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他們在火箭基地旁“撿垃圾”

2018年11月08日 14:53:18 來源: 中國青年報

一名少年在火箭殘骸旁留影。

    俄羅斯西北部的荒野中有一座冷戰時期建造的火箭基地,如今的它是世界上最活躍的太空發射設施之一。對家住基地附近的人們來説,見證這個國家航太事業興衰榮辱的方式十分特別——每次發射後從天而降的殘骸給他們帶來了財富。

    --------------------------------

    在莫斯科以北800公里、阿爾漢格爾斯克以南200公里的亞寒帶針葉林間,隱藏著歐洲唯一的航太發射場普列謝茨克發射場,它也是世界上首個洲際導彈基地。

    即便沒有了冷戰年代的緊張氣氛,這裏仍然屬于俄羅斯的“邊境安全區”。遊客想要進入,必須獲得俄聯邦安全局批準。自然而然地,外國人成了稀客。

    意大利攝影師拉斐爾·佩特拉拉就是這樣的稀客。他兩度造訪這片地區,想看看現代的太空基地和原始的極地荒原相碰撞會帶來什麼,結果有了令人吃驚的發現。

    被航太垃圾佔領的村莊

    2017年冬,佩特拉拉悄悄溜進梅津鎮。梅津是普列謝茨克附近最大的居民點,有3500多名居民。由于這裏是受限區域,在他發表于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的文章中,受訪的當地人不是化名就是匿名。阿爾漢格爾斯克冬季平均氣溫為零下30攝氏度,攝影師選擇在此時前來,是因為冰凍的河流可以充當道路,讓村民更方便地深入荒原撿拾“天外來物”。

    1997年至今,普列謝茨克發射場執行了超過1500次任務。佩特拉拉注意到,幾乎每枚火箭拋棄的零件——空空的燃料箱、用過的助推器、扭曲的整流罩——都被村民轉化成了生活用品,簡直和電影《星球大戰》中的場景別無二致。

    佩特拉拉最初是從一位俄羅斯學者那裏聽説這種“奇觀”的。“他看到居民們正在回收火箭。火箭就在大家的後花園裏。”佩特拉拉説,“他説這很有趣。這是俄羅斯人覺得很正常的奇聞怪事之一,卻是我聞所未聞的,我好奇得不行。”

    攝影師親眼目睹的景象更具魔幻現實主義色彩。運載火箭和洲際導彈的部件變成了電池連接槽、燈具、地下室和車庫的板材,甚至成了長長的獨木舟。一塊火箭外殼構成了房屋外墻,上面印著“進取”,那是向國際空間站運送物資的貨運飛船的名字。

    載著他在附近兜風的村民波波夫,用馴鹿皮和火箭外殼制造了一架雪橇。在普列謝茨克附近的十來個村落中,人們都愛用這種雪橇,稱之為“火箭橇”。在另一個村莊,攝影師發現了一輛用火箭殘片和舊冰箱拼接而成的拖拉機。

    大部分從普列謝茨克發射的火箭殘骸會落入300多公里外的巴倫支海,但不時有漏網之魚。發射場方圓400公里內的居民都能聽到火箭升空的巨響,或是看到它們的橙色尾煙。他們很清楚,寶貝很快就會從天而降。

    蘇聯核威懾的最前線

    1957年,蘇聯試射了世界上第一枚實用化洲際導彈R-7,軍方開始尋找部署它的地點。鑒于導彈射向美國的最短路徑是北極航線,發射陣地必須盡可能往北布置,同時須有鐵路連接。不久,蘇聯國防部便選定了阿爾漢格爾斯克州的普列謝茨克。

    發射場的“官方生日”是1957年7月15日。這一天,4個R-7導彈陣地投入戰備值班,每個造價5億盧布。同步建立的還有周全的保障設施及工作人員生活區,後者被稱作“米爾尼”,俄語意思是“和平”。發射場擁有體面的住宅、食品廠、電影院、俱樂部、文化中心、商場、酒店和公園。1966年,米爾尼的人口達到8萬,其中不包括軍人。

    作為核威懾的最前線,普列謝茨克的保密級別屬于最高級別。普通的地圖上根本找不到基地的標識,更找不到米爾尼市。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期間,基地處于高度戒備狀態,住宅區實行宵禁,黃昏後必須關燈,高音喇叭定期播放,提醒人們提高警惕。

    不過,蘇聯的對手還是嗅到了一絲氣味。1960年年初,美國情報機構把普列謝茨克列入可疑名單。1960年5月1日的“U-2飛機事件”中,中情局雇員加裏·鮑爾斯原定的目標就包括這個寒帶村落。1960年8月,大名鼎鼎的“鎖眼”偵察衛星首次成功拍攝到普列謝茨克地區的照片。圖像品質很差,但美國人還是發現了二戰老地圖上沒有的鐵路線。

