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解放軍第175醫院:鍛造新時代能打勝仗醫院

2017年12月17日 11:23:17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福州12月17日電題:鍛造新時代能打勝仗醫院——解放軍第175醫院全面提高保障打贏能力紀實

  胥金章、高潔、溫連英

  初冬時節,閩南山區某地,12臺方艙車隊呼嘯而至。功能艙完成拼裝連接,遠端會診車定位搜索,醫療救護分隊資訊係統快速開啟……一座野戰醫院在45分鐘內拔地而起。

  近年來,解放軍無錫聯勤保障中心第175醫院積極探索聯戰聯訓聯保新模式,衛勤保障能力逐年躍升,被表彰為全軍先進黨委、全軍應急機動衛勤建設先進單位,榮立集體二等功兩次。

  鑄牢打仗醫院之魂

  “籌建創傷外科大樓,聚合顱腦、胸腹及骨關節等創傷專業;建立3至5支前沿復蘇手術分隊集群,打造完整戰創傷救治鏈;建立聘用制人員訓練檔案……”2017年新年剛過,醫院黨委一號文件《建設能打仗醫院實施意見》出臺。

  當年7月,醫院野戰醫療隊與某合成旅開展火炮傷救治的研究性實驗,掌握實戰救治的翔實數據,提升急救技能和協同水準;8月,與某陸航旅進行戰場搜救、快速輸送、緊急救治等課目訓練,讓戰場“紅十字”插上翅膀;9月,與某合成營進行聯合衛勤訓練,前沿復蘇手術分隊集群部署到戰場一線……一次次演練中,衛勤保障鏈條融入戰場。

  “儲備家底不如儲備戰鬥力!”醫院院長夏挺介紹,醫院成立于1948年,在血與火的考驗中,積淀形成了“死也要把醫藥送上前線、爬也要把傷員背下火線”的優良傳統。

  “這是打仗醫院的初心,更是院魂所在!”醫院政委楊洪良説,他們把醫院戰鬥歷程引入主題教育課堂,梳理出100多個強軍故事,打造靈活機動的“教育方艙”,引導醫護人員線上受教育、線下當衛士。

  前不久,醫院對野戰醫療所27個崗位進行補缺,收到官兵和醫護人員232份請戰書……思戰務戰,在醫院蔚然成風。

  打造戰場衛勤尖兵

  盛夏朱日和,沙塵滾滾。

  “跨越-2016·朱日和A”演習中,醫院野戰醫療隊配屬“紅軍”,于夜色中進行42小時不間斷轉場機動,52名隊員在微光條件下演練全要素開設、偽裝、批量傷員救治等課目。

  戰時出鞘,平時磨刀。醫院邀請10多名院校衛勤專家、部隊指戰員,打造一支“衛勤藍軍”,臨機設置各種難局、困局、險局,錘鍊極限適應能力。

  2017年6月,“衛勤藍軍”給野戰醫療隊來了個措手不及。

  閩南山區某地,天剛剛亮,野戰醫療隊便涌入數十名傷員。汽油彈燒傷、槍彈貫穿傷、失血性休克等,各類傷情復雜,還有“藍軍”混跡傷員中間“下絆子”……隊長莫群指揮若定,隊員高效配合,最終識破“敵”方詭計,完成緊急救治任務。

  為提高衛勤保障速度,野戰醫療隊將戰儲物資箱裝化儲存、托盤化預置、集裝化運輸。如今,他們20分鐘就能完成集結,30分鐘緊急出動,45分鐘展開12節醫療方艙。

  為適應戰場瞬息多變的傷情處置,醫院全面開展骨科、心胸外科、顱腦外科等手術,著力培養能打仗的“全科醫生”,不斷提高生化、輻射等軟殺傷救治訓練比重。每年派出10余批醫療隊保障重大演訓任務,讓醫護人員隨隊突擊、登艦出海、乘機上天。

   科研課題直抵作戰前沿

  前不久,福建某地發生車禍,漳州市第五醫院就地對受傷人員展開生命復蘇、損傷控制手術,而後緊急送往第175醫院。醫院急診科火速接手後,外科、骨科、腦外科等專家聯合出擊,迅速手術,使傷員轉危為安。

  一場生命爭奪戰的背後,是一條全新的戰傷救治鏈:第175醫院根據戰傷救治規律,摸索前沿復蘇手術分隊集群戰救模式,利用地方交通傷救護進行實戰檢驗。

  “白金十分鐘、黃金一小時”,如何爭奪最佳救治時效?2014年,醫院整合急救、普外、骨科、顱腦、心胸等科室力量,成立“野戰外科教研室”,瞄準的第一個課題就是“作戰前沿戰術戰傷快速救治”。

  急診科主任鬱毅剛帶領團隊登艦艇、鑽坦克、乘戰機,收集了大批數據,深入了解實戰救治需求。與部隊共同探討力量配置和戰術運用,將急診科打造為多功能救治平臺,吸納體係部隊衛勤力量和幫帶醫院,借助日常交通傷急救,錘鍊前沿復蘇手術人才。

  醫院圍繞高新武器傷救治、海上救護等重難點課題集智攻關,取得各類科技成果百余項,其中70%的科研立項直接來源于戰場需求,80%的科研成果直接服務于戰場。

  軍字打頭,軍人第一,軍屬優先。今年1月19日,陸航某部中隊長張浩駕駛直升機不幸以身殉職。得知已有8個月身孕的烈士遺孀林紅艷在家待産的消息後,醫院主動成立醫療小組和護理小組,全天候為烈士遺腹子順利出生護航。3月1日10時54分,林紅艷順利分娩,她流下了感激的淚水……

【糾錯】 [責任編輯: 蔡琳琳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03129768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