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為國犧牲何其光榮
2020-09-15 13:58:32 來源: 解放軍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原標題:每一名軍人都有一腔熱血,都明白這一腔熱血該為誰而流——為國犧牲何其光榮

    牢記歷史,緬懷先烈。一部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血淚史、抗爭史。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座談會上,習主席深刻指出,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全體中華兒女為國家生存而戰、為民族復興而戰、為人類正義而戰,社會動員之廣泛,民族覺醒之深刻,戰鬥意志之頑強,必勝信念之堅定,都達到了空前的高度。中國人民以錚錚鐵骨戰強敵、以血肉之軀築長城、以前仆後繼赴國難,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雄壯史詩。

    翻開這段極其悲壯的歷史,一大批優秀中華兒女“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他們中有“餓了就以草根、棉絮充饑,戰鬥到生命最後一刻”的抗日民族英雄楊靖宇;有為掩護機關突圍轉移,不幸犧牲的八路軍高級將領左權;有被捕後高呼“我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之後從容就義的吉鴻昌。1942年,戴安瀾奉命率領中國遠徵軍的先頭部隊開赴緬甸,緊急支援英軍盟友,抗擊日本侵略者。期間,他在和全師將士孤軍奮戰的危急關頭,毅然寫下絕筆家書:決以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育!為國戰死,事極光榮。之後率部奮戰,壯烈犧牲。前段時間播出的一部電視劇中,與日寇鬥智鬥勇的中共情報人員秦德龍被捕後英勇不屈,他就義前説的一段話同樣感人至深:“我現在去死,那是為了國家、為了民族,自豪啊!”

    正是這種“以為國犧牲為榮”的集體意識,激勵無數中華兒女前仆後繼,為了拯救國家民族于危亡,不惜流血犧牲,成為擊敗日本侵略者、取得抗戰勝利的至關重要因素。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是軍人生死觀的最高境界,同時也被視作軍人最大的榮耀。1938年4月,武漢空戰,第4航空大隊飛行員陳懷民在身受重傷、油箱著火的情況下,沒有選擇跳傘,而是駕機撞向敵機,與敵人同歸于盡;1940年,棗宜會戰,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率部與日軍奮戰9晝夜,身負重傷,壯烈殉國。軍隊為打仗而存在,軍人因獻身使命而崇高。無論是戰火紛飛的歲月,還是守望和平的年代,軍人隨時都要面臨血與火、生與死的考驗,而這種考驗常常表現為一瞬間的生死抉擇。但也正是這一個個生死瞬間的舍生取義,彰顯了軍人生死觀的崇高。在那一刻,軍人的榮譽、使命和責任,得到了最為完美的詮釋,化作了一座座永垂不朽的豐碑。

    國家無戰事,軍人有犧牲。前不久,在藏南的娘姆江曲河谷,西藏軍區某邊防團邊防7連排長、吉布觀察哨哨長蘇萬飛為保護重要觀察設備,不幸墜崖犧牲。或許有人會問,和平年代的犧牲究竟值得嗎?事實上,對于軍人而言,“為國犧牲”這四個字本身就無法用值不值去衡量,更不能用是否“身處和平年代”去定義。當穿上軍裝的那一刻起,革命軍人就已將生死置之度外,希望以自己的犧牲奉獻,換來祖國的安寧和人民的幸福,這樣的人生才真正無怨無悔。

    每一名軍人都有一腔熱血,都明白這一腔熱血該為誰而流。平常時候,他們是父母牽挂的兒女、是孩子眷戀的父母,他們同樣愛生活、愛家人,但在他們內心深處還有看得比生命更重的東西,那就是國家的尊嚴、人民的利益。面對家國大義,面對生死考驗,革命軍人該如何選擇,抗戰先烈“為國犧牲何其光榮”的英雄氣概和價值取向,對每一名軍人都是無言的感召。當年,“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今天,我們面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抗戰勝利75周年這個時間節點上,緬懷先輩的英勇犧牲,汲取先輩的精神力量,我們這一代軍人自當擔起職責使命,鉚在戰位苦練打贏本領,培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鬥精神,“當那一天真的來臨”,堅決捍衛國家和人民利益,赴湯蹈火,在所不辭。(趙科砜)

【糾錯】 責任編輯: 劉憬杭
載入更多
綠色墨脫
綠色墨脫
重慶仙女山機場正式開始校飛
重慶仙女山機場正式開始校飛
武漢江漢方艙醫院正式關艙拆除
武漢江漢方艙醫院正式關艙拆除
克什克騰風光
克什克騰風光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0001210800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