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
:: 加入收藏 ::
:: 關於我們 ::
         名勝古跡  -  自然景觀 -  餐飲住宿 -  旅行社  - 特色旅游 -  民族風采 
民族風采
  蒙古族
  達斡爾族
  鄂溫克族
  鄂倫春族

族稱演變
  鄂倫春族,從語言方面看,鄂倫春語屬於通古斯語族的語言。從居住的地域看,是室韋族的後裔。從經濟生活和習俗來看,可以説,鄂倫春族的先人應當是北室韋的一部分及缽室韋、深末怛室韋和大室韋,較遠的祖先可能與肅慎族是同一系列的民族。
  “鄂倫春”的族名,包含兩種意思,即“山嶺上的人們”和“使用馴鹿的人”。根據清初文獻記載,鄂倫春曾經使用過的馴鹿,鄂倫春語稱之為“沃力恩”,與“鄂倫”音近,由此很多學者認為“鄂倫春”的含義是“使用馴鹿的人”;而在鄂倫春語中“鄂倫春”是由“鄂倫”(山嶺上)和“春”(人們)組成,“鄂倫春”意為“山嶺上的人們”,這是鄂倫春人普遍認同的民族自稱。

民族鬥爭史
  1732年清(雍正十年),257名鄂倫春士兵同索倫、達斡爾等族兵丁共計3000人編為八旗,駐防呼倫貝爾。鄂倫春人還參加了平定準噶爾部分裂叛亂的戰鬥。乾隆時的“摩凌阿”鄂倫春人阿穆勒塔,英勇善戰,屢建功勳,因為“從徵台灣、廓爾喀皆有功”,後來“官至總管,加副都統銜”,成為名噪一時的人物。
  北洋政府將鄂倫春族中身強力壯、精於騎射的青壯年編為“保衛團”和“山林遊擊隊”。他們一面巡山、狩獵,一面抗擊沙俄入侵、保衛邊疆。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的殘酷統治激起了鄂倫春人的強烈反抗。特別是王明貴、陳雷等老一輩革命家率領抗聯進人大、小興安嶺地區後,向鄂倫春人民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宣傳黨的民族政策,使鄂倫春族的抗日鬥爭從自發到自覺,從個別零散到有組織有紀律。鄂倫春人民支援和幫助抗日聯軍,參加抗聯隊伍,積極投身到反對民族壓迫,爭取民族解放的鬥爭中。 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很多鄂倫春族青年,積極參加戰鬥,甚至獻出寶貴的生命。關福隆在朝鮮戰場用機槍打落一架美軍飛機,榮立三等功,榮獲多枚獎章和紀念章。

語言文字
  鄂倫春語屬阿爾泰語系滿一通古斯語族的北語文,沒有文字,曾經學習使用過滿文,現在主要使用漢語。

民族服飾
  鄂倫春人的服裝,頭戴狍頭皮帽,身着狍皮衣褲,腳穿狍腿皮靴,這些皮制服裝做得實用、美觀,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鄂倫春人穿的皮袍,男女式樣基本相同,都是右大襟,男袍“尼羅蘇恩”前後或左右開衩,女皮袍裝飾美麗。春秋季的獵裝較短,長到膝蓋,夏季的狍皮毛很短,顏色發紅,所以也叫紅毛皮衣。雨天將舊冬衣毛朝外穿,可以防水。男子穿的皮褲只到膝蓋,腰間肥大。褲腳折起來用帶子係住,塞進皮靴裏。出野外時還要在外面穿上皮套褲。皮套褲是用耐磨的鹿、(犭+罕)皮製作的,而且要刮掉毛,鞣制得非常軟,這樣,騎馬打獵時不僅結實抗磨,而且靈巧方便。女皮褲是長的,比男褲稍瘦些,前面帶兜肚,褲腰從左右向前折,繫上腰帶,這種褲子適合騎馬、採集等活動。鄂倫春人的皮靴是用狍、鹿、(犭+罕)的腿皮製作的,用結實的泡脖子皮或野豬皮、(犭+罕)皮、熊皮做底,按不同的季節做得高矮薄厚各不相同。穿這樣的皮靴出獵,輕便暖和,走路沒有聲音,不易驚動野獸。
  狍頭皮帽“滅塔哈”是用狍頭皮按原狀製作的,這是大人小孩都喜歡戴的帽子,它不僅抵禦嚴寒,狩獵時還可以起到偽裝作用,是鄂倫春族有代表性的服飾。
  適合狩獵使用的手套是“考胡落”,大拇指同四指分開,手掌留口。平時手在裏面,射擊時從掌心直接把手伸出來,非常方便。五指手套製作精美,常常是男女之間的定情物。
  鄂倫春人不僅用皮子做衣褲靴帽,被褥、出獵的睡袋及其他許多日常用品也都是用狍皮做的。為了有效利用皮革,她們把邊角料做成漂亮的皮兜、香囊、煙荷包、腰帶和獵刀的佩飾。

