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額爾古納河畔是蒙古族的歷史搖籃。“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一個部落的名稱,逐漸統一各部落後才演變成了這些部落的共同名稱。大約在公元7世紀,蒙古部從額爾古納河流域開始向西部蒙古草原遷移。12世紀時,這部分人繁衍子孫氏族分出了乞顏、扎答蘭、泰赤烏等許多部落,散佈在今鄂嫩河、克魯倫河、土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東一帶。當時在蒙古草原和貝加爾湖周圍 的森林地帶,還有塔塔兒、翁吉刺、蔑兒乞、斡亦刺、克烈、汪古諸部。13世紀初,蒙古部首領鐵木真征服統一了蒙古地區的諸部後,逐漸融合為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1206年鐵木真稱汗,號成吉思,建立了蒙古貴族政權——蒙古國。從此,中國北方第一次出現了統一各部落而強大、穩定和不斷發展的民族——蒙古族。蒙古族首領成吉思汗建立政權後,展開了大規模的軍事活動。1211—1260年先後滅西夏和金,版圖擴展到中亞、南俄。忽必烈繼汗位後,遷都至燕京(今北京市),並於1271年改國號為元。1279年滅南宋,統一了全國,基本上奠定了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版圖,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1368年元朝滅亡。後來明朝在遼東西部、漠南南部、甘肅北部和哈密一帶先後設置了蒙古衛所20多處,各衛所長官都是由蒙古封建領主擔任。15世紀初,漠西蒙古瓦刺部和東部蒙古的韃靼部先後向明朝稱臣納貢,建立了 臣屬關係。明未,女真建立後金政權。636年後金改為清,漠南蒙古各部封建主,也先後被清朝征服。1644年明朝滅亡後,清人關統一全國,直到1757年平定準噶爾部落。至此蒙古族完全置於清朝的統治之下。清朝為了加強對蒙古族的統治,在重新調整蒙古原來的大小封建領主的基礎上,參照滿族的八旗制度,在蒙古族地區建立了盟旗制度。頒佈了以盟旗制度為核心的一系列詔令,強化和發展了蒙古的封建制度。清朝對蒙古族統治的加強,有效地制止了封建割據和戰爭,使蒙古族社會獲得了近200年的穩定,畜牧業經濟得到了很大發展。元代以來,蒙古族在祖國許多科學文化領域做出了貢獻。如13世紀中葉寫成的蒙古族重要歷史、文學名著《蒙古秘史》和清代的著名文學作品《一層樓》等。在醫學、歷算、數學等方面蒙古族也有重要貢獻。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後,蒙古族人民積極投入了反帝反封建的鬥爭。那時駐防在東南沿海蒙古八旗官兵與各族軍民奮起抗敵。1841年10月蒙古族愛國將領裕謙指揮三鎮將士在浙江定海奮戰六晝夜,以身 殉國。次年4月英軍進犯乍浦,守軍7000人英勇反擊,其中有蒙古八旗官兵800餘人參戰,蒙古官兵犧牲200餘人。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當英軍入侵渤海灣時,內蒙古東三盟和察哈爾旗蒙古士兵5000人,奉調天津海口防守。蒙古各地捐獻大量馬匹、銀兩支援前線。1856年,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天津、北京,僧格林沁親王奉命從內蒙古各盟徵調蒙古騎兵參戰。在大沽口的三次保衛戰和八里橋之戰中英勇抗擊侵略者,其中有4000余名蒙古騎兵參戰的第二次大沽口保衛戰中,打沉敵艦5艘,擊傷6艘,打死打傷英法侵略軍592人,獲得勝利。
在第三次大沽口保衛戰中,蒙古族愛國將領樂善率千余官兵堅守炮&,拼死抵抗,全部為國捐軀。在保衛北京的八里橋之戰中;從卓素圖盟、昭烏達盟、哲裏木盟和察哈爾調集4000蒙古騎兵穿插奮戰,斃傷敵軍1000餘人。蒙古騎兵也有很大犧牲;在兩次鴉片戰爭中,蒙古騎兵以弓箭、馬刀抗擊了敵方的洋槍洋炮,在中國近代史上寫出了愛國愛民的悲壯詩篇。1900年前後與義和團運動相呼應的遍佈東西部各盟旗的反教鬥爭,從1858年伊克昭盟的“獨貴龍”運動起到辛亥革命前夕規模較大的反封建賦役、反墾、奪地的鬥爭共有10多次。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蒙古族的知識分子和上層人士,積極參加了辛亥革命,以謀求蒙古族的自由解放。中國共産黨成立以後,蒙古族的革命鬥爭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以烏蘭夫等同志為代表的蒙古族 先進分子加人了中國共産黨,領導了內蒙古的革命,同國民黨反動派、日本帝國主義和民族分裂主義勢力進行了堅決的鬥爭。在解放戰爭中蒙古族騎兵英勇作戰,殲滅敵軍2萬餘人,繳獲戰馬2萬多匹和槍支l萬多件,為民族解放事業和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1947年5月1日成立了中國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實現了蒙古民族的新的歷史轉折。內蒙古是實行區域自治的省一級民族自治地方,是我國成立最早的一個自治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