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lns="http://www.w3.org/1999/xhtml">
小洋樓,誕生在1860年英法聯軍攻戰大沽口的硝煙中。這一年,天津被開為商埠,英、法、美租界相繼在天津海河西岸劃定。1894年甲午戰爭後,日、德租界分設於英法美三國租界的左右側。1900年八國聯軍佔領天津,俄、意、奧三國即把海河東岸所佔領地區辟為租界。不久,比利時將俄租界以西大片土地辟為租界。位於海河兩岸的九國租界,分別按各自國家的建築風格,建起一片一片的國中之國。租界洋樓,既是舊中國飽受凌辱的實證,但也留下大批建築藝術的精華。
由於先後有9個國家在天津設租界,天津近代建築形式受到各國建築思潮的影響,加之天津建築自身演變的特點,形成了獨特的風格,中西薈萃、華洋雜處。歷史留給天津一千多幢樣式各異的小洋樓,這裡展現着萬國的風情。
|
據天津風貌建築史專家金彭育先生介紹,天津的小洋樓以1937年前建成的房屋為主,其中上世紀80-90年代建成的是以“倣造型”小洋樓為主。從建築結構來看,磚木結構的佔一半以上,其次為磚混結構。鋼混結構和框架結構最少,主要是近些年來建的新房。“走在五大道上,就好像走在世界建築史的長廊上。從古希臘、羅馬風格建築,到古典式、文藝復興式、哥特式、拜佔庭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建築;有英式、法式、意式、中式、西班牙式、日式,甚至有猶太式和印度式建築,各式小洋樓應有盡有,令人目不暇接。”
“各種建築風格融為一體,力圖體現建築物及建築設計師的獨特個性。如莊重肅穆的古典風格、高聳挺拔的哥特風格、廣遠奇詭的巴洛克風格、雄奇粗壙的浪漫風格,各種風格融匯其間”,這些都構成了天津小洋樓獨特的個性。
名人多故事,掩映在小洋樓裏的故事更添了一絲懸念的味道。百年中國看天津,很大程度是看她的小洋樓。小洋樓是一位中華民國史的導游。歸隱的靜寂,思潮的預熱,豐美的物象,深邃的雜糅能夠在裏面一一找到對應物。世界罕見的天津小洋樓建築群把一段屈辱史斑斕記下,滄桑而成天津的租界文化。
“清廷遺老遺少、軍閥買辦、下野政客、工商巨子和外國人紛紛在天津購置地産。他們或在這裡策劃密謀,準備粉墨登場;或在失意後回到安樂窩,當起優哉游哉的寓公。百年滄桑留下許多風雲人物的足跡,演繹了許多令人難忘的故事。這些足跡和故事,匯聚成一頁頁厚重的歷史,令人回味與深思。”
據不完全統計,在天津尚存小洋樓1000多幢,其中名人故居100多幢,包括梁啟超、李叔同、曹禺、霍元甲、溥儀、張學良、袁世凱、馮國璋等眾多歷史名人故居。很多小洋樓幾乎都有着數十年至一百年歷史,建樓的主人們,多半已不復在,可是,有的小洋樓卻以主人們的名氣和軼事引起當代人濃厚的興趣和遐想。馬場道與河北路交界的"疙瘩樓",是京劇名角馬連良的故居。此外還有溥儀住過的張園,清代太監小德張的公館,以及孫傳芳、曹錕、徐世昌、顧維鈞等一大批北洋軍閥、軍政要人公館的舊居及文化醫學界名人嚴修、方先之、范權的宅邸等,每一座舊宅,都被蔓藤纏繞着,在夕陽的照射下,映出淡淡的青黑色的光。每一間都有每一間的傳説故事,也正由於主人的故事而更濃重的散發出它們的古舊魅力。
濃郁異國情調的小洋樓有重新粉刷的墻壁門窗,掩不住舊時歲月的風霜,而讓人着迷的正是那現代時光背後隱約的滄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