飲食習慣
  鄂倫春族傳統的食物主要是野獸肉和魚,其中食用最多的是狍子肉,其次是鹿、(犭+罕)、熊和野豬肉。他們食用獸肉的方法和製作肉食的種類很多,在燒、烤、煮、熏中表現出極大的民族特色。鄂倫春人的主食以米、面為主,食用方法也很多。用麵粉做麵片、炒麵,把和好的面做成圈或餅在火上烤着吃。用稠李子熬野果粥、用酸奶熬奶粥,是鄂倫春人特有的食品。用小米、梭子米或黃米加上肉、鹽做粘粥“老考太”,是新婚夫婦人洞房時必須吃的食物。

居住環境
  鄂倫春人的傳統住宅是“斜仁柱”。它是用30多根木桿搭成圓錐形的架子,夏天用樺皮或蘆葦,冬天用狍皮做覆蓋物,搭蓋一個“斜仁柱”需要六七十張狍皮。門上夏天挂柳條穿的門簾,冬天挂狍皮或鹿皮門簾。“斜仁柱”前面用樹榦和柳條搭成曬架,晾曬肉乾或野菜。後面小樹上挂着樺皮盒,裏面供奉着神偶。“斜仁柱”內部,席地鋪床,床下鋪乾草,上面鋪狍皮做的褥子。對門正面的鋪位叫“瑪路”,是客人和老年男人的位置。左右兩側的鋪位叫“奧路”,是中年夫婦和青年夫婦的席位。“斜仁柱”的中央是終年不熄的火塘。“瑪路”席正中上方挂着四五個樺皮盒,這是供奉“布如坎”(神偶)的地方,“瑪路”右側供奉着在狍皮上用馬尾刺繡的“昭路布如坎”(馬神)。在青年夫婦住的一側,“斜仁柱”頂上搭着橫木桿,是吊孩子搖籃用的。
  鄂倫春人的另一種房屋是“奧倫”(高腳倉庫)。“奧倫”是在森林密集的山中,利用自然生長的樹木懸空而建的。儲藏暫時不用的衣物、肉乾、糧食和野菜野果等。“斜仁柱”隨着狩獵場地的變更不斷遷移,“奧倫”則不動,有時“斜仁柱”距“奧倫”的距離有兩三天的路程。“奧倫”懸空搭建是為了防野獸糟蹋東西,其他家庭或氏族的人在打不到獵物時,也可以到別人的“奧倫”中取食物,事後如數還上就可以了。
  現在,國家為鄂倫春族獵民建設了獵民新村,全部是三間的磚瓦房,中間是廚房,兩邊房間住人。房前房後都有很大的菜園子,裏面種植蔬菜和養殖木耳等。城市裏的鄂倫春族已搬進了樓房。

交通工具
  鄂倫春族的交通工具比較簡單,有滑雪板、爬犁、馬匹,樺皮船、大轱轆車等。滑雪板是用松木製作的,同現代滑雪比賽的用具相似。鄂倫春人早期用狗拉爬犁,飼養馴鹿和馬匹後,改用馴鹿和馬拉爬犁。在大、小興安嶺冰雪封山的季節,用爬犁和滑雪板在冰雪上滑行,阻力小,速度快,是比較理想的交通工具。

