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科技人才:用任務成功致青春

2018年05月05日 18:26:58 來源: 新華社解放軍分社

    新華社西昌5月5日電題:用任務成功致青春——記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五名青年科技人才

    王玉磊、梁珂岩

    5月4日,中國青年節,亞太6C衛星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升空,來自中心的青年科技人才隊伍又一次用任務的圓滿成功向青春致敬。

    2018年,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密度再創歷史新高。據中心黨委書記董重慶介紹,為有效應對高密度發射任務挑戰,他們大力實施人才優先發展工程,並通過任務實戰等多種平臺培養歷練,涌現出“80後”金牌“01”指揮員陳政等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

    陳政:“80後”金牌“01”指揮員

    “5,4,3,2,1,點火!”隨著任務“01”指揮員陳政洪亮的密碼響徹陣地,亞太6C衛星在長徵火箭的托舉下壯麗升空。

    年僅38歲的陳政,已成功擔任10次衛星發射任務“01”指揮員。

    “越是接近成功目標越是考驗重重。不過,所有故障都被我們及時排除,確保了星箭能按時點火升空。”任務開始後,攔路虎一個接一個,陳政和同事們連續奮戰10天,先後排除了8項重大故障。

    大學畢業後,陳政成為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一員。經過6年發射測試一線崗位的歷練,27歲那年,他成為測發係統至關重要的“金手指”,一年後又擔綱舉足輕重的控制係統指揮員。

    從名不見經傳的普通操作手到為火箭按下點火按鈕的金手指,再到號令發射場的“01”指揮員,他先後組織排除了電源主機不平衡保護、母線絕緣阻值超差、氣動機轉速參數異常等多起故障及隱患。

    2012年,陳政受命擔任西昌發射場01號指揮員,成為當時4名指揮員中最年輕的一位。

    01號指揮員就是前線指揮官,發射場30多個分係統、200多個崗位、上千名工作人員,全部由他指揮,火箭點火密碼由他下達。在他的密碼聲中,天鏈、北鬥、玻利維亞通信衛星等12顆衛星發射均圓滿成功。

    于新辰:低溫動力係統“學霸”指揮員

    這次任務,是測發係統重要的低溫動力係統指揮員于新辰執行的第34次發射任務。

    2011年,于新辰從清華大學畢業後,來到中心箭體動力室常規組工作。曾經的“學霸”很快便勝任箭上綜合操作手的崗位,甚至一度擔任係統箭上小組長。

    由于高密度任務的需求,于新辰又被調到了低溫組。他精打細算著每一個碎片時間,向老操作手借筆記看、向指揮員請教重難點問題,迫切地學習著、追趕著,不到4年的時間,便從一名普通的操作手成長為發射場史上最年輕的低溫動力係統指揮員。

    作為發射場上最為耀眼的“90後”新星,于新辰身上有著很多閃亮的光環。在發射場眾多“老指揮”“老高工”看來,他身上所代表的年輕航太人那種嚴慎細實、精益求精、不斷超越的態度難能可貴。

    走上箭上操作手崗位不久,他就發現了箭上某連接器配套設備故障;首次擔任常規動力係統箭上小組長,又發現並及時組織排除了燃料儲箱異常滲漏問題;坐鎮指揮員期間,成功處置了箭上某導管氣密性異常的隱患……

    王興茂:火箭跟蹤測量“千裏眼”

    火箭點火升空後,遙測分係統指揮員王興茂仍與同事認真跟蹤火箭並測量遙測參數,直至順利完成事後數據處理,才長長地舒口氣。

    這位“80後”分係統指揮員,既有青年人的熱血和激情,又有科技工作者的創新與細致——他先後兩次帶領同事驅車牽引設備,共計近萬公里機動轉場廈門,圓滿完成我國新型火箭跟蹤測量任務;率先完成測量室5臺外測設備數據交互軟件國産化遷移工作,成功經受任務實戰檢驗;創下2個點位4個月13發火箭發射跟蹤遙測任務的記錄。

    高密度任務狀態的切換,催生了王興茂更高的工作標準。他在每次模擬跟蹤訓練結束後,都組織分係統操作手復盤參數,深挖細研每一個信號反饋、每一次微小異情、每一幀遙測數據。

    “只有這樣,才能確保火箭發射後捕得住、跟得穩,測得準、送得出。”王興茂説。

    楊梅:通信線上巾幗“守護者”

    楊梅是中心通信係統的一名工程師,擔負著為指揮員和各係統提供頻率信號、衛星圖像、話音指揮和氣象等數據音頻的保障任務。

    在熬夜奮戰這次發射任務通信保障任務後,她依然堅守崗位擔負後續的值班保障工作。

    通信保障任務的特殊性,讓楊梅的生活總是黑白顛倒、幾乎全程無休,但她依舊保持細致篤定的工作作風,巾幗不讓須眉。這些年,她創新研發的《一體化綜合指揮顯示係統》等多項發明融入通信保障體係後,保障能力得到大幅度躍升。

    在一次任務中,根據需要,楊梅和同事們對某通信線路進行拆分。由于是首次進行這類工作,同時傳輸線路又是長距離、跨設備的,拆分初期存在諸多問題。她與同事們一起埋頭苦幹,最終拆分成功,正當大家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時,細心的楊梅卻發現拆分後的線路雖然通了,卻會偶爾出現幾秒鐘的閃斷。故障出現的頻率並不高,不長時間觀察很難發現。

    “任務通信決不允許中斷,哪怕只是一秒鐘!”楊梅靜下心來認真分析研究,在海量的數據統計中找規律找原因,反覆做各種測試實驗,最終找到了症結所在,排除了重大隱患。

    李術洪:托舉火箭騰飛“造血師”

    擔任這次任務的低溫燃料保障分係統指揮員李術洪,是一名“學術+實踐”的復合人才。

    從事工作11年,他先後擔任液氮液氧化驗員、制氮制氧帶班員、液氫接受轉注指揮員。

    中心新建液氫接受轉注陣地時,李術洪主動請纓,兩個月裏帶領團隊實地勘察測畫圖紙、編寫設備使用説明,啃下了這塊“硬骨頭”,實現了陣地成功執行首戰任務的“開門紅”。

    近年來,伴隨著低溫燃料保障進入高密度高強度工作期,李術洪又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幫帶他人,推動低溫燃料操作手實現“一崗一能”向“一專多能”的跨越性轉變。

    隨著高密度任務的啟動,中心液氮液氧生産也進入了24小時持續生産、數月連續工作的高強度工作期。

    只要機器開始正常運轉,李術洪和制氮操作手的眼睛便死死地盯著儀表上顯示的數據,同時不斷在本子上記錄著純化器儀表上的數據變化。

    當看到純化器的數值跳到0.5MPA時,他立即指揮操作手關閉了閥門,同時提醒助手迅速啟動迴圈壓縮機,打開平衡罐。此時,空分塔內的氮氣已經基本轉化為了液體,但-175℃溫度距離標準還有著差距,操作手當機立斷啟動膨脹機,直到儀表上顯示液氮的溫度降到-196℃。

    李術洪説:“液氮産品的合格度直接關係到發射任務的進程,差一度也不行。”

【糾錯】 [責任編輯: 張驕瀛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0461298654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