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一名數據分析師的“實戰解碼”
2020-11-24 09:23:14 來源: 解放軍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中部戰區空軍雷達某旅數據分析師劉志成(右一)指導戰勤參謀完成作戰課題研究。 劉川 攝

    湛藍的天空,遼闊而深邃。

    飛行器、鳥群、空飄物……每一分鐘,就有千百個目標從這片天空飛過。在雷達兵眼中,一個個目標就是一方方螢幕上無數個閃爍的小點。

    螢幕背後,一雙雙警惕的眼睛緊盯著每一個蛛絲馬跡。凝望天空,守望祖國。這些目光中,有一束格外堅定犀利。

    調整改革後,博士劉志成成為中部戰區空軍雷達某旅首批數據分析師。他一頭扎進雷達情報數據的海洋,與戰友們一起攻克制約戰鬥力生成的諸多難題,打開了預警體係能力建設的一扇窗。

    結緣數據,目光鎖定戰場

    枯燥、燒腦,這是很多人對數據的第一印象。中部戰區空軍雷達某旅數據分析師劉志成卻覺得數據“有點意思”。

    喜歡數據、追逐數據、癡迷數據,這是劉志成給許多人留下的第一印象。

    走進劉志成辦公室,記者一眼就發現了“不一樣”:他的電腦桌上,有橫豎兩塊螢幕。豎屏上,爬滿了正在倣真推演的資訊數據;橫屏裏,排列著10多項與數據相關的課題。再仔細一看,每項課題的“完成時限”都精確到了某一天。

    在劉志成辦公室裏,人工智慧與大數據技術、數據挖掘與預測分析等書籍塞滿一書櫃……

    劉志成認為,“追技術”是技術工作者的天性。當下,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日新月異,他一直思考著如何將這些新技術手段應用到工作中。

    “大炮巨艦時代,誰的火力強,誰就能打贏一場戰爭。但現在不一樣了。”劉志成説,資訊數據賦能的時代,每天都會産生海量的數據,這些數據就是裝填武器裝備的“新彈藥”,誰能掌握更充分、更準確,誰就能佔得先機。

    這是劉志成和身邊戰友越來越清楚的一個事實。為了這一刻,他已經準備了很久。

    大學本科時學的是數學,研究生讀的是軍事運籌學,劉志成很早就與數據打起了交道。不過,他真正認識和理解數據,則是近幾年的事。

    回頭再看,一切似乎早有安排:劉志成19年軍旅生涯裏每一次轉型,都像是踩著時代的鼓點——

    2008年,學術界提出“大數據”這一概念。這一年,劉志成在院校讀博士,嘗試著用數學方法研究排兵布陣、挖潛戰場數據。不知不覺間,他邁入了作戰數據處理的大門。

    2013年,是國際公認的“大數據元年”。這一年,負責雷達陣地勘選工作的劉志成,利用電腦編程建立模型,導入衛星圖、地形圖、航空圖等地理數據資訊,將陣地勘選效率大幅提升。那一刻,他切身感受到數據建設對戰鬥力的價值。

    5年前,劉志成參與某重大任務。接觸到海量的空情數據後,他對大數據有了更深的認識。

    3年前,劉志成所在的中部戰區空軍雷達某旅改革整編,增設了“雷達情報數據分析師”。首批定崗的數據分析師裏,就有劉志成。

    1年前,中部戰區空軍啟動核心體係能力建設規劃。預警係統的建設目標,讓劉志成的熱血沸騰。

    “資訊數據蘊藏著無形的潛力。人們常説數據海洋,跳進數據這片海,我想做的不只是暢遊酣泳,還要戰風鬥浪。”劉志成敏銳地意識到,隨著戰爭形態從“能量主導”向“資訊主導”不斷演進,戰場資訊的多變性和電磁環境的復雜性,給預警網絡蒙上了一層迷霧,而吹開“迷霧”的“東風”就是數據。

    作為全旅首批數據分析師,劉志成想得最多的,是怎樣盡快讓數據成為戰鬥力。

    劉志成很焦急,也很冷靜:掌握了數據,不等于掌握了資訊。隨著數據時代撲面而來的,也有貼了標簽、裝點門面的“偽數據”。只有對數據進行深加工,從數據中發現價值,才能把數據變成資訊,實現從“機械紀元”向“比特紀元”的跨越。

    有價值的數據從哪裏來?用這些數據幹什麼?劉志成似乎在實踐中看到了一把輪廓逐漸清晰的“鑰匙”……

    追問到底,摸著數據“過河”

    “我感覺,這個不明空情是鳥群。”

    “你認定它是鳥群,憑什麼?”

