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沙6月9日電 題:紅米旱稻助力山區農民增收
新華社記者柳王敏
5月28日拍攝的湖南省雙牌縣上梧江瑤族鄉青春村深山裏種植的紅米旱稻。新華社記者 柳王敏 攝
孟夏時節,在湖南省雙牌縣上梧江瑤族鄉青春村,山區一塊3畝左右的旱地上,嫩綠的旱稻禾苗隨風搖曳。這種旱稻畝産只有300公斤,但米質好、去年市價達到30元一斤。
“這種旱稻我們稱作‘幹禾谷子’,我小時候看到過,村子周邊很多人都種,後來就慢慢沒有了。”站在自家稻田裏,61歲的李言鮮告訴記者。
5月28日,湖南省雙牌縣上梧江瑤族鄉青春村種植戶李言鮮在紅米旱稻田裏。新華社記者 柳王敏 攝
這種旱稻因生長過程需水量少,米粒種皮呈紅色,也被當地人稱為“紅米旱稻”。
“這個品種非常耐旱,抗病蟲害能力強,一般不需要灌溉和殺蟲。種子自我保護能力強,碰到壞天氣就會進行休眠,等待合適的時機再發芽。”雙牌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林文忠説。
當地人種植上千年的“幹禾谷子”曾瀕臨“消失”。
“雜交稻産量高,茶葉、中藥材等作物種植效益更好,産量低的紅米旱稻在20世紀90年代慢慢淡出人們視線。”林文忠説。
2006年,有熟人提起,紅米旱稻作為一種生態綠色食品,未來市場前景看好,這一下子激發了林文忠的“尋種”熱情,他尋遍了雙牌縣的所有鄉鎮和村莊,這一找就是10年。
林文忠清晰記得,2016年,79歲的鄧大德來到林文忠親戚家開的粉店就餐。席間,老鄧不經意提到,這麼多年在山裏種地,很多當地農作物品種他都堅持留種自種,其中就有“幹禾谷子”。
打聽到鄧大德的住址後,林文忠喜不自勝,他最終找到了僅存的1斤半種子。“總共收了300多斤谷子,大部分都釀酒了,就剩下這一點了,幸好你來了,我年紀大了,以後都不打算種了。”鄧大德説。第二年,林文忠和幾位農藝師在青春村的山坡上,開辟了一小塊試驗地,開始試種和繁育。
在人工管護、物理預防等多種措施下,經歷了山洪衝流、山鼠啃食莖稈、飛鳥啄食谷粒等考驗後,播下的1斤半種子,在130天左右的生長期後,最終收獲了33斤。
5月28日,在湖南省雙牌縣上梧江瑤族鄉青春村,雙牌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林文忠(左)在指導當地種植戶李言鮮種植紅米旱稻。新華社記者 柳王敏 攝
“紅米旱稻不用催芽育秧,而是像種黃豆一樣,直接把種子播撒在山地裏。現在畝産能達到300公斤,産量不算高,但米質好、市價不錯,去年紅米賣到了30元一斤。”林文忠説,經過這3年的種植和觀察,農藝師們已慢慢熟知了紅米旱稻的習性,開始選優、培優,進行稻種矮化等科研攻關。今年紅米旱稻已播種了近200畝。
“作為一個古老的農作物品種,紅米旱稻本身就有保存其生物基因的必要,能成為雜交育種的珍貴種質資源。再加上生長在深山裏,天然生態,開發利用價值高。”林文忠説。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