婚喪嫁娶
  鄂倫春族實行一夫一妻的男婚女嫁的婚姻制度,嚴禁同一氏族內部或輩分不同的人通婚。鄂倫春族中門第觀念較淡薄,過去婚姻一般由父母包辦,經過求婚、認親、送彩禮和迎親四個過程。鄂倫春人一般不許離婚,認為是恥辱的事,離婚受到許多限制。年輕的孀婦,娘家可以許配他人,得不到婆家同意可以搶婚,搶婚後,並不影響雙方原有的親家關係,他們繼續友好地往來。鄂倫春氏族內寡婦不會受到歧視,反而因失去丈夫備受同情,處處受到幫助和照顧。
  鄂倫春人想念人死後靈魂不來因此要舉行隆重的葬禮使其靈魂盡快升入天堂或轉世。老人去世,穿好壽衣,天亮入殮,在“斜仁柱”內停放幾天,通知親友弔唁。如果死者是女性要盡快通知娘家,聽從娘家人的安葬意見。安葬方式主要有風葬、土葬、火葬。墓地選擇背山面水的視野開闊地方。樹葬又稱天葬,將棺木吊置在一人多高的四棵活樹上,忌用死樹。土葬與漢族等民族基本相同,講究頭朝北或西北方。火葬主要用於得急病死去的青年或予婦。現在一般都是土葬和火葬。在死者的周年、三周年忌日舉行祭祀儀式。

宗教信仰
  鄂倫春族信奉的薩滿教産生於以漁獵為生的民族中,産生於共同勞動、平均分配的社會關係中。鄂倫春族的薩滿教沒有系統的教義和成文的經典,也沒有具體的宗教創始人。薩滿教對於民族文化遺産有着特殊的保留和傳承作用。薩滿跳神時的音樂、舞蹈具有遠古偉下來的韻律;薩滿口傳心授的各種祝辭,包括了民族的起源、氏族的形成、英雄與惡魔的鬥爭等內容,成為完整保留傳統文化的重要口頭經典。
  自然崇拜。在鄂倫春人的觀念中,自然界中的一切,山川樹木、風雨雷電、日月星辰以及人的生老病死、狩獵的運氣等,都有神靈在主宰。為了獲得諸神的賜福,他們就向神靈祈禱、敬祭。例如每年正月初一敬拜太陽神“得勒欽”,八月十五拜月亮神“別亞”,上山打獵時敬拜山神“白納恰”像,拜年、用餐時要跪拜火神“托歐布如坎”等。鄂倫春人祟信的自然神種類非常多,比較重要的還有主管倉庫的北斗七星女神“奧倫布如坎”、風神、雷神、馬神、草神等。
  圖騰崇拜。作為狩獵民族,鄂倫春人對熊、虎、狼等大型兇猛的動物十分懼怕,小心翼翼地對待它們。鄂倫春人根據熊的一些動作和特徵,認為熊與人有某種親緣關係。在傳説中,一個鄂倫春婦女迷失在山中,長期在深山密林中漂泊,變成了熊。因此熊成為鄂倫春人比較典型的圖騰崇拜
對象。平時不能隨意直呼其名,而像稱呼長輩那樣稱其為“阿瑪哈”(舅父)、“雅亞”(祖父)、“俄特日肯”(老爺子);打到熊的獵人,不説打到了,而説“可憐我了”。
  祖先崇拜。靈魂觀念和冥世觀念的出現,導致祖先崇拜的産生,鄂倫春人稱祖先神為“阿嬌如布如坎”,鄂倫春人認為,人的軀體雖死,靈魂依然存在。死後不安寧的靈魂會常來人間干擾親友們的生活,所以要對死者進行祭悼活動,隆重的喪葬是寄託哀思、安頓亡靈的儀式。
  神偶。鄂倫春人的神偶分三種,——種直接是崇拜對象的具體自然物,如太陽神、北斗七星神、鳳神、閃電神等。一種為繪畫神偶。把神像畫到布上或皮子上,或用馬尾馬鬃、其他動物的鬃毛編成人形縫在布或皮子上。這種神偶稱為“布如坎”。一種是木刻神偶,稱為“毛木貼”,用松木或楊木刻成人形、動物形,平時放在樺樹皮盒裏,挂在“斜仁柱”後的樹上。

