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
:: 加入收藏 ::
:: 關於我們 ::
民族風采 >>> 蒙古族
   
 
 
 
 
 
 
◇ 蒙古族 達斡爾族 鄂溫克族 鄂倫春族
歷史淵源 人口分佈 民族服飾 飲食習慣 居住環境 婚姻習俗 喪葬習俗 民族禮儀 文體娛樂 宗教信仰 著名人物

飲食習慣

 

  蒙古族的飲食非常講究,品種多樣。奶茶(蒙語叫蘇&柴)是蒙古民族日常飲用的一種茶,也是蒙古人民招待客人的必備飲料。做法是將磚茶放入鍋內熬成紫紅色,然後將鮮奶(牛、羊、駝的)以6:1的比例放人茶水中熬開,即成。奶茶營養豐富,具有提神、開胃、助消化、解渴等作用。炒米(蒙語為胡日森布達)是蒙古族日常的主要食品之一。加工方法是將糜子篩選後,淘去沙土,放人大鍋中,加適量的開水,用慢火燜至基本熟後出鍋,經炒鍋炒熟,再碾去皮,即為炒米。炒米香脆味美,可口耐饑,是蒙古族農牧民的傳統食品。

  奶皮(蒙語為烏日沫)有兩種:一種是將鮮奶、牛奶或馬奶、駝奶、羊奶放入器皿裏存放一兩天,奶子發酸後,在表面上形成一層薄皮,稱圖黑烏日沫,也叫“珠黑”,即生奶皮子,是做黃油的原料;另—種是將鮮奶熬開後放入器皿裏放涼後表面結成薄奶皮,稱寶勒森烏日沫,即熟的奶皮,是酥油的原料。奶皮味道香甜可口,是拌炒米吃的上等食品。

  馬奶酒(蒙語為策戈)是牧區用馬奶釀製的一種飲料。味道醇香,清涼解渴,是牧民款待貴客的最佳冷飲。將新鮮馬奶裝入生皮囊中,挂在向陽處,用一根特製的木棍每日攪拌數次,使馬扔逐漸發酵變酸。當馬奶變成清淡透明、味道酸辣時,即成馬奶酒。蒙古人釀製馬奶酒的歷史悠久,常喝奶酒可治胃潰瘍、肺結核等疾病。酸奶於是牧區的優質飲料之一。牧民一般不愛喝鮮牛奶,而喜歡喝酸奶子。製造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將鮮牛奶倒入大鍋中燒開,放在通風處晾涼,使其發酵,産生酸味;一是將鮮牛奶置於陽光下溫度高的地方,使其受熱發酵,産生酸味,便成為酸奶子。酸奶子營養豐富,醇香撲鼻,夏季常飲,止渴祛火,幫助消化。

  黃油(蒙語為夏日陶斯)、奶豆腐(蒙語為胡乳達)也是分別從奶皮和酸奶中提煉出來的食用油和把酸奶子熬開製成的奶食品。黃油有豐富的蛋白質和維生素,營養豐富,夏日祛熱,冬天防寒,還有治療燙傷、止腹瀉等作用。奶豆腐味道酸甜,是蒙古族農牧民的傳統食品。

  全羊席(蒙語為不禾勒)是蒙古族招待貴賓的傳統佳肴(又稱整羊席)。是蒙古民族最古老、最隆重的一種宴席,一般只在盛大宴會、隆重集會、舉行婚禮或接待高級貴賓時擺設。將整羊加工後擺在長方形的大木盤裏,像一隻臥着的活羊,肉味鮮美,香飄滿堂,濃郁撲鼻。賓客在進餐前,還要舉行一定的儀式,高唱讚歌,朗誦獻整羊的祝詞等。據文獻記載,成吉思汗曾設過全羊宴。忽必烈登基時,也設全羊宴祭神祗、待賓客。到了清代全羊更加盛行,現在成為內蒙古各盟、旗縣接待貴賓的馳名中外的名貴菜肴。烤全羊、烤羊腿是內蒙古地區特別是阿拉善盟一帶蒙古族人民招待尊貴客人的一種菜肴。烤全羊的做法是將羊宰了後掏出內臟,煺毛留皮,加各種調料在特製的爐子裏用扎嘎梭梭烤制而成,色澤金黃,味道鮮美。烤羊腿在內蒙古各地具有民族風味的餐館都能製作。

  手把肉是蒙古族人民經常吃的一種食品。做法是將在帶骨牛羊肉分成若干塊,放入鍋內,加少量 鹽(有的則不加鹽)煮熟為止。味道鮮美,易於消化,是招待客人和日常生活中經常食用的菜肴。

         
- 名勝古跡 - - 自然景觀 - - 餐飲住宿 - - 旅行社 - - 特色旅游 - - 民族風采 -
版權聲明: 本網站所刊登的新華社各種新聞﹑信息和各種專題專欄資料,
均為新華通訊社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XINHUA NEWS AGE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