    “不好説,我感覺是!”

    這是一次異常空情處置復盤時,劉志成與當班操縱員的對話。處置結束,指揮室又恢復平靜,劉志成心裏卻掀起了波瀾。

    這次空情處置,讓劉志成既興奮又無奈。興奮的是,經查證,操縱員的“感覺”是對的;無奈的是,無論他怎麼引導,操縱員的判斷還是停留在“感覺”上。

    雷達情報,位于整個作戰流程的源頭。現代戰爭要求雷達不僅要“看得見”,更要“看得清、看得準”。

    為什麼經驗豐富的雷達操縱員,雖然説不清判定機理,卻能快速判定目標類別?為什麼有的操縱員能判別出來,而有的卻判別不出來?這些經驗、感覺有沒有規律?能不能量化?

    一串“為什麼”,讓劉志成找到了前行的階梯,又陷入另一個“黑洞”。

    每天,空情量數以千計,每個空情資訊數據又有著千差萬別;即便是同一批目標,每名操縱員的經驗和感覺都不一樣,每部雷達顯示的數據也不一樣;就算同一部裝備,在不同地域、不同時間顯示的數據也不一樣……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劉志成決定把全旅所有雷達裝備、每一名操縱員處理每一次空情的數據都記錄下來。

    第一次提出這個想法時,劉志成自己心裏也沒底。收集、分析數據的過程分外冗雜、枯燥,許多戰友並不理解:“費這麼大勁,收集這些數據究竟有啥效益?”

    “我也不知道這些數據有多大的價值,但覺得裏面一定有什麼東西。”信念的力量,再次佔了上風。

    很快,旅黨委決定,組建一個由劉志成領銜的“智囊團隊”集智攻關。

    基層雷達站主官、雷達技師、操縱員,都成了劉志成的“線人”。他們總會接到劉志成的電話:“今天有什麼情況?處置中發現什麼問題?裝備操作有哪些需求?”

    一開始,大家還比較耐心。一段時間後,很多人怕接到劉博士的電話,怕他沒完沒了提問題。

    劉志成也怕,不過他最怕的是大家“沒有需求、沒有問題”。後來,他跑到雷達站,跟著操縱員一起值班、一起處置空情。

    劉志成與團隊成員分組行動。科研院所、基層雷達站、演訓現場……幾乎每個與數據資訊相關的地方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

    當團隊整理出近20年上級下發的不明空情處置記錄,大家驚呆了——這些詳細記載每一起不明空情的資訊數據和處置流程的資料,摞起來足足有一米高。

    整整一年,劉志成像挖礦工一樣在收集數據。那段時間,他幾乎每天都在不停地接打電話。每一個電話背後,都有一串真實的數據資訊。

    旁人眼中,劉志成不愛説話,但一談起數據就停不下來。他説:“數據就是源頭活水,演算法既是研戰之器,又是勝戰之鑰。成立團隊就是為了打破以往無‘數’可用、望‘數’興嘆的窘境。”

