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銳讀丨未來一段時期中國海上戰略壓力或劇增

2018年01月13日 15:13:35 來源: 環球網

    原標題:專家:未來一段時期中國海上戰略壓力或劇增

    本文摘自《美國“印太”概念中的海權競爭圖謀》一文

    原文4800字,刊發在總第835期的《中國新聞周刊》

    在美國特朗普政府發布的首版《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中國成為美國“印太”概念的焦點。在美國2017年12月18日發布的這份報告中,特朗普政府用“印太”替代“亞太”,作為區域戰略的第一部分,排在了歐洲、中東、非洲等所有區域之前。其主要目的是防范中國的海上崛起,維係美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地緣主導地位,它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海洋地緣競爭戰略。

    冷戰結束後,由于美國獨步天下、超強的海上力量,傳統的海權之爭失去了現實基礎,也不再那麼令人關注。美國對于自己的海上武力十分自信,認為海洋控制已不再是重大問題,然而,大約自2015年開始,情況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海洋地緣競爭有重新抬頭之勢,最大的變數就來自美國。面對中國、俄羅斯等大國軍事現代化特別是海上力量的發展,美國變得愈發不淡定,認為中俄等國將挑戰美國對海洋的控制。美國戰略界人士驚呼,“馬漢又回來了。”

    美國軍方則直接將對海洋控制的重新重視反映到了戰略及作戰概念之中:2015年,美國海軍、海軍陸戰隊和海岸警衛隊共同發布的《21世紀海上力量合作戰略》,頻繁強調海洋控制和“全域進入”(All Domain Access)能力;2017年1月,美軍水面部隊司令部提出“重返制海”概念,正式推出“分布式殺傷”(Distributed Lethality)理念;2017年5月17日,美海軍作戰部發布《未來海軍》白皮書,“重返制海”上升為整個海軍的頂層設計,要求美國海軍在遠洋、近海和瀕海地區都要確保海洋控制。

    美軍實施這些概念的區域主要集中在毗鄰歐亞大陸的近海地區,重點是西太平洋和北極,其中西太平洋地區所謂的“中國威脅”又是重中之重。美國軍方係列文件,將中國界定為戰略競爭對手,擔心中國在“印太”地區取代美國的地位。美國所認知的“印太”海上地緣環境中,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被認為是最大的威脅和變數。美國戰略界對A2/AD的關注始于21世紀初,最初僅局限于技術層面,而2015年新版《21世紀海上力量合作戰略》中提出“全域介入”,這意味著美軍已經將A2/AD看成是個戰略威脅,要求在戰略上予以回應。

    其二,美軍也越來越重視中國的海軍現代化和遠洋行動能力。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除了潛艇之外,美軍並不太在乎中國海軍的威脅,但近兩年,隨著中國軍事現代化以及中國海軍加快走向遠海遠洋,美軍開始憂慮中國海軍將逐漸具有與美軍爭奪局部制海權的能力。

    第三類所謂的威脅是“灰色地帶”競爭。中國的海上維權行動被界定為新的“灰色地帶”挑戰,渲染中國的所謂海上擴張。“灰色地帶”是指介于戰爭與和平間的競爭與衝突,之所以稱之為“灰色”,是由于其有以下三大特點:衝突性質的模糊、參與行為體的不透明、相關政策與法律框架的不確定。

    上述三大所謂“威脅”和“巨變”主要集中在“印太”,挑戰的最大主體都是中國。無論中國願意不願意,美國發起的這場海權較量已經開始,中國有可能被動地成為主角。

    美軍此次海上戰略轉型發生在美國國力相對下降,財政緊縮繼續延續的大背景下,美軍十分清楚自身面臨的復雜形勢,雖然“重返制海”口號喊得震天響,但短期內難以得到大規模的額外資源,軍費的持續高速增長極不現實,與中國拼消耗也絕非明智之舉。鑒此,美軍試圖進行路徑和手段創新,重在“盤活存量”、依托已有的資源進行戰略調整。而種種跡象也表明,美軍正在嘗試一些非傳統做法:

    一是擴大艦隊或平臺的數量規模。冷戰結束以來,美國的艦隊規模持續萎縮,2015年在役艦艇數目低至272艘。對此,美國戰略界人士普遍認為,面對高、中、低烈度對抗的情況下,品質很重要,但數量也不可或缺,特別是在應對“灰色地帶”對抗和處置全球性海洋安全之時。2016年12月15日,美國海軍拋出了一個355艘船的兵力結構目標,包括12艘航母、104艘大型水面艦艇、52艘小型水面艦艇、38艘兩棲船以及66艘核潛艇,根據國會預算辦公室的估計,最早在2035年才能實現該目標。

    二是探索新的作戰概念。自2009年以來,美國海軍、海軍陸戰隊等積極在軍種內外探索新的作戰概念,這包括“空海一體戰”、聯合介入作戰、全球進入、《對抗性環境中的瀕海作戰》等概念,2017年出爐的“分布式殺傷”是當前美軍海上轉型的核心概念。它主要有三層含義:增強每艘艦艇的進攻能力,盡可能地分散化部署力量,將力量廣泛分布在不同的地理空間,迫使對手同時應對大量的目標,並面臨來自不同地理空間的進攻;給予每艘艦艇復合型的資源以堅持戰鬥,增強它們的抗打擊能力,以更好地應對來自太空、網絡、空中、水面和水下攻擊,通過新的網絡和戰術,最大化利用艦艇間日益提升的聯合防禦能力。以上多數概念都是直接瞄準中國。

    三是研發顛覆性技術。技術創新和品質優勢一直是美軍的建軍法寶,在國防投資領域,一直試圖保持領先對手一到兩代的技術差距。美國國防部于2014年提出第三次“抵消戰略”,試圖通過利用美國在無人係統和自動化、遠端隱形空中作戰、水下戰以及復雜係統工程與整合方面的“核心能力”,以不同的方式來投送力量,從而能夠在總體上反制對手在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方面的投資,抵消對手的導彈庫存或數量優勢。海洋方向是第三次“抵消戰略”的重點投資領域,特別是“水下戰”潛力較大,有望形成新的技術壟斷優勢。

    四是釋放盟友能量。同樣是重視盟友作用,重視挖掘盟友潛力,釋放盟友能力,同時為自己減輕包袱。一方面要求盟友提高預算比例,更多購買美國武器,加強自主防禦能力,當然美國也會力所能及地給些軍事援助;另一方面,牽頭或參與一些地區安全網絡,推動盟友及夥伴們的合作,加強合力。新版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就著重強調了如何在“印太”地區激活包括印度、澳大利亞、東南亞國家、中國臺灣地區、日本及韓國等在內的所有關鍵節點,組建全區域的安全網絡。在新的合作理念之下,美國很可能會給予日本、澳大利亞及印度等盟友或夥伴更多的自由度和空間,鼓勵它們在“印太”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以彌補美國自身國力相對下降帶來的實力不足。

    總的來看,美國因應中國海上崛起的“印太”戰略和“重返制海”戰略正在趨于清晰。未來一段時期,中國承受的海上戰略壓力將急劇增大,中美在海上的摩擦與對抗風險急劇攀升,中國處理涉華海洋爭議的復雜性也將更趨嚴峻。不過,美國在“印太”地區的主導地位是建立在歐亞大陸瀕海國家力量過度弱小的歷史前提之下的,其不可能長期延續。只要中國能保持目前的發展勢頭,美國在東亞近海地區的權勢將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其遏制中國海上崛起的圖謀也注定不會成功。(北京大學海洋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胡波​)

 

【糾錯】 [責任編輯: 陳曦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1151297898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