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拼殺在街頭巷尾 ——看敘利亞巷戰武器運用

2018年11月13日 20:14:29 來源: 新民晚報

    七年多的較量後,敘利亞內戰大局已定,政府軍重新奪回大部分城鎮,反對派與極端組織困守狹小的伊德利卜山區,難掀大浪。這場戰爭不僅讓大批城鎮淪為廢墟,也讓各國軍人意識到城鎮巷戰將成為未來衝突的一條主線。

    坦克曾打不過步兵

    內戰初期,敘軍佔有裝備優勢,光坦克就有4950輛,而反對派只有輕武器和少量迫擊炮,時任敘國防部部長拉傑哈(後被暗殺)曾表示:“對付那些‘叫花子武裝’,根本用不上詳細計劃,我們很快就能獲勝!”

    可真一交手,敘軍才發現反對派並非“一吹就倒”。在德拉、霍姆斯、哈馬等城鎮,敘軍習慣以坦克縱隊沿主幹道快速突擊或越野突擊,周圍伴有BMP-1步兵戰車掩護,這種突擊在視界開闊的城郊能奏效。但一進城,因為建築群密布,嚴重遮蔽坦克視線,限制坦克機動范圍,而且坦克主炮俯仰角都較小,難以打擊高處或地下火力點,相反,反對派化整為零,組成無數戰鬥小組,每個小組通常包括多名步槍手、一名機槍手、三名火箭筒手,埋伏在街道兩側,通過俯射或側射火力打擊敘軍坦克薄弱部位。

    遺憾的是,敘軍未能調整戰術,只是單純拉開坦克間距,沿主要街道一路前衝,結果在反對派偷襲面前損失嚴重。2012年8月31日淩晨,敘軍以100多輛坦克組成第一梯隊,在空地火力支援下,從多個方向反攻失陷的阿勒頗東區,敘第17裝甲師一個營落入反對派的伏擊圈,敵人先用火箭筒打掉停在輔路的預備隊車輛,然後把敘軍主力壓縮到狹窄的街道裏,一天時間,第17師就損失54輛裝甲車輛。

    2012年底的德拉雅鎮戰鬥中,配合坦克的敘軍步兵戰車本應將步兵搭載到目的地,讓步兵下車作戰,為坦克肅清敵人的反坦克手,而步兵戰車以自身火力支援步兵。但敘軍士兵普遍不敢下車,結果視線受阻的坦克很難發現敵火力點,即使發現,也因主炮射角不足難以反制,只能被動挨打。

    鮮血換來“50米規則”

    縱觀2011-2014年的戰況,能發現沒有步兵配合,敘軍單靠坦克衝擊城鎮居民點,只能四處受限,尤其反對派從外部勢力獲得大量反坦克導彈,令敘軍陷入極大被動。

    2015年9月,俄羅斯出兵敘利亞後,迅速加大對敘援助,俄軍事顧問向敘軍傳授了早年格羅茲尼巷戰經驗,量身定制“網格化作戰、分區奪佔、步步為營”的巷戰戰術。在阿勒頗、東古塔等地巷戰中,敘軍以小編制進城,並做好逐屋清剿的準備,還專為街巷攻堅創建了一係列特攻分隊或突擊群。

    具體戰術上,敘軍組建大量混編裝甲小隊,小隊通常由兩輛坦克、一門ZSU-23-4自行高炮或加裝雙管23毫米機關炮的M113裝甲車、兩至三輛BMP-1步兵戰車組成。坦克負責支援步兵進攻,清剿每個街區,自行高炮或改裝裝甲車監視兩側危險建築,對任何射彈的建築物實施覆蓋射擊。混編小隊以縱隊行進,兩車間距以50米為準,這是用無數鮮血換來的經驗,因為這一間距既可避免多車同時遭襲,又可避免前車揚塵遮蔽後方視線。小隊指揮員坐車居于車隊中部,遭襲後,指揮員要實時上報遇伏地點、敵兵力編成等情況,呼叫火力支援。

    交戰中,頭一輛坦克開火時,另一輛坦克要密切關注樓房對面開闊地動靜,準備壓制敵人平射火力攻擊,步兵則在樓房與車輛間的安全通道前進,同時肅清底層或地下室之敵。混編小隊的其他戰場訓誡還包括:坦克駕駛員要嚴格跟隨前車路線行駛,如遇車輛受損,應立即將其推到路邊,以免堵路;不要擅離路面,謹防地雷殺傷;城區行駛時,坦克要靠近樓房一側運動,迫使在樓頂守候的敵人探身瞄準,使其成為射擊仰角大的自行高炮的“獵物”。

    由于混編小隊的車輛機動性不同,戰鬥中易出現前後脫節、各自為戰,敘軍借鑒俄軍在格羅茲尼用過的“旋轉木馬”戰術,即用幾輛坦克圍繞己方陣地轉圈,對目標實施不間斷火力壓制,由于坦克始終處于快速橫向運動中,使敵命中率大幅降低。

    誰當主角不重要

    敘軍新戰術充分發揮火力優勢,又對自身有較好防護,藏在街區的敵人要麼在坦克炮擊下斃命,要麼被自行高炮或改裝戰車的密集彈幕吞沒,就算僥倖逃脫這兩類火力殺傷,還有敘軍步兵的彈雨等著他們。

    為了對付敵狙擊手威脅,加快巷戰節奏,敘軍還讓步兵乘坐裝甲車突入敵防禦縱深,發射俄制“丸花蜂”溫壓彈(威力與122毫米炮彈相當,射程為600米)。同時,敘軍還將俄制BTR-80輪式裝甲車上的14.5毫米機槍換為AGS-17榴彈發射器,發射“蒼蠅”榴彈,這種榴彈也採用溫壓戰鬥部,對藏身狹小空間的狙擊手實施毀滅性打擊。(石宏、張韶華)

【糾錯】 [責任編輯: 張驕瀛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0461299932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