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初心不改 那些抗震救災勇士的十年

2018年05月11日 19:41:31 來源: 新華社解放軍分社

    五月的風輕輕吹過,汶川地震已過去了十年。

    十年,災區華麗轉身;十年,當年奮戰在救災一線的官兵也在改革強軍的浪潮裏換羽重生、振翮遠翔。

    但是,無論走得多遠,“5•12”的字眼都會讓那些勇士們重燃激情;無論飛得多高,災區的土地和群眾都是他們永遠的眷戀……

    孟洋:“9•3閱兵”村裏,我想起了抗震救災的日子

    2008年,孟洋(後排左一)在隴南市武都區柑桔鄉賀家坪村地震災區。

    十年前,原21集團軍某團炮兵營導彈連一期士官孟洋剛被任命為班長,就隨團整建制開赴汶川地震重災區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柑桔鄉賀家坪村,一去就是103天。

    十年來,孟洋三移腳下駐地、三換手中裝備,當了整整十年班長。現在是第77集團軍某旅一營火力連七班班長的他,用2個三等功和“9•3閱兵”標兵的特殊榮譽,為過去的十年塗抹上了光榮的色彩。

    在震區,孟洋參與的首個任務是疏通寶成鐵路109隧道——這個通往四川災區的“運輸生命線”,被18萬立方米的山體坍塌阻隔。“軍地協同、兩頭掘進,半個團的戰友都上了!”孟洋説,“每天要掄超過十個小時大錘。那時候,再沒人説平時的耐力訓練、肌肉訓練是浪費時間了。”

    2015年,孟洋(中)與戰友在閱兵村。

    2014年底,孟洋不再擔任班長,做好了次年退伍返鄉的準備。可一個月後,“9•3閱兵”的一紙通知到了單位,孟洋想都沒想就報了名。“這麼大的任務,我更應該衝上去——就像抗震救災時那樣,衝在先、幹在前。”孟洋回憶,層層選拔,考驗越來越大,可自己從來沒想過放棄,“抗震救災給了我無窮的精神動力。”

    如今,孟洋已成長為改革強軍浪潮中披堅執銳的“尖刀班長”。他經常和班上的戰士講:“抗震救災精神更應該在今天繼續發揚,在戰友間永遠傳承!”

    魯財旺:抗震救災讓我懂得了“為人民服務”的真諦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魯財旺始終把為人民服務擺在第一位。

    走進雲南省騰衝市人社局辦事服務大廳,彝族科員魯財旺平均每天要接待一百餘名各族群眾。他們也許並不知道,眼前這位熱情周到的辦事員曾是北京奧運會火炬手,因為參與汶川抗震救災表現出色,被四川省政府和原成都軍區聯合表彰為“抗震救災先進個人”。

    參加北京奧運會火炬傳遞。

    1998年12月入伍的魯財旺,原為駐川某師機關俱樂部主任。汶川地震發生後,魯財旺和師機關指揮組常駐震中映秀鎮,擔負起了每天到上級指揮部報送當日災情的重任。就在第一晚報送情況的途中,余震突發,一塊二層樓高的巨石滾落在離魯財旺前不到一米的地方……“我的命是撿回來的。”沒有被嚇破膽的魯財旺翻過滾石,把情況送到了目的地。

    抗震救災中,魯財旺在帳篷小學為學生上課。

    隨後的日子裏,魯財旺和戰友們搭建板房、拆除危房,還在帳篷小學當起了臨時支教老師。“白天援建修路蓋房,晚上補課教書帶娃,真是累並快樂着!”臨時的“一肩挑多責”,讓今天的魯財旺十分懷念。

    如今,魯財旺已退伍3年多。在他眼裏,16年軍營的歷練,抗震救災這一課最難忘,“因為它讓我懂得了‘為人民服務’的真諦!”

    顏建剛:從汶川地震到蘆山地震

    顏建剛駕駛衝鋒舟。

    2008年5月13日5時,駐川某師工兵營一期士官顏建剛接到上級命令,要求帶隊組建一支水上搶險突擊隊。當日7時許,他和9名戰友在機關參謀的帶領下,攜帶4艘衝鋒舟,緊急趕赴重災區都江堰市紫坪鋪水庫。

    在災區,他們不顧水庫大壩出現裂縫、兩岸山體頻繁滑坡的危險,開闢了到映秀的第一條水上通道。任務期間,顏建剛所在水上分隊共出動衝鋒舟1380余次,運送物資110余噸、各部官兵12000餘人、傷員720餘人、受災群眾7500餘人……

    回首十年前的一幕幕,如今已是指導員的顏建剛説得最多的還是“好好地活着”。在他看來,好好地活着就是做有意義的事,就是要在訓練中提高訓練水平、提高戰備能力。

    “‘好好地活着’更要有一顆感恩的心。”顏建剛説,抗震救災是自己人生的一次轉折——因為表現突出,被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全國抗震救災模範”榮譽稱號,榮立一等功立功、提拔為軍官,“抗震救災中比我做得好的大有人在,這些榮譽離不開組織的培養和戰友的支持。”

    顏建剛在兩會會客廳。

    為了讓這樣的溫度傳遞下去,2013年在蘆山地震發生後,顏建剛第一時間向上級請戰,全程參與了救災。在日常連隊工作中,他也格外注重這方面的培養。

    去年,部隊調整移防,顏建剛從兩地分居變成了三地分居。面對三分之二人員轉崗,調整剛到位就參加上級抽考,他沒有抱怨,更多的是想著部隊盡快形成戰鬥力。現今,即將脫下軍裝的顏建剛説:“在位一分鐘,就要散發一等功臣的光和熱,就要好好活着!”

    楊成林:當年爭着穿的迷彩服,成為了今天青春的底色

    正是十年前的那場抗震救災,使楊成林從一名身披“迷彩服”的志願者,轉身成為一名革命軍人。

    2007年9月,楊成林考入地處綿竹市龍門山腳下的四川工業管理學院。汶川地震後第二天,學校一放假,楊成林飛奔回家,“幫助家裏收拾完油菜、搭設好帳篷後,我就和父母商量,要穿上自己購買的迷彩色套裝,像解放軍一樣參加救災!”

    汶川地震中,楊成林自己購買迷彩服成為志願者。

    那年5月15日,楊成林一個人回到綿竹災區,當天就同湖南衡陽消防支隊一起進入受災嚴重的漢旺鎮。接下來的日子裏,楊成林和台灣地區搜救隊在龍門山下救出一名老人,在綿陽市九州體育館為受災群眾提供志願服務,與志願者“天使醫療隊”開設醫療站……2個月時間裏,楊成林看著無數老鄉一次次感激地淚流滿面,心底堅定了一個想法:好男兒要當兵!

    楊成林在汶川地震中獲得的錦旗。

    2009年底,楊成林圓夢軍營,用一身真正的迷彩標注了自己的青春底色。從震區大學生到士兵,又成長為一名班長、一名黨員,楊成林説:“如果還有需要,我必義不容辭衝在前,讓這身迷彩煥發光芒!”(張軍、張勝、陳鵬、張源、陸利明 新華社記者王東明、於曉泉)

【糾錯】 [責任編輯: 丁鵬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000129870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