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解放軍總醫院赴武漢專家醫療隊抗擊疫情記事
2020-05-12 17:43:11 來源: 新華社解放軍分社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北京5月12日電題:衝鋒,在人民需要的時刻——解放軍總醫院赴武漢專家醫療隊抗擊疫情記事

    郭晶、羅國金、洪建國

    他們是明星陣容,匯聚全國全軍知名專家、學科帶頭人,涵蓋呼吸、重症、感染、心血管、神經內科、腎臟病、血液病等10多個專業。他們是戰鬥班組,多人參加過援非抗埃、抗擊非典、抗震救災等重大應急醫療保障任務,具備豐富的災害醫學救援經驗,都是身經百戰的勇士。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解放軍總醫院先後派出3批16名專家馳援武漢,他們用忠誠擔當和精湛醫術守護患者,創造了一個個生命奇蹟。

    “無論院士、博士,此刻都是戰士”

    2月9日,在接到緊急赴武漢指導危重患者救治工作的命令後,總醫院黨委首戰用強兵、出重拳,點將劉又寧、宋青、葉平3位專業技術三級以上專家組成第一批醫療隊,增援抗疫前線。

    疫情催徵,刻不容緩。命令下達後,3位專家兩小時內集結完畢,登車出發。

    劉又寧是國內呼吸感染與機械通氣著名專家。17年前,正是他確診並報告了北京首例非典患者,並擔任解放軍專家組副組長。如今,年過七旬的他作為專家組組長,再次領命出征。

    “雖然這次疫情對老年人的攻擊性更強,但來到一線我並不認為是冒險,而是人生機遇。我們必須為疫情防控盡力盡責。”劉又寧説。

    “重症醫學專家一定要在床旁看病人、守病人,請批准我參戰……”這份請戰書是年過六旬的女軍醫、軍隊前方專家組副組長宋青的心聲。接到出征的命令時她激動地説:“早就盼著這一天,終於可以到前線了。”

    無論院士、博士,此刻都是戰士。全軍知名傳染病專家王福生院士率領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副主任醫師黃磊、徐哲、福軍亮、苑鑫和助理研究員宋錦文、主治醫師石磊以及第二醫學中心老年血液病科主任醫師盧學春、第一醫學中心腫瘤內科副研究員劉天懿等團隊成員趕赴一線,結合臨床科研攻關,探索利用幹細胞救治患者的新方法,療效顯著。老年心內科主任醫師葉平,是國內血脂及動脈粥樣硬化研究領域著名專家。接到通知後,她迅速收拾行李,帶上自己的降壓藥,顧不上和孩子打聲招呼就出發了。家人打電話叮囑她注意安全,她説:“軍隊不撤,我們不走。”

    疫情就是命令,戰士隨時出征。軍事睡眠醫學專家張熙在除夕當天就專門致信第二醫學中心領導請戰;老年腎臟病專家程慶礫此前在科室微信群曬出了一張照片:一個行李箱一套迷彩服一雙作戰靴,時刻準備出發;老年呼吸內科專家張智健説,“作為人民軍醫,能去前線無上榮光,我要對得起這身軍裝。”從出發那一刻起,這一顆顆滾燙的心就與武漢緊緊地連在一起。

    “有你們在,我們心裏就踏實”

    這是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經總醫院專家醫療隊聯合相關團隊精心治療,一名百歲老人從湖北省婦幼保健醫院光谷院區治愈出院,極大地鼓舞了其他患者康復的信心。

    “只有對救治理念和流程進行體系化優化再造,才能從根本上降低病亡率和感染率,提高治愈率和收治率。”面對來之不易的成果,專家組組長劉又寧地説。

    到達武漢後,專家組按照國家新冠肺炎治療診治規範,結合臨床一線工作的經驗和軍隊規模診治的優勢,夜以繼日地起草了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疾病診療方案,提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性疾病”的診斷概念,強調了病毒感染的多靶點器官攻擊的特點,相關舉措的前沿性和實用性得到業界充分認可。

    為實現危重患者治療的系統化標準化,專家組提議籌建中部戰區總醫院感染內科重症監護室(ICU),負責危重症患者的全面救治;制訂了多兵種聯合會診制度和規範、危重症患者體外膜肺氧合(ECMO)管理規範等多項制度,把治療關口前移和個體化治療作為重點,明顯提高了治愈率。

    爭分奪秒,與死神搶奪生命。專家組一到武漢就進入戰鬥狀態,他們穿梭巡診於多家軍地醫院,對排查出來的危重症患者進行聯合會診和個案化治療指導,協助中部戰區總醫院和火神山醫院完成了第一例ECMO的救治,第一例氣管鏡手術,每天早出晚歸,每個人都在超負荷運轉。

    針對老年危重患者病情複雜多變的特點,葉平、張熙、程慶礫等老年醫學專家每天都穿着厚重的防護服,深入各個病區隔離病房紅區查房,逐一分析和討論病情,並篩選需要轉到ICU的患者,指導醫護人員開展救治工作,盡量使治療關口前移。經過大家的艱辛努力,ICU內多位老年患者已經成功拔管脫機,有的已康復出院。

