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博物院@你 用新媒體連接古今

首頁 圖片新聞 要聞 法治 社會 教育 健康 文化 科技 財經 區域新聞 兩學一做 專題 娛樂 體育 汽車 美圖
希望通過直播、微信等新的媒體社交方式來講解,來吸引更多人走進博物館,了解博物館,讓走進博物館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內蒙古博物院希望通過各種新技術、新媒體的連接,能讓更多人享受內蒙古博物院的文博資源。同時充分發揮博物館作用,連接古今,傳播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和內蒙古故事。
精彩觀點
1
展廳新升級——讓文物會“説話”
展廳新升級——讓文物會“説話”
http://vod.xinhuanet.com/v/vod.html?vid=511608
為了解讀內蒙古的歷史文化,發揮博物館教育、展示等功能,內蒙古博物院已完成了全新歷史文化民俗陳列的展廳設計和布展。博物館裏的部分藏品數字化,為部分展覽增添了新媒體元素,用新媒體的藏品闡釋手段,從而吸引核心觀眾以外的群體,“連接” 新的觀眾。 新改造後的展廳有6個,其中《天驕蒙古》《北疆樺歌》《草原豐碑》3個基本陳列,分別展示蒙古族歷史文化、內蒙古少數民族民俗文化和內蒙古革命歷史;《文明曙光》《邊關歲月》《大遼契丹》3個專題陳列,分別呈現內蒙古地區史前與青銅時代歷史文化,戰國、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歷史文化以及遼、金歷史文化。 新升級改造的展廳如一條歷史的“時空隧道”。在這條“隧道”中有一些新媒體的數字文物陳列在展廳中,觀眾輕點螢幕可以將數字文物從任意角度放大、縮小和旋轉,從而更直接地觸摸到文物、感知歷史,真正讓觀眾體驗到文物“活” 起來。一些數字文物下方有二維碼,掃描後可以從手機上了解文物的相關資料。
2
博物發言人——讓文物“動”起來
博物發言人——讓文物“動”起來
http://vod.xinhuanet.com/v/vod.html?vid=511609
國際博物館日當日,內蒙古博物院上線“博物發言人”教育項目,通過網絡視頻直播形式,邀請知名專家和展廳策展人,逐一解讀新陳列中的民族基因和文物密碼。 “博物發言人”第一期從《大遼契丹》展廳講起。內蒙古大學歷史與旅遊文化學院孫璐,將通過直播平臺為公眾講解契丹歷史,文物故事、考古趣聞,線上互動同步展開。 《大遼契丹》是內蒙古博物院在國際博物日推出的主題展覽。展廳展陳布置極具現代化,科技感強,給觀眾帶來全新體驗。展覽共展出了170多件套文物,採用全方位、多角度、數字化的展示手段,讓觀眾無限接近歷史真相,直觀感受歷史事件。同時觀眾還可以看到電影《尋龍訣》中彩棺的真身——吐爾基山遼墓彩棺。
01007023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