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圖片報道-熱點聚焦-專題集納-新華短信-媒體精萃-權威發布-政務公開-企業動態-求醫問藥-辦事指南-人物風采-旅游熱線-學校園地
首 頁
呂梁概況
新聞報道
政府公告
招商引資
政策動態
投資政策
投資環境
旅游資源
土特産品
風土人情
政府網群 > 呂梁 > 交城縣

  玄中寺,又名石壁寺。在山西交城縣城西北10公里石壁山中,面積6,000 平方米,四面石壁陡立,翠柏環布,為風景幽雅的佛教聖地。北魏延興二年(公元427)興建。日本佛教徒視玄中寺為祖庭。主要殿堂萬佛殿、東西配殿、善法殿在清同治、光緒年間毀於火,千佛閣殘存。1955年重建善法殿五間,五脊六獸懸山式,萬佛殿五間,九脊十獸歇山屋,千佛閣三間硬山工,東西配殿各五間,飛檐鬥拱,欞花裝修,雕梁畫棟,油飾彩畫,莫不俱備。殿內木雕佛造型生動,金壁輝煌。

  寺東山巔兩層八角白色秋容塔,迭澀重檐,磚座寶頂,中空置佛,塔身挺秀。殿閣內供木雕、泥塑、鐵鑄佛像共七十余尊。玄中寺文物眾多,是我國佛教凈土宗的發源地。該景點因距縣城較近,所以各方麵條件具備,尤其是交通、食宿更為方便、能滿足客人的基本要求。

  據記載,北魏孝莊帝永安年間,高僧曇鸞在玄中寺創立了佛教凈土宗派,並著有《往生論注》等書。唐代時,日本高僧圓仁來中國學習佛教的天&宗和密宗教義,同時也學習了凈土宗教義,從此中國佛教中的凈土宗就傳刮了日本。以後,日本高僧源空(號法然)開創了日本凈土宗,其弟子源信(號視鸞)又開創了凈土真宗。這兩個宗派的信徒、弟子都稱中國的曇鸞、道綽、善導等為祖師,把玄中寺視為祖庭。凡日本這兩個宗派的佛教弟子來中國參觀、訪問,都要到玄中寺進香。因此,玄中寺又成了中日文化交流的紐帶。

  據寺內碑文記載,玄中寺始建於北魏孝文帝延興二年(公元 472年),落成於承明元年(公元 476年)。唐朝貞觀年間,唐太宗曾賜名“石壁永寧禪寺”;元和七年(公元 812年),唐憲宗又賜名為“龍山石壁永寧寺”。隨着皇家對玄中寺的重視,該寺院也就得到了不斷的擴建,香火也十分旺盛。之後,玄中寺在歷史的長河中幾經磨難,曆盡滄桑。金大定二十六年(公元1186年),玄中寺被大火燒盡,後經寺僧元釗負責修復。到了金末,該寺又為兵火所毀。到了元朝,由於寺院住持惠信負責修葺,使寺院得以恢復。但元末的戰亂,又使玄中寺化為灰燼。明、清兩代,雖進行過修建,但均未達到以前興盛時的規模。民國年間,由於軍閥割據,連年混戰,再加上美、英、法、日等帝國主義國家的侵掠,玄中寺的命運一天不如一天,歷史上一座名剎也未能逃脫被毀的命運。

  玄中寺獲得新生,那是在新中國成立後。從五十年代起,各級人民政府撥出專款對玄中寺進行大規模的修繕,不僅重建了大雄寶殿、七佛殿、千佛閣等主殿,還修建了祖師堂、禪堂院等建築。

  重修後的玄中寺面貌一新,佛殿雄峙,禪堂櫛比,神像或莊嚴,或慈祥,或威武,姿態各異,栩栩如生。但寺內更值得一看的東西,當推歷代碑刻了。這裡有北魏、北齊和隋朝的造像碑,唐朝的戒壇碑、寺莊山林四至碑。石壁寺鐵彌勒像頌碑。此外,還有宋、元、明、清的碑刻數十座。這些上至北魏,下至明、清時期的碑刻,不僅是一批藝術珍品,而且也是一批不可多得的歷史文獻。這裡的碑文不僅記述了玄中寺的興衰歷史,同時也為研究中國的佛教史,特別是研究凈土宗的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Copyright@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社山西分社新聞信息中心
本網站所刊登的新華通訊社各種新聞﹑信息和各種專題專欄資料, 均為新華通訊社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熱線:0351-4291587、4292398   廣告服務:  0351-4295489   電子郵箱: xhsx@xinhu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