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今天,政治工作如何跟上“飛行速度”

2018年07月13日 14:50:05 來源: 解放軍報

    6月16日,西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旅組織節日戰備拉動。正在值班的飛行大隊教導員杜俊超按流程進行細致檢查後,目送飛行員沈浩登上戰機。陳慶順 攝

    初夏,東北某機場,一架架戰鷹呼嘯升空。與往日不同的是,坐在飛行教官後艙的並非空軍飛行學員,而是飛行大隊的“準教導員”。

    目前,空軍飛行大隊教導員隊伍中,有飛行經歷的只佔很少一部分。缺少對飛行的直觀體驗,有時會制約教導員對飛行人員職業特點和心理變化的精準把握,對充分發揮政治工作把關定向、服務打贏的作用帶來一定影響。

    為及時補上這一課,空軍航空大學組織了擬任飛行大隊教導員培訓班體驗飛行。57名參訓學員被推到一線參訓組訓,他們分成6批以後艙飛行員的身份輪流升空一小時,體驗到了前所未有的飛行速度,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觀察視角。這種從飛行見證者到飛行親歷者的獨特經歷,為即將擔任飛行大隊教導員的政治工作者們帶來什麼收獲,又給身處一線的飛行大隊教導員們帶來怎樣的思考與啟迪?

    副教導員張亞莉注意到了這則新聞,闖入腦海的,是加速和失速的感覺。

    這種感覺就像第一次坐過山車,混雜著興奮、刺激與焦灼。也許,新聞中的空軍航空大學擬任飛行大隊教導員培訓班體驗飛行的學員們,感受也是如此,她想。

    事實上,不管有沒有體驗過飛行,現任或擬任的飛行大隊教導員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不約而同地談到“飛行速度”,以及這速度帶來的時空疏離感和內心深處那幾分焦灼感。

    這焦灼感從何而來?如果你靜心聆聽,你就能從戰機加速起飛的呼嘯聲中,聽到“速度”的畫外音:近幾年,空軍飛行員生源層次和錄取品質大幅提高;殲-20、運-20、殲-16等新型戰機相繼列裝部隊;“金飛鏢”“金頭盔”等實戰化訓練“含戰量”逐年遞增;新一代軍事訓練法規和大綱,加速著空軍訓練模式的轉變……

    空軍的發展在加速。發揮服務保證作用的政治工作如何跟得上這日益加快的“飛行速度”?今天,這張時代考卷現實地擺在了飛行大隊教導員面前,並加速撞擊思維深處,逼著人思考、創新、實踐、作答。

    體會不到飛行中的強大“推背感”,就參不透現實中的本領“恐慌感”

    戰機加速,推背感從後艙深藍色座椅傳導而來,窗外的景物開始加速後掠。這是空軍航空大學擬任飛行大隊教導員培訓班學員馬彥軍在體驗飛行過程中留下的深刻印象。

    進與退,既相悖又統一。在工作實踐中,隨著訓練模式發生轉變,很多飛行大隊教導員感受到了強大的推背感和“不進則退”的能力恐慌感。

    施行新法規後,空軍航空兵部隊訓練發生顛覆性變革,訓練強度、難度、密度大幅提高,飛行和準備飛行成為常態,飛行大隊開展教育時間進一步壓減。一名只會按照“老套路”開展政治工作的教導員,因地因時靈活搞教育的本領不強,便會被飛行員“吐槽”。

    這種尷尬,張亞莉也遇到過。上任之初,她就給自己定下一年學好技術當內行的宏願。看航理書籍、學飛行理論、參加飛參判讀……一年過去,能看軌跡、判飛參的她,有次參加飛行員技術研究時,還是説了外行話。女飛行員直言快語:“副教導員,你今天説的這話,有點像一個從沒開過快車的人,要指導賽車手如何彎道超車。”

    一名飛行大隊教導員找空軍“清華班”畢業的飛行員談心。又是鋪墊,又是迂回,可“開場白”還沒説完,他就被這名飛行員善意打斷。“教導員,這我都知道。對這個問題,我是這樣想的……”飛行員深入淺出,析事明理,教育者反而“被教育”。

    思想把脈不精準、專業積淀不扎實、語言表達不接地,滿腔熱情像是潑向一堵無影無形又嚴嚴實實的墻,一種無力感油然而生……這可能是時下不少飛行大隊教導員的現實困惑。

    飛行大隊教導員究竟該怎麼當?政治工作該怎麼開展?

