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寧8月11日電 題:在綠水青山間謀發展——青海最大有色金屬礦山見聞
新華社記者解統強
8點的朝陽照射柴達木盆地北緣的錫鐵山,隆隆的機器轟鳴聲早已響徹山谷。8年工齡的採礦工程師王斐正帶領採礦隊員用鑿岩臺車,在黑暗中搜尋有色金屬原礦石。
這是西部礦業股份有限公司錫鐵山分公司位于錫鐵山鉛鋅礦2582中段礦井的作業現場,也是青海有色金屬工業産能逐步恢復的縮影。
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錫鐵山鉛鋅礦是目前青海省最大的有色金屬礦山,蘊藏有鉛、鋅、金等多種有色金屬,其中以鉛鋅資源量最為豐富。
“錫鐵山分公司的各項採選指標位居國內前列,礦山已達到每年150萬噸的生産能力,是我國採選規模較大的獨立鉛鋅礦山之一。”王斐説。
在錫鐵山分公司選礦車間,顎式破碎機正在將從地下1000米處運出的原礦石粉碎,隨即通過一條條傳送帶送往球磨機和半自磨機等工序。但6個月前,受疫情影響,公司産能只有計劃量的13.27%,錫鐵山井下出礦比原計劃每天減少約1500噸。
外地員工分批隔離、檢查上崗;公司採礦供應物資、精礦物資運輸從公路轉為鐵路……“一面抓疫情防控,一面抓保供穩産。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如今我們‘綠色礦山’的産能也逐步恢復。”西部礦業股份有限公司錫鐵山分公司黨委書記、負責人程武忠説。
將保基層運轉和穩預期工作貫穿礦産工業的整個流程,近年來,綠色發展成為西部礦業股份有限公司錫鐵山分公司新舊動能轉化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
在選礦新廠房,伴隨隆隆的機器聲,48歲的礦工嚴仁欠正進行礦石浮選。在如此幹凈整潔的環境中工作是嚴仁欠不曾想到的,“之前灰塵四起的廠房,別説對環境的污染,就連我們工人的眼睫毛上都會布滿土灰。”
“傳統採礦工藝帶來環境的高負荷,依靠低成本要素投入的粗放發展模式難以為繼。”程武忠説。
如今,公司全年廢水回收利用率達到90%以上,公司尾礦實現了零污染排放。礦山的回採率也提高到90%以上,資源綜合利用率大幅提升。
“公司選礦自動化設備裝備率從9%提高到92%。通過節能改造,選礦車間用電單耗由原有的每噸23.28千瓦時降低至每噸18.48千瓦時。”西部礦業股份有限公司錫鐵山分公司總經理蔡澤山介紹。
採礦工藝創新降低工業固體廢料排放,穩定礦山生産能力。選礦工藝改進也促使選礦成本、單位綜合能耗、清水用量等大幅降低,2019年單位完全生産成本較2015年每噸降低了27.74元。
“今年,鉛礦和鋅礦産品價格較去年同期分別下降19%和24%。”蔡澤山説,下一步,他們要增加處理量,力爭將上半年缺少的産量彌補回來。既要保證公司正常運轉達到計劃目標,也要在青山綠水間謀求創新發展。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