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圖片報道-熱點聚焦-專題集納-新華短信-媒體精萃-權威發布-政務公開-企業動態-求醫問藥-辦事指南-人物風采-旅游熱線-學校園地
首 頁
呂梁概況
新聞報道
政府公告
招商引資
政策動態
投資政策
投資環境
旅游資源
土特産品
風土人情
政府網群 > 呂梁 > 風土人情


   傘頭秧歌在呂梁山區的臨縣、方山、離石、柳林等縣均有流傳,其中尤數臨縣的最富有代表性。由於‘傘頭’(領舞者)在秧歌隊中佔有重要地位,且手執花傘,故而得名。

  臨縣《傘頭秧歌》在長期的活動過程中,無論在形式、內容和表演風格上都形成了各自的特點其中湫水河上游,包括縣城一帶稱為上川,以"打鼓子出名,湫水河下游 ,包括招賢林家坪等地川。擅長於扭 待別是扇子耍得歡,磧口、三交,則注重秧歌隊的吹奏樂。而西部黃河沿岸與小川幾個稱為西首的鄉鎮,鬧秧歌時民歌唱得最有特色。其中有一首秧歌唱道: 上川的鼓子下川的扭,西首裏出的是民歌手,縣城裏集中了些好傘頭,要聽吹手到磧口 。 唱詞概括了臨縣秧歌的地區特色。

  秧歌隊的表演。包括以下幾方面節目: 一是民間傳統藝術形式,如旱船、‘竹馬、獅子“‘龍燈、“高蹺”‘大頭娃娃”。二是民間小演唱。如《賣菜》、《賣水》、《賣餃子》、《牧牛》、《對花》、《劉三拉》等。 三是傳統戲曲中的片斷。如:白蛇傳中的水鬥;白草灘中的《釘缸》以及《過山》、《吃瓜》等。 四是現代歌舞和自編自唱的,反映現實題材的一些小演唱或小戲曲等。

  皮影,作為一種民間傳統的小戲,在表演時,以驢皮、牛皮刻製的人物、布景和道具搬上舞&,造成影像,亦即“皮影戲”。這種形像的造型特點是:戲劇中的人物形像都是正面和側面的。由於皮影戲表演中的局限性,只能通過正側面的影像的活動展開戲劇情節。自然,這種美術造型也只能是運用正側面這種角度才能最為典型地表現齣戲劇藝術造型。由於皮影戲只宜表現高、長度的空間,因而與剪紙的表現方法有相似之處。人物的生、旦、凈、末、醜各種角色,與戲劇上的臉譜、服裝的程式是相通的。皮影戲的裝飾性,尤其是誇張手法極強,在布景方面,有着殿閣、樓&、庭院、山水、樹石等;道具中,有桌、椅、車、劍、戟、刀槍等,造型頗為概括洗練。

  紙窗皮影戲,以孝義為中心流播、輻射在周圍各縣。流傳在呂梁的孝義、汾陽、交城、交口、中陽等,晉中的平遙、介休、祁縣、太谷以及晉東南的沁源等地。 明末清初,陜西華縣、華陰縣的影戲就傳到了晉南,順山西從南到北,由運城地區(新絳縣為代表,並周圍各縣),到臨汾地區(曲沃縣為代表,並周圍各縣),再到晉中地區(以孝義為中心,並周圍各縣)。

 

  面塑被稱為“面花”、”花饃”、”花饃頭”,是呂梁民間在探親、賀喜、祭掃節日等生活中,寄予某種特定意願的傳統工藝食品。逢年過節、婚喪嫁娶以及其它喜慶時日,都要捏制面塑以示慶祝。
  
  面塑,大都出自農村、鄉鎮、城市家庭婦女之手。尤其是農曆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幾乎家家都要用麵粉塑制諸如人物、動物、花卉、翎毛、瓜果等花樣繁多、技藝精湛的面塑。

  山區花饃,中間往往插以紅棗,既有裝飾性,又是營養品、調味品,很受歡迎。當地還有一種大型供品名為“棗山”。這種棗山以面卷紅棗,拼成等腰三角形,角頂往往塑一層如意形圖案,在上面再加上面塑的“小元寶”三至五個,同時,還塑上一個供咬銅錢的“錢龍”。“棗山”蒸出後,可以顏色點染,成為一種鮮艷的民間藝術品。