    所謂大醫者,可以付生死,定安危。

    年過七旬的患者王大爺,病情複雜多變,專家們先後為他會診了6次,一有變化就及時調整診療方案,很好地控制了病情。他一看到專家就反復念叨:“有你們在,我們心裏就踏實。”

    “解放軍總醫院的專家思路清晰、經驗老道,能抓住關鍵制訂治療方案,有他們在心裏就有底。”多次參與專家會診的湖北婦幼保健院光谷院區感染二科主任劉金成説。

    執行任務中,專家組還為患者和一線醫護人員提供提高睡眠質量技術方法的訓練指導,累計培訓2000餘人,使90%以上的人員有效地改善了睡眠質量,提升了患者的免疫水平和一線醫護人員的身體機能。

    疫情防控以來,總醫院先後組織了120多次多學科遠程會診和技術培訓,為前線救援提供了強力支撐。專家們&&,成績的取得離不開總醫院後方團隊的支援,離不開其他軍地醫療隊員的支持。

    “他們就像火炬一樣,既傳授技術,也播灑溫暖”

    “我喊口令‘一二三’,大家按剛才講的步驟來,必須一次成功。”2月23日下午,中部戰區總醫院重症監護室,在專家宋青的指揮下,6名醫護人員密切協作,成功地為一名ECMO患者完成俯臥位通氣。

    俯臥位通氣,就是幫助ECMO患者翻身,確保其呼吸暢通。由於患者身上纏繞着近30條線路,在翻身的過程中不能脫,不能掉,不能堵,難度大、風險高。為不耽誤患者治療,專家醫療隊現場為醫護人員演示講解。

    “總醫院專家面對面、手把手幫帶指導,對我們幫助很大。”中部戰區總醫院呼吸科主任胡振紅專門安排人員把操作的全過程都錄下來,準備製作一部教學片,幫助更多的人學習掌握。

    針對抗疫醫護人員來自不同的單位,救治理念方法和操作規程都不盡相同,專家組注重開展傳幫帶,讓更多的人掌握規範化救治要領,切實提高救治效果。

    這些天,專家醫療隊裏最年輕的兩名博士李雙磊和汪成在完成正常工作之餘,每天晚上還要加班整理編寫ECMO治療課件。他們每週給ICU醫護人員進行兩次ECMO網課培訓,內容易懂實用,深受大家好評,在線人數最高達八千多人。

    “他們就像火炬一樣,既傳授技術,也播灑溫暖。”一個多月來,接觸過總醫院專家醫療隊的醫生護士都有這種共同的感受。

    到武漢後,張智健和他帶隊的兩組20名醫生建了一個微信群,晚上離開ICU後,張智健都要求夜班醫生把患者監護儀和呼吸機參數拍照上傳,他一一確認安全後才能放心休息。一旦病人有突發狀況時,他隨時通過微信指導值班醫生處理,而這個微信群如今也被同事們改名為“張智健主任天團”。有一次,他在群裏發現一名患者的呼出潮氣量有波動。這種情況其實交待給夜班醫生就能處理,但他還是不放心,當天第四次穿上防護服進入ICU檢查,最後發現是積水瓶處沒有擰緊。他排除險情後觀察良久,直到沒有異常才離開。

    隔離病毒,不隔離愛心。出發去武漢之前,宋青在遠程會診中了解到前方急需小型心肺功能監測設備,熱心腸的她的立刻在網上搜尋指脈氧飽和儀。“總算找到一個廠家,我打電話過去,跟對方反復溝通,人家答應試着發貨。”就這樣,她在去武漢前,先捐了100個指脈氧飽和儀。

    在一次巡診中,專家醫療隊得知外地支援的兩名醫生不慎生病住院後,為他們精心設計治療方案。得知他們睡眠不好、血壓不穩,張熙主任醫師及時開出調節睡眠的藥物,葉平主任醫師把自己常備調節血壓的藥送給他們服用。獲悉他們家庭負擔都比較重時,專家們自發捐款2萬元。無微不至的關心,讓他們深受感動,戰勝疾病的信心更足了。

    “我只看見你的眼睛,卻看不見你的面容……我相信勇士逆向而行,捨生忘死的衝鋒……”一首激越的歌曲《我相信》,唱出了人們熱切的心聲。如今,勇士凱旋,他們一如既往履行着人民軍醫的神聖職責,守護着廣大軍民的生命健康。

+1
【糾錯】 責任編輯: 蔡琳琳
新聞評論
加載更多
海拔7000米以上的壯美景色
海拔7000米以上的壯美景色
中國國家圖書館恢復開放
中國國家圖書館恢復開放
北京:抗疫一線護士的一天
北京:抗疫一線護士的一天
遠眺來古冰川
遠眺來古冰川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031210615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