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權民歌民間研究者 王佔文
【王佔文】
左權的民樂、民歌、民舞,這“三民”都離不開它原生態、本質的東西。在左權看一臺真正原生態的晚會,是一種藝術享受。
【配音】
王佔文是土生土長的左權人,高中畢業後的幾十年裏,他的工作崗位幾經變更,從民辦教師到左權縣副縣長,再到山西省政府教育督學。這漫長的歲月裏,在他心裏久久不能忘懷、始終情有獨鐘的,就有家鄉的民歌和小花戲。
關于左權民歌、小花戲的發展史你了解多少?聽聽他如何説道。
【王佔文】
左權民歌歷史底蘊深厚,時間跨度久遠,傳承社會基礎雄厚。
春秋戰國時的農耕文化和祭祀文化,是左權民歌、小花戲的歷史淵源,那時只有表演沒有語言,有人物但沒有唱腔。
兩漢到魏晉是左權民歌開始萌生的重要階段,民間祭祀歌舞出現了逗趣、逗樂的情節,一邊唱一邊舞。
魏晉南北朝時期,左權的歌舞藝術水平已經達到了一定的程度。
接下來,又經過了唐宋元明清的歷史積淀,才形成了左權民歌的歷史厚重。
【配音】
左權這兩朵民間藝術“奇葩”的每一發展階段,都伴隨著時代的旋律,一路聽來,王佔文是忠實的記錄者,將其整理成書,珍藏在心。
【王佔文】
八年抗戰,八路軍駐了八年,左權民歌唱響了八年。
這本就是後來縣委宣傳部出的《太行人民抗戰民歌》。我是主編,一共收集了150多首。左權民歌從民間歌曲變成了抗日戰歌,抗戰文化對左權民歌産生了較大的影響。
之後,哪裏有集會,哪裏就有民歌,人人唱、家家唱、村村唱、會會唱,左權民歌迎來了大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民歌由原來民間的自發傳承,變成了由黨和人民政府領導下的人民傳承的新階段,有了領導、組織、隊伍和陣地。
抗戰民歌可以説是從1937年一直唱到了今天。《太行奶娘》一方面反映了老區人民對八路軍戰士後代的愛護,另一方面從民歌上來講,給新時代傳承民歌搭建了新平臺。
【配音】
民歌和小花戲是左權人鐘愛的文化瑰寶,越來越多的人擔起了興文化的重任。他們深入家鄉的原生態土壤,汲取養分,守護和豐富著左權民歌、小花戲的獨特魅力與內涵。
【王佔文】
後來左權成立紅旗歌舞團,當時包括文化廳、文化館、省歌、省藝校的專家來到了左權,走出專家和民間相結合的道路,大大促進了左權民歌向專業化、舞臺化發展。
改革開放的春天,為左權民歌、小花戲帶來了新的生氣和活力,名人名角的社會影響力日漸凸顯。
劉改魚老師是左權民歌現代傳承的第一代。她的歌聲帶著渾厚、粗獷原生態的野味,但是很純樸。第二個就是李明珍老師,她從舞蹈藝術的角度對左權小花戲“手、眼、身、法、步、扇、勢”等進行了總結。
2000年前後就是“歌王”石佔明,他的發展對左權民歌和小花戲走向世界、走向未來發揮了很好的作用。目前左權民歌在全國已經走紅了20多支經典民歌。
左權是一片肥沃的民間文化發展基地,流傳下來的文化瑰寶,需要各級領導幹部,特別是文化工作者,深入到原生態藝術文化內部,去研究它的規律。我相信左權人民鐘愛的文化瑰寶,一定會在新時代有新的歷史建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