    一名飛行員説:“政治幹部是戰鬥力的服務者,而不是飛行員的服務員。這麼説吧,像鹽,少了寡淡無味,融了有滋有味。”

    這句話,越咂摸越有味道。

    鹽與食物最佳配比方能造就美味,政治工作與訓練也有最佳融合點

    該怎麼加鹽?除了鹹淡把握好,分量拿捏準,還要真正融入工作訓練之中。

    融,看似簡單,其中卻大有學問。

    大項任務告一段落,飛行大隊的飛行員們要去療養。坐在車上,很多人神經還緊繃著。教導員吳天知道,他們這是還沒從任務中“跳出來”呢。

    高鐵站轉車途中,吳天掏出手機,給飛行員們拍了一段抖音小視頻。發到朋友圈,笑聲很快蕩漾開來。他們沒意識到,這十幾秒,也是一個隨機小教育。

    飛行看天,教育抓變。5月12日,眼瞅著天上烏雲飛,飛行計劃取消。回到宿舍,飛行大隊教導員郭友江招呼幾名飛行員圍攏在一起。就一件事,大家掏出手機,刷刷熱點新聞。

    微信公眾號“學習小組”發布的《別以為馬克思過時了,他準確預言了我們時代的病症》這個帖子,撩起了飛行員們的興趣,甚至一個平時少言寡語的飛行員,也成了活躍分子。

    短短十幾分鐘,一堂微型教育課就結束了。暢聊結束後,很多飛行員還意猶未盡:“這樣搞教育確實新鮮有趣!”

    食物與鹽最佳融合,才能更好地喚醒人的味蕾。同樣,政治工作與訓練工作找準恰到好處的那個融合點,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在教導員吳天看來,微信群、朋友圈等新興社交媒體,是做好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增長點。他隨時轉發軍事新媒體推送的文章,下載抖音平臺上人民網、共青團中央制作的正能量短視頻,並自導自演教育視頻,實現了“三五分鐘聽一課、三五步裏受教育”。

    對飛行大隊教導員郭友江而言,隨著訓練模式的轉變,傳統的政治工作開展到機翼下,必須被賦予更豐富的內涵。

    5月上旬,旅裏組織加受油課目訓練,大隊很多飛行員都是連續實施、密集起飛。他和航醫把摸底把關和思想鼓動做到機棚裏,融入講評中,實現了與訓練的有效融合。

    融入工作和訓練是目的,融入思想和情感是前提。張亞莉記得,剛到飛行大隊面對幾個女戰鬥機飛行員時,常為融入不了飛行員的“朋友圈”而苦惱。一個偶然機會,她投下的一粒“鹽”,發生了奇妙的變化。

    那天夜航,繁星滿天。淩晨一點,女飛行員梁瀟歸航。一下飛機,她就拉著張亞莉的手説:“今天我看到了流星!”張亞莉沒有像以前那樣簡單噓寒問暖:“真的?那你對著流星許願了嗎?”梁瀟愣了一下,轉而笑出了聲:“哪顧得上許願啊!如果能補一個願望,我希望我們的編隊飛得更穩一些!”

    那晚,梁瀟望著夜空的眼神格外動人,張亞莉的心也久久不能平靜。當晚退場後她趕緊伏案,為梁瀟寫下了一首小詩《夜空中最亮的星》。

    “這是給我寫的嗎?這是第一次有人給我寫詩!”收到詩後,梁瀟看了又看,把它鄭重地夾在筆電的扉頁。

    那一剎那,張亞莉感到,一堵無形的墻拆除了。

    不能像教練員那樣指導賽車手超車,但可以當好思想的領航員

    “政治結合技術”是空軍政治工作的好經驗好傳統,也是飛行大隊教導員的工作發力點。在空軍這個高技術軍種,不懂技術,就意味著少了話語權。

    張亞莉“沒有開過快車卻要指導賽車手”被善意提醒後,她反思良久:新型戰機技術迭代速度加快、武器載入增多、技術研究加深,掌握這些技術對飛行員來説尚需五六年時間。對于從未從事過飛行相關專業的教導員來説,在短期能研深悟透,能夠與飛行員進行技術對話,實在難上加難。

    經受這次挫折,使張亞莉認識到,教導員的教,不是教技術,而應當是教方法、導方向。如果身處飛行一線的政治工作幹部,不能“教”勝戰之道,“導”思想之先,就失去了價值所在。