    中學教師戳破超級機密

    隨著新型導彈陸續推出,笨拙的R-7很快失寵,但普列謝茨克地位穩固。1963年,蘇聯部長會議決定把這裏改為導彈測試基地,以及即將服役的“聯盟”號火箭的發射場。

    當年3月17日,“轉行”後的普列謝茨克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代號“宇宙-112”。這項看似普通的任務,被千裏之外的一所中學捕捉到了蛛絲馬跡。英國凱特琳中學的物理教師傑弗裏·佩裏和他的學生注意到,“宇宙-112”和之前發射的同係列衛星的軌道存在微妙差異,從而推斷它不是像以往那樣從遠在中亞的拜科努爾基地發射的。當年10月14日,“宇宙-129”升空,驗證了佩裏的猜測。1966年11月,這一發現被正式公開,西方公眾第一次知道了普列謝茨克基地。1983年,蘇聯政府才正式承認它的存在。

    此後,普列謝茨克逐步成為蘇聯開發和測試固體燃料火箭、公路和鐵路機動洲際彈道導彈的核心設施,以及最主要的軍用衛星發射基地。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決定逐步擺脫對已經身處外國領土的拜科努爾發射場的依賴,普列謝茨克的地位愈發鞏固。“聯盟”號、“宇宙”-3M、“呼嘯”號和“旋風”號等運載火箭輪番登場,普列謝茨克拿下了俄羅斯衛星發射總量的60%。

    2017年4月,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表示,將進一步拓展普列謝茨克的設施,增加發射衛星的次數。普列謝茨克依然是俄戰略火箭部隊的重要資産。2007年5月,俄羅斯下一代洲際彈道導彈RS-24在這裏進行了第一次測試。

    環境污染的陰雲飄蕩

    每當有火箭或導彈將要發射,發射場的管理機構都會通知周邊居民,“強烈建議你們離開危險區域”。可實際情況是,幾天內,大隊人馬整裝待發,火箭升空後便出動尋找殘骸。天長日久,梅津鎮內到處都是“戰利品”,大量航太器碎片堆在村民的小院裏,就像平地長出了“金屬樹”。

    大多數撿回來的碎片來自運載火箭的燃料箱。如今大量使用的“聯盟”號火箭是煤油和液氧驅動的,以安全著稱,而老式火箭的燃料是有毒的庚基化合物。當地人對此並不在意,他們告訴佩特拉拉,讓殘骸在野外“自我凈化”幾年就行。

    風險並非不存在。在千裏之外的拜科努爾,研究人員一直為庚基污染憂心忡忡。

    最糟糕的情況要數發射失敗。2006年8月,一枚“第聶伯”火箭在點火後不到兩分鐘,在拜科努爾發射場以南約24公里處墜毀,造成庚基濃度超過允許值1000倍。2015年4月,普列謝茨克的“安加拉A5”型火箭發生故障,墜落在10公里外的扎博洛蒂耶村附近,俄羅斯政府緊急澄清説,火箭燃料及其部件不含任何有害物質。

    對這套説辭將信將疑者大有人在。今年4月25日,一枚攜帶歐洲航太局衛星的火箭從普列謝茨克升空,引發了加拿大因紐特人的怒火。“太空垃圾墜落在北極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因紐特極地委員會”主席奧卡裏克·埃吉西亞克説,她最擔心的是舊式火箭使用的含肼燃料,“這是一種強致癌物,要穿著專用隔離服才能接近。”

    人們在無奈中直面誘惑

    無論外界的擔憂如何發酵,“太空垃圾”都已成為發射場附近村鎮的重要經濟來源。雖然法律禁止這麼做,但基本沒人管。“政府不想回收它們,因為太麻煩。”佩特拉拉説。人們從碎片中提取出貴金屬,送到阿爾漢格爾斯克的黑市上賣掉。村民波波夫向他展示了含有黃金的火箭部件,説是花了好幾個小時,用拿火箭部件制成的鋤頭刨出來的。

    另一位村民在自家後院積攢火箭外殼,計劃用其制造一艘船並出售,開價15萬盧布(約合人民幣1.5萬元)。48歲的奧爾加則看中了鄰村人弄到的一個火箭尖端,這樣的碎片特別有價值,因為它們含有鈦合金,每公斤可以賣到900盧布(約合人民幣91元)。

    對村民們來説,撿拾“太空垃圾”這份活計既充滿誘惑,又是迫于無奈。梅津鎮及周圍地區的條件相當惡劣,每年夏天,橫跨該地區的河流都會泛濫,衝毀道路,迫使人們拖著貨物涉水而行。當地人的生活離不開船,“火箭橇”到夏天便搖身一變成為獨木舟。一位常年租用“火箭撬”的漁夫住在一個只有4名常住人口的小村,乘船到最近的鄰村要10個小時。他説,在河上花3天才能到達更大的村子,賣掉新鮮的漁獲,然後回家。

    “即便是親眼所見,這一切仍令我難以置信。”攝影師佩特拉拉感慨道。

    他的驚嘆與當地人的淡定形成了對比。23歲的阿娜·薇德在阿爾漢格爾斯克完成學業後回到普列謝茨克發射場附近的老家。她告訴佩特拉拉,在這個地方生活艱難,不時落下的火箭及殘骸,必定會被視為天賜的福利。

【糾錯】 [責任編輯: 張驕瀛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0461299889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