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工程要真正具備十足的民生成色,理當讓依法行政成為公共決策的“穩定錨”。
據新京報報道,河北邢臺一鄉村中學——沙河城鎮中學原計劃投資8408萬元、一年建設期的改擴建項目,當年開工數月後便停建,耗時四年成了爛尾工程,致使300余名學生遷出借讀,生源流失嚴重。
至于原因,負責學校改擴建的投資方將問題指向“當地政府徵遷工作低效、批復手續遲緩”,當地政府相關部門則認為根源在“投資方拆遷款不到位”。也有知情人士稱,是邢臺經濟開發區的人事變動影響了學校的修建計劃——曾極力推動學校改擴建項目的原開發區書記因故被停職後,項目不被重視,推進遲緩。
人們常説“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涉事學校改擴建,為師生創造更舒適更現代化的環境,本是件民眾期待的好事,在2017年的邢臺市政府工作報告中,這所學校的改建還被列入當年的十大民生實事。可誰能想到,曾經的民生工程現在成了鬧心工程。
復盤整個事件可知,對于中學改擴建爛尾,不管是投資方還是當地有關部門,雙方都有一堆理由,言之鑿鑿地聲稱責任不在己方,可唯獨沒有人將學生們的利益作為焦點。中學改擴建爛尾,學生無端成了各方博弈的犧牲品,誰又該為這些學生的利益負責?
主政領導被停職,項目因此而被耽誤一年了;因拆遷問題無法與當地居民達成共識,工程又被拖延兩年,最終又因手續滯後而被叫停……這所原本寄托著周邊學生和家長美好預期的學校改擴建工程,最終卻成了民生工程爛尾的典型案例,值得反思之處良多。
可以説,當地縱然有萬般理由,歸結到一點,這項民生爛尾工程還是其前期工作做得不到位而“結出的苦果”。
學校改擴建無疑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民生工程,所有問題都應該立足當地民眾的基本利益,圍繞決策的科學性和可行性,將公共利益放在首位,保持政策措施的連續性和穩定性。而沙河鎮中學爛尾事件背後反映出的,正是項目計劃沒有充分調研、缺乏完善的可行性方案和相關部門間的協作等諸多問題。
一項前期準備不充分、草率上馬的改擴建計劃,雖然實行的是PPP模式,但也浪費了不少公帑,影響了當地民眾的切身利益,也損害了當地政府部門的公信力和權威性,這樣的結局顯然與當初看作民生實事的初衷相悖。
目前的最新消息是,邢臺經濟開發區教育文化體育辦公室項目負責人稱,爭取今年內把部分教學樓建好,讓學生今年就能進校園,但學校整體建設的完工,可能要到2021年。期待這次改建重啟,能讓孩子們盡早回到校園,學習步入正軌,畢竟他們的學習和前途再經不起耽誤了。
民眾曾經滿心期待的民生工程,現在卻淪為鬧心工程,這事也給一些人提了個醒,民生工程要真正具備十足的民生成色,理當讓依法行政成為公共決策的“穩定錨”。在此基礎上,完善公開透明的監督考核體係,民生工程才不會淪為鬧心工程。
記住那句話:再折騰別折騰孩子。(斯道普)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