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同市位於省境北部,介於內外長城之間,
是大同盆地的中心。為山西省第二工業城市,晉、冀、蒙三省 (區)和大同各縣的交通樞紐,大同地區的政治、經濟、 文化中心。為山西北部門戶,自古就是軍事重鎮和戰略要地。
全市轄左雲、大同、陽高、天鎮、渾源、廣靈、靈丘七個縣,城區和近郊劃為城區、礦區、南郊區和新榮區,計5鎮22鄉、29個街道辦事處。 市政府駐迎賓西路。
【歷史】
大同秦置平城縣,北魏天興元年於此定都,
北齊天保七年改稱恒安鎮,北周置雲中縣,隋改為雲內縣, 遼重熙十七年置大同縣,為遼陪都,稱西京, 元二年雲中縣併入大同縣。明、清兩代皆設大同府。 一九四九年建大同市屬察哈爾省管轄,一九五二年劃歸山西省。現為省直轄市。
【地理地貌】
市區三面環山,禦河縱貫南北。中部、
南部是廣闊的平川 (大同盆地),整個地勢西北高東南低, 一般海拔在千米以上。山區可分南、中、北三段。 南部山區山勢險陡,主峰塔兒山海拔1714米。大同煤田主要分佈於此。中部山區,最高峰為大鍾山,海拔1417米,
是大同中部制高點。北部山區群山交錯,溝深坡陡,最高峰銀星山海拔1565米,野孤嶺海拔1201米, 與東南部馬鋪山構成大同北部門戶、京包鐵路咽喉。西北部丘陵、山地交錯,溝谷縱橫,
地形複雜,境內主要河流有禦河、十里河、口泉河、淤泥河。雨季河水暴漲,平時水量極少。較大水庫有趙家窯水庫、石家寨水庫。城區和礦區水源充足, 山區部分鄉村飲水困難。
【氣候】
大同市氣候幹寒多風,溫差較大,年均氣溫6.4℃,一月零下11.8℃。最低溫度零下29.2℃,七月平均氣溫21.9℃,年降水量400至500毫米,初霜期為九月下旬,無霜期125天左右。
【工農業】
全市現有耕地96萬畝,農作物以穀子、玉米、
土豆、小麥、莜麥、葫麻、蔬菜等為主。
境內礦産資源豐富,主要有煤碳、石灰石、 高嶺土、耐火粘土、石墨等。現已探明的煤炭儲量為376億噸。其中著名的“大同煤田”面積達1700多萬平方公里,是中國主要煤田之一,可供動力、煉焦、化工、民用。
全市主要工業有煤礦、機械、建材、化學、電力、糧食加工等。
大同礦務局年産原煤2700多萬噸, 佔全市原煤年産值的四分之三,居全國首位。此外,山西柴油機廠、大同水泥廠、
大同機車廠等,都是規模宏大、機械化程度較高的骨幹工業。
大同礦區西部雲崗溝內的四台溝礦, 是中國第一個設計年産 500萬噸的特大型礦井。大同二電廠是是京、津、
唐三大城市供電基地之一。
【交通】
全市地處同蒲、京包鐵路交匯處, 為大同地區的交通中心。 也是由北京經烏蘭巴托到莫斯科國際列車的一個重要聯運站。境內有大同得勝堡至代縣陽明堡、
大同至靈丘馬頭關、大同至右玉殺虎口、大同至河北積兒嶺、 大同至陽高孫啟莊等幹線公路及許多簡易公路, 並有太原至大同民用航空線,交通比較方便。
【風景名勝】
大同雲崗石窟位於城西十五公里的雲崗村,
是北魏時代的傑作,馳名中外。石窟依武周山南壁開鑿,東西相距一千米,大小石窟53個,造像五萬多尊,雕刻工精,雄偉莊嚴,是我國三大佛教石窟藝術之一。此外,市內的唐代善化寺、遼代華嚴寺及九龍壁等均屬珍貴文物。
【名優特産】
大同市金屬工藝廠生産的“雲崗”牌和“九龍”牌銅火鍋,製作精巧,既保持古老的民間傳統風格,又具有實用和藝術特點,一九七三年周總理陪同法國蓬皮杜總統在大同參觀訪問時,大同市曾以九龍鑲嵌銅火鍋贈送法國貴賓。
此外,煤峪口藝術瓷廠生産的“儲錢罐”深得國內外市場和群眾的觀迎,遠銷日本、香港和西歐等國家和地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