  呂梁還有一種油花,常見的有蝴蝶、秋蟬、河鯉、花籃等動植物形狀。製作時,先將生面切成大小不等的幾何圖形面塊,再按特定的設計粘連,呈粗劣的平面雕接形態,生觀呆板虛弱,油炸後變形,其線條之豐滿,形象之玲瓏常使觀者讚嘆。
  呂梁面塑,本身就是一種民間藝術品,它又與風俗人情有着千絲萬縷的&&。這些面塑的形式、用途、色彩都與當地民俗活動、民俗風情緊密&&並發展變化着。面花的制法是先將生面搓成圓形長條,再按設計捲曲、筷夾、刀切,最後入籠蒸熟,出籠點色而成。一般面塑,造形誇張、生動,用色明快、大方、風格粗獷、樸實、簡練,並富有雅拙的美感。而且有着鮮明的民間和地方特色。

  呂梁面塑色彩鮮艷奪目,造型生動誇張,製作精巧細膩,民俗氣息濃郁。平川地區偏於細膩,做工精巧,靠近黃河沿岸的山區則趨於粗擴,造型誇張,面花的個體大,設色鮮艷。一個元宵節棗廝兒大到三尺,重達十余斤,尤以嵐縣七月十五白龍廟擺供和元宵節柳林盤子面塑為代表。

  呂梁民間剪紙歷史悠久並且和其它民間藝術的發展有密切的關係。從石樓、柳林等地出土的大量殷商青銅器和離石柳林三川河流域發掘的漢代墓葬、畫像石刻藝術來看,其藝術特點與剪紙的風格極為相似,豪放粗獷,純樸渾厚生活氣息濃厚,故事情節完善。説明它們在 發展的過程中互為影響、相互作用形成了不同的藝術。剪紙工具簡單易於傳授,在傳承過程中,又經歷了藝術與內容的自然發展,使剪紙藝術始終充滿旺盛的活力,經久不衰。

  合乎呂梁民間剪紙久盛不衰在於其産生和發展,與當地的民風民俗息息相關。追溯呂梁民間剪紙的起源、發展,分析其不同的表現形式和內容,區別其在民俗中的不同使用範圍與精神功用,可以看出呂梁的民間剪紙構成了以下幾種類型:(一)巫太信仰和殘存先民圖騰崇拜的剪紙。


  繡花,又稱“女紅”,女孩子從七、八歲開始就學繡花,不只是貧家女兒,就是大家閨秀,也得從小學習針線活,以達到其困教的要求。當一個閨女與男方定了親,就要為公婆、叔嬸、小姑準備見面繡品,更要為未見面的丈夫做兜肚、荷包、鞋墊等。生活用品如衣裙、鞋帽、枕套、靠墊、&布、香包、煙袋以及屏風、壁挂等陳設品,廟宇中的神像、龍帳、寶蓋、長幡、蓮座及戲裝等都有刺繡,刺繡分平面與立體兩種:平面繡花多為花、鳥、蟲、魚等吉祥圖案,玲瓏精巧,色彩艷麗,立體繡有獅、虎、兔等童帽。先做闊眉、眼、巨齒、長鬚、大耳,再組合安綴於帽殼,造型誇張,形象生動,其技法有稀針、手針、側針、拉繡、滾針、游針、扇形針、網繡、鎖絲、納錦、鋪絨等,風格各異,豐富多彩。七十年代後,現代刺繡興起,繡物平面呈從集體彩線線端排列,作品常見於枕套、門簾、被罩、電視機罩、兒童胸置,圖案多為花草、蟲獸。有的還輔以吉祥文字。


Copyright@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社山西分社新聞信息中心
本網站所刊登的新華通訊社各種新聞﹑信息和各種專題專欄資料, 均為新華通訊社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熱線:0351-4291587、4292398   廣告服務:  0351-4295489   電子郵箱: xhsx@xinhu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