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晚清軍事變革何以失敗

2018年05月07日 14:15:10 來源: 解放軍報

    原標題:不改革軍制而只引進武器,等于在枯樹上嫁接新枝,注定不能成活

    晚清軍事變革何以失敗

    1860年,英法聯軍打進北京並火燒了圓明園,以刀矛、抬槍與之對陣的清軍一觸即潰,過去不肯正視世界的愛新覺羅皇室真正感到了切膚之痛,才想到學習洋人武器的“長技”。從翌年起,清廷允許大量採購洋械並建立軍械制造廠,開始了後來所稱的“洋務運動”。

    此時八旗、綠營的統帥已經昏聵不堪,只有鎮壓太平天國起家的督撫如李鴻章、左宗棠等積極經手買洋槍、洋炮和辦軍械制造廠。不過他們只看到資本主義國家的“器”“物”先進,卻不知本國封建體制的腐朽才是落後挨打的根本原因,搞洋務最積極的李鴻章就稱:“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不能及。”

    在這種觀念指導下,洋務派的軍事變革只是引進西方武器和學習施放技術,不想了解西方軍制和戰略戰役理論。此時清朝只有從淮軍等部改編成的35萬防軍可用,其編成以“營”(約500人)為基本建制,戰時各營臨時拼湊成軍,沒有近代戰爭所需要的步、炮、騎、工的合成部隊。拿到洋槍洋炮的士兵,仍保持冷兵器作戰的密集隊形,見敵即遠遠發射而不懂如何有效組織火力。這種部隊基本屬于冷熱兵器混用時的舊制,只相當于一支拿著新式武器的舊式軍隊。

    在甲午戰爭八個月陸戰中,清軍投入十幾萬兵力,結果從朝鮮平壤節節敗退到遼河以西,光緒皇帝也嘆息“戰無一勝”。日軍開戰後就總結出一個規律,遇清軍就利用地形將部隊疏散隱蔽,待其亂打一二十分鐘耗光彈藥,再實施攻擊就會讓對方手足無措而潰逃。此外,日軍炮兵發現清軍根本不懂世界上已流行的散兵隊形,上陣還排成密集隊伍,這成了最好的靶子,只需幾炮就能讓其崩潰四散。日軍作戰僅消耗子彈120萬發(平均每個戰鬥兵只發射20發),就能輕易從漢城以南攻到鴨綠江,再佔遼東和膠東半島。此時中日陸軍裝備水準基本相當,如清軍所購的美國加特林機槍、德國克虜伯炮還佔優勢,戰術上卻差了一個時代。

    洋務運動中花費最大的項目,是花費4000萬兩白銀建起的、擁有22艘軍艦和3700名官兵的北洋海軍,其軍艦和附屬武器購自英國、德國,並由洋顧問指導訓練,可謂當時中國唯一達到編制、戰術近代化的軍隊。不過在封建制度下,海軍大批官兵仍不可免地趨向腐化。如外購軍火的人為拿回扣不惜以次充好,訓練時多有蒙混,裝備保養也不善。英國遠東艦隊司令斐利曼特爾中將參觀北洋海軍後曾警告説:“中國水雷船排列海邊,無人掌管,外則鐵銹堆積,內則污穢狼藉。”

    平時忽視的積弊,到戰時便會致命。在關鍵性的黃海海戰中,北洋艦隊炮手命中率還略高于敵艦。可惜,命中的炮彈竟有一半不炸,結果日艦無一沉沒,傷者也基本在月內修好,中方軍艦卻沉沒5艘。北洋艦隊雖向日艦一再發射魚雷,結果卻均未命中。日軍魚雷艇卻利用夜幕衝入威海港,擊中北洋旗艦“定遠”號使其擱淺,同時還擊沉了“來遠”艦和“威遠”艦。中方雖有鄧世昌那樣英勇的將領,卻也有遇危急便想投降的敗類,水師提督丁汝昌自殺後全艦隊竟以繳艦投降覆沒。這一令國人百年嘆息的悲劇,既是裝備上的落後所鑄成,更是腐敗風氣侵蝕軍隊的惡果。

    清軍戰時暴露出的另一個重大弊端,就是分頭向外國洽購武器,且受軍火商的蠱惑經常變換採購對象,槍炮來自許多國家導致型號雜亂。戰時日軍步槍全部採用國産的村田式而實現了標準化,清軍則普遍出現“彈不配槍,子不配藥”的局面。日本建立了大本營和總參謀部實施統一指揮,清朝卻由不懂軍事的年輕皇帝和軍機處大臣亂發指令,各省各派軍隊互不相統,陸海軍也沒有協同的概念,艦隊被圍在威海時陸上也無一部來救。

    晚清洋務派所推動的軍事變革在甲午戰爭中完全失敗,説明不改革軍制而只引進武器,等于在枯樹上嫁接新枝,注定不能成活。但是,洋務運動開啟了“器”的引進,也不能不引發“制”的變革,中國軍隊還是在步履蹣跚中走向了近代化。(徐焰

【糾錯】 [責任編輯: 楊茹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0291298659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