、高效性、便利性、可及性、持續性的特點,借助互聯網手段進行慢病管理是新的途徑,也是必然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