文學藝術
  在鄂倫春族中,流傳着大量的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有神話、傳説、故事、童話、笑話、寓言、諺語、歌曲、舞蹈、繪畫、雕刻和樺皮藝術等,還有具有英雄史詩性質的“摩蘇昆”。
  鄂倫春族的文學藝術作品沒有歷史記載可尋,是口傳心授代代相承的。對於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民族來説,這些傳説、故事是民族歷史世代傳承的載體,也只有通過這些神話、傳説,才能了解發掘鄂倫春族遠古的社會面貌。如關於人類起源、民族起源神話《恩都如創造了鄂倫春人》、《大水的故事》;關於民族來源和遷徒的傳説《魏加格達汗和孟沙雅拉》;有關於民族英雄的傳説《毛考代汗的傳説》、《喜勒特很》:有反映生活環境、自然資源的傳説《嘎仙洞和齊奇嶺的傳説》、《多布庫爾河的傳説》、《雪兔和黑熊的故事》、《猴頭蘑的傳説》,以及關於宗教信仰和薩滿的傳説,如《尼順薩滿》。在鄂倫春人的傳説故事中,還有許多反映鄂倫春人保衛邊疆,抗擊沙俄侵略的故事如《茨爾濱莫日根》,也有反映對清代戰火連年,鄂倫春官兵東征西討經年不歸的生活的厭倦,以及官商欺詐獵民的故事,如《莫拉罕寶尋父》、《獵人和諳達》等。鄂倫春人的笑話、童話、諺語、謎語很多,有的令人捧腹不已,有的耐人尋味。它們大都來源於狩獵生活,包含着鄂倫春人對人生哲理的總結。
  “摩蘇昆”是一種內容十分豐富的説唱藝術,“含有悲傷地述説或喃喃自述苦情的意思,多講唱'莫日根'英雄故事和自己苦難的身世”。“摩蘇昆”來源於生活,同時它的産生與宗教有密切的&&,薩滿不僅是專門從事宗教活動的巫師,而且也是能歌善舞、會説能講的表演藝術家,“薩滿大多數本身就是講唱文學的創作者、傳播音和繼承者”。“摩蘇昆”是説唱結合的表演形式,曲調不固定,由説唱者自由發揮。故事有長有短,長的要講上幾天其至十幾天,故事人物鮮明。語言生動,情節曲折,引人入勝。《英雄格帕欠》唱詞達1900行,十萬餘字,運用比喻、誇張、排比、借代等多種修辭方法,生動地描述了格帕欠同惡魔鬥爭的故事,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罕見的宏大史詩。

