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山田朗:日本應擺脫刺激地區惡性軍備競賽之路

2018年09月19日 16:30:09 來源: 中國青年報

    9月18日,韓國總統文在寅訪問朝鮮,朝韓再次互動。此前,日美等國對與朝鮮有關的話題表態、舉動頻頻——14日至15日,日本和美國的朝鮮問題代表在東京會面,就切實維持對朝制裁、重點監視查處朝鮮的“海上易貨行為”等問題達成一致;15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再次強調對朝制裁的重要性;17日,美方強烈指責俄羅斯違反了聯合國對朝制裁決議。

    對于朝鮮的“軍事威脅”,相關各方和專家學者肯定會有不同評判。9月16日,日本明治大學文學部教授、和平教育登戶研究所資料館館長山田朗,在東京的一次演講中認為,冷戰結束以來,朝鮮的常規軍事力量基本未得到增強,主動激發半島全面戰爭的可能性非常低。相反,日本軍事力量擴張的步伐非常快,刺激了地區關係的緊張和軍備競賽的加劇。

    山田朗從軍費、陸軍、海上戰力、空中戰力等方面,介紹了日本軍事力量的演變與現狀。

    日本軍費不斷躍升,近年突破了5萬億日元。如果按照特朗普要求將軍費增長為GDP的2%,那麼將達到10萬億日元左右,而這對日本的財政支出來説是不可能的。日本軍費絕對數值一直無法調降,主因是對美軍購費用十分高昂,年度預算常常超支。

    冷戰時期,日本陸上自衛隊規模最大時曾達到18萬人,現在編制為15萬人,實際有14萬人,但規模比以色列、英國、法國、沙特和德國等都大。冷戰時期,德國陸軍規模曾達到30萬人至50萬人,冷戰後一路裁減,現僅剩5萬多人;法國陸軍最多時也沒超過30萬人,目前只有11萬人。這説明,隨著國際政治與安保形勢變化,許多國家軍事力量都作過大幅度削減,日本陸上自衛隊的規模卻沒有大的變化。

    日本的海上軍事力量相當強。海上自衛隊現有134艘艦船,總排水量達47.9萬噸,世界排名第五位或第六位。 表面上看,日本海自的艦船數量30年來並未增加反而是減少了,但實際上,艦船的平均排水量急劇增加了。日本現在甚至擁有4艘直升機航母,當然,受憲法第九條制約,目前還沒有核動力航母。憲法還不允許日本擁有攻擊性航母,但是,“情況如今變得有點微妙了”。

    日本的航空戰力排世界第十二位。單純從數字看,朝鮮戰機數量比日本多得多,但戰機的檔次才是問題的關鍵。

    山田朗表示,因應所謂“朝鮮威脅”,首先要看朝鮮戰爭是否可能再次發生。美朝首腦會談之前,各方對是否將宣布朝鮮戰爭終結曾議論紛紛——這可能是比朝鮮無核化更重要的大問題。朝鮮戰爭未正式終結,駐韓美軍就有存續的理由。因為要支援駐韓美軍,駐日美軍也跟著有了存續的理由。如果宣布朝鮮戰爭結束並確認不會再發生,美國就喪失了在亞洲部署軍力的理由。而朝鮮戰爭再次爆發的可能性幾乎沒有。上世紀50年代初的那場朝鮮戰爭,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綜合力量的碰撞,現在再次爆發朝鮮戰爭的時代背景和外部條件已經全部消失,朝鮮單獨作戰也很困難。所以,朝鮮半島幾乎沒有再次發生全面戰爭的可能性。

    山田朗認為,朝鮮研發導彈、核武器等,看起來像是一個超強軍事大國,實際情況怎麼樣呢?朝鮮的GDP只有日本的1/250,運輸補給能力幾乎為零。朝鮮兵力雖多,卻無法以慣常的思維方式考察其實際戰鬥力。英國某軍事雜志報道,因燃料不足等原因,朝鮮空軍飛行員每人每年飛行時間僅有20小時,其空中作戰技能是否得到維持值得懷疑。有人説朝鮮的特殊作戰部隊戰鬥力很強,可不論多麼強大的部隊,在沒有補給的條件下,持續作戰也是絕無可能的。所以,朝鮮軍力貌似強大,但並不具備遂行戰爭的能力。

    山田朗在演講時提到了在朝鮮半島問題中的日美、日中關係。他説,不得不留心一點,所謂美國特朗普政權主導的朝鮮半島和平,説不好哪天就會逆轉,看看伊核協議的結局就知道答案是很明顯的,特朗普在朝鮮問題上的態度何時來個180度轉彎,完全無法預料。所以,單純依靠特朗普是件危險的事情,這是(日本安倍政權)對美追隨路線的危險性之所在。一旦形勢逆轉,朝鮮重啟軍擴或核導試驗,又會形成什麼態勢呢?因此,日本應該謀求擺脫過度軍事威懾朝鮮並刺激朝鮮擴充軍備的惡性連鎖反應之路,這才是最為重要的。

    日本也必須考慮到對華戰略轉換的重要性。繼續追隨美國採取包圍中國戰略,日中發生摩擦的風險會增大。比如説,日本計劃部署陸基宙斯盾反導係統,中方可能非常警惕。日方解釋説這是針對朝鮮的,但事實上刺激的卻是中國。如果中國選擇增加部署彈道導彈作為對策,必然又會刺激印度,然後巴基斯坦、中東各國乃至以色列也會有跟進動作。

    山田朗表示,日本一味強調“朝鮮很可怕”,並以此為由不斷擴充軍備,同時將原本和日本無甚關係的國家也卷進這場軍備競賽之中,這是當前非常可怕的狀況。

    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採訪時,山田朗還表示,安倍政權在安保上嚴重追隨美國,假定安倍首相9月20日連任自民黨總裁得以繼續執政,恐怕也難以期待他在秋季訪華後真正實現對華戰略轉向。在這種情況下,日中雙方安保當局應當通過加強溝通、增強互信,降低軍事誤判與摩擦的風險。(張建墅)

【糾錯】 [責任編輯: 丁鵬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0001299567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