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鄂爾多斯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歷史上漢族、匈奴、鮮卑、敕勒、突厥、党項、蒙古等民族在這裡生存繁息。著名的“河套文化”即發源於此。
    戰國時,秦修築的長城自窟野河流域進入鄂爾多斯地區,直抵黃河岸邊的榆溪塞(今準格爾旗十二連城)。公元前三世紀,秦統一六國,分全國為36郡,鄂爾多斯地區分屬北地郡、雲中郡、九原郡、上郡。漢代在邊塞設“屬國”,鄂爾多斯地區的屬國有上郡、西河郡、五原郡等。公元407年。匈奴鐵弗部赫邊勃勃在鄂爾多斯建立了“十六國”之一的大夏國。
隋朝在鄂爾多斯及周邊地區設置榆林郡(後改為勝州)、五原郡、鄭方郡、靈武郡、鹽川郡。唐朝在此設“六州”和“羈縻府州”。五代時,鄂爾多斯為定難節度使、靈武節度使、振武節度使所轄。北宋建立後,鄂爾多斯的夏、宥等州一度歸北宋王朝的直接管轄。西夏立後,又在鄂爾多斯及周邊地區先後設置了勝、夏、鹽、靈等州。
    元朝時,鄂爾多斯境內的察汗腦兒成為皇室封地,元王朝先後在此設宣慰司與行樞密院。明朝時,鄂爾多斯地區曾屬東勝右衛與東勝左衛所轄,其後又成為長城一線九個軍事重鎮的“九邊”之一。十五世紀中葉,蒙古諸部先後入居河套。隨後,守護成吉思汗陵寢的鄂爾多斯部也由蒙古高原進駐河套地區。從此,河套始稱“鄂爾多斯”。
    明萬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鄂爾多斯博碩克圖濟農主持在黃河南岸今樹林召東南修建起了鄂爾多斯地區第一座規模宏大的喇嘛廟伊克召,該召本名烏哈格尼巴達右拉圪齊廟,俗稱王愛召。
    清朝時鄂爾多斯部實行了盟旗建置。順治年間,分封鄂爾多斯部為左翼前旗(準格爾旗)、左翼中旗(俗稱郡王旗)、左翼後旗(達拉特旗)、右翼前旗(烏審旗)、右翼中旗(鄂托克旗)、右翼後旗(杭錦旗)。六旗共建一盟,會盟地點在伊克昭(王愛召)蒙意為“大廟”,故名“伊克昭盟”。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又增設一旗為右翼前末旗(扎薩克旗)。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清政府實行“旗廳並存”的政策,在郡王旗境內設東勝廳。
       1911年辛亥革命後,伊克昭盟仍沿用原有的盟旗制度,七旗仍舊,東勝廳改為東勝縣。抗日戰爭爆發後,綏境蒙政會遷到伊盟扎薩克旗新街鎮,伊克昭盟人民堅決抵制分裂投降勢力,1943年在鄂爾多斯高原發生了震驚全國的伊盟事變。1944年,中國共産黨伊克昭盟土委成立。1949年,中國共産黨伊克昭盟盟委、伊克昭盟自治政務委員會宣布成立。後改為伊克昭盟盟委和伊克昭盟行政公署。駐地東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