  鄂倫春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用歌聲和舞蹈來抒發感情。鄂倫春民歌常常即興填詞演唱,只有非常優美的傳統民歌有比較固定的歌詞和曲調。民歌的傳統形式主要有“讚達仁”、“魯日給嫩”和薩滿調等。“讚達仁”多指山體民歌,包括各類小調,具有旋律高亢剛健、悠揚跌宏的特點。“魯日給嫩”是民間集體舞蹈的伴舞曲調,典型的是《鄂呼蘭、德呼蘭》。薩滿調是薩滿在請神、跳神以及進行其他宗教祭把活動時的曲調,兼有説唱、舞蹈的特點,曲調神秘、粗獷、陰沉。民歌歌詞大量反映的是鄂倫春族的游獵生活和婚姻愛情,除此之外,還有在勸酒、定親、出嫁、祭禮等場合唱的儀式歌。
  鄂倫春人的舞蹈節奏性很強,最常跳的“依和嫩”和“魯日給嫩”是集體舞蹈。在歡樂的節日裏,在燃起的簧火旁,幾個、十幾個甚至幾十個人手拉手圍成圈,一人領唱,眾人附和,伴隨着熱烈歡快的曲調,愉快地邊舞邊唱。“紅普嫩”(採紅果舞)和“黑熊舞”等舞蹈是模仿採集野果和野生動物創作出來的反映鄂倫春人的勞動生活的舞蹈。
  鄂倫春族的民間藝術品主要是皮製品和樺皮製品。皮製品在服飾中已作過介紹。鄂倫春人的生活離不開樺樹皮,“冠履、器皿、廬帳、舟渡,皆以樺皮為之”。農曆六七月的樺樹皮容易剝取,將剝來的樺皮削去硬皮和凹凸不平的部分,蒸煮後製成碗、盆、桶、箱等生活用品,這些器皿的頂部及四週經常雕刻着美麗的花紋,如用做陪嫁的樺皮箱上雕刻着“南綽羅花”,象徵女婿有了南綽羅花再也不會孤單,可以同姑娘白頭偕老。


禮儀節慶
  鄂倫春族是一個很注重禮儀的民族。不論大人小孩,對長輩都非常尊重,老人説話,晚輩要認真聽,不亂插話,哪怕長輩年紀比自己小,見面也一樣請安。老人們也非常自重,一言一行都為後輩做榜樣。鄂倫春人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至今流傳,不懂或違反禮儀的人會受到別人的恥笑和長輩的責罵,甚至從心裏將他排斥在本民族之外。
  鄂倫春人的禮節主要有屈膝請安和磕頭。外出一段時間或多日不見,對長輩要請安問好,平輩人互相請安問候。敬神祭祖、婚喪、過年過節時要磕頭。
  鄂倫春人的節慶不多,主要有一年或三年舉行的氏族集會、薩滿每年春季的祭神儀式和春節。鄂倫春人從什麼時候開始過春節無從考究,但從對春節的重視和同其他民族相似的習慣來看,過春節應該是清代以後受滿、漢等民族的影響才開始的。屆時家家戶戶準備年貨,打掃房舍,縫製新衣,除夕之夜吃團圓飯,點象徵興旺的簧火,守歲。大年初一吃餃子,放鞭炮,給長輩磕頭拜年,全家拜“白納恰”(山神)、太陽神,大家串門拜年時要拜主人家的火神等。正月十六有抹黑臉的習俗,據説抹上黑臉能驅趕邪氣和鬼怪,一年裏平平安安,也叫抹黑日。隨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現在的鄂倫春族受其他民族的影響,也過中秋節、端午節、新年等節日。