    換句話説,教導員盡管不能教“賽車手”開車,但要會給“賽車手”當導航。這就要求教導員學技術既要融進去,又要跳出來,避免就技術論技術,而是通過理性思考、深入探尋,摸到其規律和機理。

    規律是由事到理的躍升,也是由理到事的指導。抗美援朝期間,空軍廣大政治幹部和軍事幹部一起集思廣益,在空戰中取得輝煌戰果,便是最好例證。

    知古鑒今,空軍已連續3年開展“實戰化訓練規律大家談”活動,廣大飛行大隊教導員探索實戰化訓練規律和政治工作運作機理,總結出很多“金點子”。

    作為規律的探索者和受益者,張亞莉除了繼續學習新技術,了解新知識,還養成學習飛行哲學、從規律層面為飛行員寫訓練點評的習慣。

    翻開飛行員的訓練筆電,常常能看到張亞莉的手寫評語。對飛行員張瑜把找到“不知道”作為每次訓練的小目標,她點評道:“知道自己不知道,才是知道的基礎。”

    知規律,奠勝局。5月份,研究確定參加空軍“紅劍-2018”演習飛行員人選時,飛行大隊教導員王輝和大隊長商量,特意派出了一名沒有大項任務經驗的年輕飛行員。

    為什麼不派精兵強將上場?很多人不解。王輝卻心裏有數,憑著對機組資源管理規律的理解,他認為,弱強搭配、性格互補更能形成戰鬥力。

    果不其然。演習開始,王輝所在飛行大隊第一個取得戰果,這名飛行員表現不俗。

    在座艙中看空天的視角不同,在地上與飛行員溝通的方式亦不同

    這個例子,教導員吳天覺得蠻好,但又拿捏不準該不該對記者説。

    前不久,大隊正備戰某大項任務。曾參加過空軍專題節目錄制的一名文藝明星專門錄制了一條小視頻,給飛行員戰友加油鼓勁。

    那段時間,針對任務的大強度專攻精練,令飛行員感到枯燥、緊繃。沒想到,這樣一段小視頻,一下子讓飛行員切換了心情。久違的笑容,再次挂在他們臉上。

    在吳天看來,政治工作作為戰鬥力的一部分,也必須堅持戰鬥力標準。行不行,就要看是否跟上了訓練模式轉變,同向而行,一起發力,從而提高戰鬥力貢獻率。

    正如這則十幾秒的視頻,沒説具體任務性質,沒有泄密之憂,卻點燃了飛行員訓練熱情,而且顯著提升了士氣。

    觀念一打開,視野一開闊,就會“看見”。很多飛行大隊教導員認為,政治工作也必須添上網絡的翅膀,打破時空的間隔。

    教導員郭友江所在飛行大隊常分片組訓,飛行員分散在天南地北。他利用旅戰訓綜合資訊係統及時匯總資訊、交流情況,實現了“兵撒千裏、工作線上”。

    某飛行大隊教導員趙瑞看見,體係作戰成為未來主要作戰樣式的當下,政治工作同樣不能各自為戰。在空軍“紅劍-2018”演習中,他不僅發動所有人一起做思想工作,還在編發的《戰鬥小報》上,特意給藍軍其他部隊留出了一個版塊。

    在空軍“紅劍-2018”演習中,導演組把政治工作納入評分范疇。從定性到定量、從粗放到精細、從週邊到融入,通過評估規則不難看到,飛行大隊教導員們被推上了一個更高的考場。

    第一次體驗飛行的經歷,給空軍航空大學擬任飛行大隊教導員培訓班的學員們提供了一種更快捷的“打開方式”。為進一步提升崗位任職能力,空軍航空大學還組織他們到飛行訓練一線代職鍛煉。

    “不上飛機、不飛上天,你就不知道飛行員在天上是什麼狀態。”來自航空兵某旅的學員蘇萬龍告訴記者,這些經歷為以後工作中更好地履行定向、糾偏、鼓勁、督戰職責積累了極為珍貴的一手資料。

    視界不同,“看見”不易,但最關鍵的,是有一雙發現的眼睛。正如這次體驗飛行的“準教導員”馬彥軍所説,在座艙不能光顧著看儀表,向外看,才能看到空天無限。(記者 高立英)

【糾錯】 [責任編輯: 陳曦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1151299126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