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洱海是我的家,守住了洱海,才能談發展。”家住雲南省大理市灣橋鎮古生村的何利成和村民們拆房子騰出來的地方,正在全力建設生態廊道——由大青樹、蘆葦、菖蒲組成的“雨水花園”,會像“大海綿”一樣吸收從村莊流來的雨水。(人民日報)
蒼山腳下的洱海是僅次于滇池的雲南第二大湖,因風光絢麗、風情獨特,被世人譽為“高原明珠”。可是,曾有一段時間內,由于受截污治污投入歷史欠賬較多和近年來餐飲旅遊發展迅速、農業面源污染等影響,陷入過危機狀態。
“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破解危機,讓“高原明珠”美景永駐人間,必須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路子。“生態廊道”是構建區域山水林田湖草完整生態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保護生物多樣性、過濾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風固沙、調控洪水等多種功能。雲南大理通過傾力打造生態廊道,實現了湖進人退,使得洱海“呼吸”更順暢,這便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有利于保護生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生態廊道建設的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面湖一側草木蔥蘢,綠樹紅花相映成趣,白鷺翩翩飛舞,久違的海菜花在水中生長,沿途不時可見盛裝拍攝婚紗照的一對對新人。
還洱海一片深藍,洱海給你更好發展。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過去,村民主要靠種植養殖業謀生,污水直接排入洱海。現在村裏實現了“四水”全收,村民的洗滌、衛生間、廚房、圈舍“四水”收集處理後再排放,環境更美了,古村更幹凈了,遊客也越來越多,去年,村人均純收入1.6萬元。可見,生態環境治理好了,才能留住鄉愁,留住人氣,引來財氣。
“一招鮮,吃遍天。”生態廊道建設,讓當地百姓既能在家門口享受到美景,又能更好看到“錢景”,這,正是我們的小康生活應有的樣子。(蔡延)

加載更多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
熱帖
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