教育
  鄂倫春族的教育始於1695年,形式是八旗滿文學堂。“新滿洲諸佐領下,每歲選幼童一名,教習書藝”。當時黑龍江將軍屬下的布特哈八旗有鄂倫春11佐領,故每年可選派11名幼童入校學習。清政府在全國興辦新式教育後,1907年在畢拉爾路開辦了第一個鄂倫春學堂民國後。曾陸續在鄂倫春地區興辦“國民學校”和“省立學校”,二十年代後,鄂倫春地區有8所初、高級小學,在校生達226人,入學人數佔總人口的4.5%,是新中國成立前鄂倫春教育事業發展的頂峰。偽滿時期,鄂倫春族學校先後全部停辦,以後日本人曾在鄂倫春地區開辦4所小學校,但4所學校在校生不足百人。
  解放後,黨和政府非常重視發展鄂倫春族民族教育事業,1948年,在黑龍江省呼瑪縣與璦琿縣的學校裏,設立了鄂倫春族子弟班,在內蒙古扎蘭屯納文中學設立“鄂倫春族青年班”,學生的衣食住全部免費供應,採用速成教學法,培養了新中國成立初期鄂倫春族骨幹幹部。1950年秋在莫旗尼爾基鎮成立了第1所鄂倫春族小學校,成為鄂倫春民族教育的奠基石。
  1953年鄂倫春小學從莫旗遷到鄂倫春旗小二溝,當時有4個教學班,55名在校生,教職工10名。1966年,鄂倫春族普及了小學教育,1981年普及了初中教育。目前,鄂倫春地區的學校布局合理,教學條件和設施得到極大改善,教學質量逐步提高。據1990年全國人口普查,鄂倫春自治旗鄂倫春族1362人中有大學本科學生16人,專科學生48人,中專學生41人,高中學生154入。鄂倫春自治旗現有民族中學3所,民族小學8所,鄂倫春族學生637人。每個獵民村都設有1所小學,鄂倫春族小學生可就近入學,鄂倫春族初中和高中生全部在鄂倫春中學住宿就讀,大批貧困的獵民子女都有了接受教育的機會。特別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有很多鄂倫春族是完全依靠國家的助學金讀完了小學、中學、大學。
  為進一步提高鄂倫春民族的文化素質,鼓勵教師到獵區工作,1985年鄂倫春自治旗為在獵區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浮動兩級工資,滿五年給予固定。為保證在大中專院校就讀的鄂倫春族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從1994年開始,凡在統考中被大專院校錄取的鄂倫春族獵民子女的學費全部由自治旗財政負擔;鄂倫春族職工幹部子女的學費由旗財政負擔一半。1994年至1998年底,共為鄂倫春族大、中專在校生發放學費46萬多元。1995年設立了鄂倫春族高學歷人才獎勵基金,10月11日,鄂倫春自治旗在中央民族大學獎勵了1名博士研究生和3名碩土研究生,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

文化
  鄂倫春族民間文學藝術源遠流長,具有獨特的民族色彩。但由於沒有文字記載,不為世人所知。1956年開展了大規模的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這次社會歷史調查,對鄂倫春民族歷史文化傳承具有重要意義。一大批民族文化瑰寶被發掘整理,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增添了光彩。
  新中國成立後,大量鄂倫春民間神話、傳説、故事、童話、笑話、寓言、諺語、歌曲、舞蹈、繪畫、雕刻、樺皮藝術等展現於世,經過蒐集整理,先後出版了《鄂倫春人的歌》、《鄂倫春歌曲選》、《鄂倫春民間舞蹈集成》、《鄂倫春民間故事集成》、《鄂倫春民間文學藝術集》等。
  為了挖掘民族精粹,弘揚文化,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分別成立了鄂倫春族研究會。目前,已出版大量有關鄂倫春族的書籍,如《鄂倫春族游獵文化》、《鄂倫春族研究》、《鄂倫春族》、《鄂倫春族風俗志》、《鄂倫春族40年》、《鄂倫春民族現代化研究》等,理論研究、學術交流期刊《鄂倫春研究》、論文集《黑龍江鄂倫春研究》、文學期刊《鄂倫春》及鄂倫春自治旗機關報刊《鄂倫春報》。

