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男孩心臟驟停、過路護士搶救成功”的視頻在網絡中獲無數人點讚,據了解,事情發生在雲南昆明,一男孩在路上突然倒地,沒有呼吸心臟驟停,護士楊昆娥此時正好路過,立即跪地對其進行胸外心臟按壓,經過近2分鐘的按壓後男孩終于恢復心跳,隨後,男孩被送醫,經治療已無大礙,然而事情並未就此結束,有同行質疑楊昆娥的施救方法並不專業,話題還上了熱搜。(1月7日中新社)
女護士搶救男孩的視頻,得到網友點讚的同時,受到專業人士的質疑,主要針對其救人方法是否專業。的確,救人不只需要勇氣與熱心,更需要技術與能力,如此才能避免好心辦壞事,使善行與善果相得益彰。這也凸顯出救急技能的重要性。
從相關質疑來看,主要集中在女護士檢查男孩呼吸和心肺復蘇運用是否恰當。理性來看,孰是孰非很難判斷,但基于施救者的善意而言這種質疑未免有點殘忍。
急救雖有專業性,但每個人之于技術的理解各有差異,運用過程中應急判斷也有不同,不可能整齊劃一,形成類似于機械的精準操作。反觀女護士救人,手法或許存在爭議,但就後果而言,一是救了人,二是並未對被救男孩造成傷害。
從道義來講,無論誰救人都應當鼓勵和包容,並且相關的法律也賦予了施救者一定過錯的責任豁免權,以包容急救條件、技能限制對救人誤傷的偏差,護士救人亦應如此。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護士救人不能質疑。質疑應當立足于善意,既呵護救人的積極性,也要注意分寸,針對急救中需要注意的問題開展討論,就事論事,推動急救常識與技能的普及,對專業人士參與急救需要注意的事項作出提醒,而非簡單當“專業的裁判”。若只是流于情緒的宣泄,那麼這種質疑無異于另類潔癖和網絡暴力。
事實上,急救是實踐性很強的技能,説得很專業未必會做得很專業,況且,即便都是醫護從業人員,非急救從業人員與急救專業人員也存在一定的差距,這些都需要正視。
急救專業技能的普及和水平的普遍提高,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更多科學和理性的聲音來引領,也需要社會對此類問題予以包容。同時,個案中所潛含的急救操作標準業內或存差異,也需要從專業方面加以完善,使之更科學規范,更好地發揮技術示范引領作用。(木須蟲)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