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葉雄兵:在實驗室設計未來戰爭

2018年01月14日 15:48:14 來源: 人民日報

    原標題:在實驗室設計未來戰爭

    ——記軍事科學院戰爭研究院聯合作戰實驗中心副主任葉雄兵

 “現代戰爭,首先在聯合作戰實驗室裏打響。”軍事科學院戰爭研究院聯合作戰實驗中心副主任葉雄兵談起聯合作戰的本行,他的概括言簡意賅。

  始終緊盯軍事鬥爭準備研戰謀戰,葉雄兵主持和參與了50多項作戰倣真和實驗係統建設,參加30多項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大現實課題實驗論證,先後獲軍隊科技進步獎17項、軍事優秀科研成果獎14項,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並被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榮譽稱號,還當選為黨的十九大代表。

  北京香山腳下的軍事科學院內,記者走進聯合作戰實驗中心,走近這位致力于軍事運籌和作戰實驗的軍隊科技工作者,在熒屏閃爍、鍵盤聲聲中探尋葉雄兵在聯合作戰實驗領域科研攻關的故事。

  自主創新,參與打造我軍首個聯合作戰實驗平臺

  上世紀90年代以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在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中已經利用聯合作戰實驗係統在戰前對戰爭進程進行反覆設計與預演。當時,我軍在作戰實驗基礎數據和模型建設方面標準化、體係化程度較低,而西方發達國家對我國始終嚴密封鎖聯合作戰實驗係統的技術。為突破難關,葉雄兵主動牽頭承擔起最重最難的資訊作戰建模倣真等子係統的研發工作。

  圍繞構建聯合戰役對抗推演係統,葉雄兵與課題組成員先後創建了輔助決策型的推演作業係統、學習型的推演模擬係統、資訊融合型的態勢顯示係統,構建了集中模擬分布作業的對抗式推演環境,制定了係統整合規范,開發了基于兵力實體的模型整合技術框架……最終,經過9次優化設計方案、17次大規模整合測試,上萬次修改程式,一套具備6大功能的聯合作戰研究量化分析實驗論證平臺建成。這其中,葉雄兵率領團隊完成了半數功能的設計研發。

  經過2期大規模建設,在原聯合作戰研究實驗中心全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我軍第一次擁有了自己的聯合作戰實驗平臺,這也標誌著我軍作戰理論擁有了自己的“風洞”實驗場、“CT”掃描器!

  聯合作戰實驗論證平臺建成以來,廣泛模擬戰備部署、後勤保障、政策法規的實施過程,提前發現問題隱患,提出的很多意見建議被上級採納,有效解決了我軍軍事科研長期以來定性分析多、定量論證少的難題,成為軍事理論的“驗證機”、決策指揮“好助手”、建設規劃的“參考係”。

  精益求精,始終用戰鬥力標準校準事業航向

  在聯合作戰實驗領域有一句名言:數據是作戰模擬的血肉,模型是作戰模擬的靈魂,摻不得半點水分。葉雄兵經常對課題組成員説:“今天的一個誤差,要用未來戰場的鮮血做代價。精細倣真戰場,就必須讓模型更完美、數據更精準。”

  某大型實驗係統聯調中,一個子係統的作戰模型偶爾會出現一些令人費解的操作現象,雖然沒有影響最終結果,但這個問題卻成了葉雄兵的“心病”。為了不影響實驗進度,葉雄兵加班加點檢查,幾十個模組逐個“過篩子”,終于在海量代碼中發現了實驗程式和作業系統模組存在衝突,順利排除了隱患。

  武器裝備不斷更新換代,戰術戰法不斷發展演進,實驗係統也要自我革新、強筋壯骨。為了讓實驗結論更加精準,葉雄兵帶領課題組上高原、下海島、走戈壁,實地採集、驗證裝備數據,從一線部隊、演習靶場、科研院所採集各項裝備性能參數、兵力運用等方面的圖像資料和文字材料;將“大數據技術”整合入係統,使實驗平臺和倣真係統愈加完善。

  矢志奉獻,把個人事業融入團隊攻關

  “聯合作戰研究重在聯合,課題我頂多牽了下頭,工作都是大家一起做的!”採訪中,這是葉雄兵經常説的話。項目中最難啃的骨頭、最難把握的問題,葉雄兵敢于帶頭承擔。那年,某大型實驗論證任務進入攻堅階段,團隊人員連續三個月加班到深夜一兩點。葉雄兵要求課題組成員周末輪流休息,自己卻全時在位,被大家讚為聯合作戰實驗“突擊手”。

  談起聯合作戰實驗的團隊科研人員,葉雄兵滿滿的感動與敬意。“我的導師、原軍事運籌分析研究所所長江敬灼在課題攻關階段被檢查出了癌症,為了不影響課題進度,江老師硬是拖延了3個月才去做手術。董獻洲有時腰椎間盤突出不能坐下,就站在電腦螢幕前進行分析計算,牽頭研制出先進的倣真分析係統。付東、王吉星等同志經常加班到淩晨……”

  寧可透支生命也要不辱使命。對于自己的付出,葉雄兵真摯地説:“作為一名軍事科研戰線的戰士,就是要盡全力推動重大技術創新、自主創新,為建設創新型人民軍隊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盧曉琳、李金海、邵龍飛)

【糾錯】 [責任編輯: 蔡琳琳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031297903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