嶄新的民族面貌
  新中國成立50年來,鄂倫春族的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51年至1958年,鄂倫春族從游獵實現了全部定居。開始從根本上改變落後狀況,這是鄂倫春民族的第一次歷史性跨越。1958年到1988年,鄂倫春族經濟實現了從單一的狩獵生産向現代生産方式轉變,開始從事農業生産和多种經營,這是鄂倫春族生産生活方式的第二次歷史性跨越。1988年到1997年,鄂倫春族經濟社會各項事業迅猛發展.鄂倫春自治旗1996年實行禁獵,鄂倫春民族徹底告別傳統的狩獵生産,這是鄂倫春民族第三次歷史性的跨越。
  禁獵對於鄂倫春民族來説,是一次痛苦的抉擇。為了實現禁獵,鄂倫春自治旗的幹部們挨家挨戶進行深入細緻的工作,擺事實,講道理。鄂倫春族獵民雖然從感情上不願放棄世代相傳的狩獵生活,不願放下心愛的獵槍,但是在國家利益、保護生態環境面前,他們別無選擇,為了民族的發展,為了生態環境和子孫後代,他們必須改變生産方式。1996年1月23日,鄂倫春自治旗召開了禁獵大會,頒佈實施《關於禁止獵捕野生動物的佈告》。這是鄂倫春族歷史上又一次深刻的革命。
  禁獵對鄂倫春族社會影響是巨大的。生産生活方式改變了,但民族優秀的傳統和文化不能丟,鄂倫春人為了讓世人了解鄂倫春民族,讓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做出了不懈的努力。1997年在內蒙古自治區成立50周年的喜慶日子裏,在那達慕浩特浩渤的蒙古包中。一頂鄂倫春人的“撮羅子”(斜仁柱)格外引人注目,斜仁柱內,擺着標誌着鄂倫春族傳統經濟生活方式的狍子標本和狍頭鹿角,但更多的是鄂倫春人在現代社會中經濟文化建設輝煌成就的展現。望著那高高聳立的斜仁柱,人們可以欣喜地看到鄂倫春人50年來的巨大變化,同時也不禁為這個民族傳統文化能夠延伸和永存而默默祝願。
  禁獵後為使獵民在轉産過程中的生活得到保障,鄂倫春旗在原有待遇不變的情況下,發放獵業損失補償費。依法設立了“獵民生産生活發展基金”,以補助、貼息和借貸的形式來保證獵民生産生活方式轉變中資金的需求。設立了“生活困難救濟金和養老保險田”,以發展獵民的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工作。1996年至1998年底共為獵民發放禁獵補助108.57萬元,1995年至1998年發放臨時困難補助近19萬元。告別了狩獵生産的鄂倫春人走上了“以農為主,多种經營”的發展之路。鄂倫春旗獵民何排山,1985年帶領4戶鄂倫春獵民建起家庭農場,承包1000多畝耕地,購置了全套農業機械,到1987年已擁有8萬元固定資産和2萬元流動資金,當年上交國家6萬公斤糧食,收入8.5萬元。現在,全旗辦起了集體、聯戶、家庭獵民農牧場85個,已有汽車19&、大中型拖拉機12&、小型農機具23&。1998年鄂倫春自治旗7個獵民村農作物播種面積達48240畝,糧食自給有餘,獵民人均純收入達2116元,獵民家畜存欄總數1115頭(只),4個獵民鄉全部實現了通路、通電、通話的“三通”,獵民看上了有線電視,豐富了文化生活。
  黑龍江省黑河地區1953年人均土地只有0.37畝,人均收入104元,1992年人均土地達到28畝,人均收入1650元。1998年黑龍江省鄂倫春族生活的5個鄉6個村,播種面積達到44310畝,糧食産量5323噸。有大中型拖拉機37&,小型拖拉機158&,大小農機具108&,農用汽車10輛。以農業為主的黑河市三個鄂倫春族村,人均收入已超過3000元。新興村種糧大戶莫金生,從1985年開始承包800畝耕地,現已近千畝,年純收入8萬餘元,人均萬元。新鄂村種糧大戶莫栓柱,全家四口人承包租種耕地300畝,同時為他人代耕土地,並從事運輸等生産,年收入10萬餘元。
  經濟的發展,使鄂倫春族社會面貌發生了極大的改變。現代的鄂倫春人已不再相信神靈,過去一些不利於身心健康的禁忌早已革除。解放初期還有人請薩滿跳神治病,但社會的發展進步已讓鄂倫春人深刻地認識到醫生要比薩滿高明得多,科技進步的成果遠比祈求神靈保祐更能讓鄂倫春人走向文明和富裕。今天的鄂倫春民族已走出了深山,走向了世界,並以現代民族的嶄新姿態走向21世紀。

 

 

 
| 新華社簡介 | 關於我們 | 網站導航 | &&方式 |
Copyright ? 2000-2004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通訊社網絡中心
本網站所刊登的新華社及新華網各種新聞﹑信息和各種專題專欄資料,
均為新華通訊社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瀏覽本網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