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區情
內蒙古自 治區簡稱內蒙古。位於我國北部邊疆,西北緊鄰蒙古和俄羅斯。面積110萬平方公里;人口2326萬;以蒙古族和漢族數量最多,此外,還有朝鮮、回、滿、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民族。全區分設7個盟,轄5地級市;其下又轄15縣級市、17縣、49旗、3自治旗。首府呼和浩特市。包頭、集寧、烏海、海拉爾、通遼等為區內主要城市。
全境以高原為主,多數地區在海拔1000米以上,通稱內蒙古高原。主要山脈有大 興安嶺、賀蘭山、烏拉山和大青山。東部草原遼闊,西部沙漠廣布。有呼倫湖、貝爾湖
等著名湖泊,黃河流經本區西南部。本區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因地域遼闊,各地差異較大;多數地區四季分明;夏短冬長,較為幹冷。年均氣溫一l~10攝氏度;全年降水量約5
0~4 5 0毫米。已探明礦藏 60余種,稀土、煤、銀等儲量巨大。草原面積居全國前列,大興安嶺林區木材蓄積量較大。
內蒙古工業在建國後發展較快,以採礦、冶金和稀土工業為骨幹,毛紡、森工、機械、食品、建材、化工全面發展。本區為全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之一,牧區草場肥美,三河馬、三河牛和內蒙古細毛羊均為著名畜種。農區集中於河套平原與東南部丘陵谷地,出産小麥、蒞麥、馬鈴薯等糧食作物和胡麻、甜菜等經濟作物。
地理位置
內蒙古自治區疆域遼闊,地跨“三北”中國東北、西北、華北)地區,東起東經126度29分,西北東經97度10分,東西直線距離為400多公里。內蒙古東部與黑龍江
、 吉林、遼寧三省毗鄰,南部、西南部與河北、山西、陜西 、寧夏四省區接壤,西部與甘肅省相連,北部與蒙古國為鄰,東北部與俄羅斯交界,國界線長達4221公里。土地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12.3%
。
地質地貌
內蒙古的地形以高原為主,高原從東北向西南延伸3000公里,地勢由南向北、西向東緩緩傾斜。一般地區海拔
1000米- - 1500米。內蒙古高原可劃分為呼倫貝爾高原、錫林郭勒高原、烏蘭察布高原和巴彥淖爾、阿拉善及鄂爾多斯高原四部分。高原上分佈着遼闊的草原,是我國著名的天然牧場,還分佈着一部分沙漠。高原邊緣的山巒,主要有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等。這些山脈的位置和走向,構成一條牧業區與農業區的分界線。高原的外沿,分佈着河套平原、鄂爾多斯高原和遼嫩平原。這三個地區,除鄂爾多斯高原土質較差和比較乾旱以外,其他兩個地區均為肥土沃野,是自治區的主要農耕地帶。
資源寶藏
在內蒙古遼闊富饒的土地上,有茂密的森林、豐美的草場、肥沃的農田、廣闊的水面、眾多的野生動植物和無窮無盡的礦藏資源。據估算,全區近300個大小城鎮國有土地資源産量在2000億元以上,全區礦産儲量潛在價值(不含石油、天然氣)達13萬億元,居全國第三位。
農業資源
內蒙古現有耕地549萬公頃,人均佔有耕地0.24公頃,是全國人均耕地的3倍,實際可利用的耕地面積超過800萬公頃,人均耕地面積居全國首位。內蒙古農業區和半農半牧區主要分佈在大興安嶺和陰山山脈以東和以南。河套、土默川、西遼河、嫩江西岸平原和廣大的丘陵地區,有適於農作物生長的黑土、黑鈣土、栗鈣土等多樣性土壤地帶和可利用的地上地下資源,從而形成自治區乃至我國北方的重要糧倉。內蒙古農作務多達25類10266個品種,主要品種有小麥、玉米、水稻、穀子、莜麥、高梁、大豆、馬鈴薯、甜菜、胡麻、向日葵、蓖麻、蜜瓜、黑白瓜籽等許多獨具內蒙古特色的品種,其中莜麥、蕎麥、華萊士瓜頗具盛名。還有發展蘋果、梨、杏、山
楂、海棠、海紅果等耐寒耐旱水果的良好條件。
畜牧業資源
內蒙古天然草場遼闊而寬廣,總面積位居全國五大草原之首,是我國重要的畜牧業生産基地。草原總面積達8666.7萬公頃,其中可利用草場面積達6800萬公頃,佔全國草場總面積的1/4。內蒙古現有呼倫貝爾、錫林郭勒、科爾沁、烏蘭察布、鄂爾多斯和烏拉特6個著名大草原,生長有1000多種飼用植物,飼用價值高、適口性強的有100多種,尤其是羊草、羊茅、冰草、披鹼草、野燕麥等禾本和豆科牧草非常適於飼養牲畜。從類型上看,內蒙古東北部的草甸草原土質肥沃,降水充裕,牧草種類
繁多,具有優質高産的特點,適宜於飼養大畜,特別是養牛;中部和南部的乾旱草原降水較為充足,牧草種類、密度和産量雖不如草甸草原,但牧草富有營養,適於飼養馬、牛、羊等各種牲畜,特別宜於養羊;陰山北部和鄂爾多斯高原西部的荒漠草原,氣候乾燥,牧草種類貧乏,産草量低,但牧草的脂肪和蛋白質含量高,是小畜的優良放牧場地;西部的荒漠草場很適合發展駱駝。著名的三河馬、三河牛、草原紅牛、烏珠穆沁肥尾羊、敖漢細毛羊、鄂爾多斯細毛羊、阿爾巴斯絨山羊等優良畜種在區內外聞名遐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