    有旅黨委做支撐,劉志成的數據“挖礦”之路走得格外踏實。他坦言,這幾年自己要麼在“取數”的路上,要麼在“讀數”的路上。終于,劉志成積累了豐富的寶貴數據。

    然而,資訊多並不意味著益處多,數據大並不意味著價值大。冰冷的數據只是“初級産品”,充滿“戰味”的深度分析才是關鍵。

    劉志成想通過大數據分析,為雷達操縱員配上一張“淘金者”的篩網,過濾細砂、篩掉礫石,快速找到金子般珍貴的有用資訊。

    摸著石頭過河時,那種找不到方向的迷失感,讓劉志成一次次站到了崩潰的邊緣。

    那段時間,劉志成常常加班到深夜,撐不住了就靠在椅背上瞇一會兒,夢裏都在分析數據。

    經過無數次的篩選分析和排列組合,劉志成和戰友們終于摸索出各類不明空情的基本規律。

    這一刻,劉志成長舒了一口氣。

    “高招”入庫,數據共用全網互通

    眼珠靈動,指尖輕擊,雷達操縱員在電磁空間“馭波鎖敵”。作為防空預警資訊的源頭,他們堪稱空天安全威脅的“吹哨人”。

    坐進雷達方艙,該旅某雷達站下士陳遠河借助一套輔助係統,熟練處置空情。他的身旁,三級軍士長劉偉修心裏感到一絲欣慰,又有點失落。

    在空軍雷達部隊,劉偉修的名字響當當。他值了17年的班,及時發現並處置多起不明空情,曾榮立個人一等功。

    可現在,劉偉修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感到自己的看家本領正變得岌岌可危——

    通過大數據分析手段,這套輔助係統不僅能夠識別目標、判斷性質,還囊括成功處置異常不明空情的經典案例,甚至涵蓋了雷達站周邊戰場的數據……

    一鍵即知、數據共用、全網互通,這套輔助係統就是劉志成團隊的研發成果。

    輔助係統給雷達操縱員帶來的“衝擊”可想而知。劉偉修感慨:“一套係統匯集了所有操縱員的‘高招’。年輕操縱員處置空情更有底氣,成功率也更高了。”

    去年4月,上等兵胡沛林利用輔助係統,成功處置一起異常不明空情,榮立個人三等功。當兵第二年就立功,在該站歷史上尚屬首次。這讓劉志成底氣十足:“充分挖掘數據背後的潛力價值,人人都能成為‘金牌操縱員’。”

    數據奔流,戰力倍增。一次,面對突發情況,劉志成電話詢問目標位置的風向、風速等氣象數據。由于目標處于運動狀態,氣象數據獲取時效性較差,影響了指揮員與一線任務官兵掌握判斷。

    “資訊數據是作戰鏈條的第一環,沒有高效的獲取手段與驗證方法,何談戰場主動權?”劉志成緊接著帶領團隊展開集智攻關。他們到友鄰部隊、院校和地方院所學習借鑒,通過引接公共氣象資源和手機地圖軟件等搭建平臺,實現氣象資訊、地理位置資源上下互通。

    技術升級後,值班員輕點滑鼠,目標的風速、風向、運動軌跡一一呈現。通過手持設備,值班員可以將現場情況與指揮所通聯,實現“開機即傳輸,走到哪兒就通到哪兒”。

    第一時間感知作戰目標和戰場環境的資訊數據特徵,對指揮效率的提升不言而喻。

    又一場演練開始了。

    “目標在某地被擊落,命你部前出查證。”指揮員通過大螢幕分析戰場態勢,向距離目標最近的雷達站下達行動命令。

    隨即,螢幕上查證分隊的紅色游標由慢變快,與目標位置快速重合。值班戰勤人員瀏覽各終端回傳的畫面,將最前線、最要緊的畫面投射到螢幕上,還原真實的戰場。

    “指揮員洞悉資訊數據的源頭,才能掌控戰場態勢。”一目了然的戰場態勢,使資訊數據精起來、動起來、立起來,指揮員的決策效率和精準度倍增。

    數據庫激活“資訊源”。近年來,劉志成帶領團隊著眼大數據應用前沿,聚焦備戰打仗急難問題,緊盯新裝備作戰應用,完成20多項課題攻關,開發相關作戰軟件,研究形成多套戰法,推動目標判性和指揮決策由“粗放經驗型”向“精準專業化”轉變。

    攀登的樂趣在于徵服高度,工作的激情源于直面挑戰。前不久,該旅某機動分隊接裝新型雷達,劉志成同步展開全功能操作技術攻關,幫助戰勤人員用最短時間摸透裝備邊界性能,發揮最大作戰效能……

    解鎖“制勝密碼”,布網萬裏空疆。該旅政委朱卓介紹,劉志成團隊點燃了新質戰鬥力增長的引擎,掀起了一場關于數據意識、數據思維的“頭腦風暴”,更吸引了一批骨幹人才緊盯前沿、瞄準一線練兵備戰。

    近年來,該旅戰鬥力建設穩步提升,旅黨委連續3年被評為先進師旅級黨委。

    數據無言。面對各種褒獎,劉志成代表團隊參加旅“備戰打仗先鋒”頒獎儀式時感慨:“我們趕上了強軍興軍的偉大實踐,必須珍惜時光、不負韶華。”(劉永 記者 李建文 特約記者 張雷 通訊員 楊佳志)

【糾錯】 責任編輯: 楊茹
載入更多
賞雪
賞雪
長春:“凍城”美景
長春:“凍城”美景
北京:夜色怡人
北京:夜色怡人
我的長江我的家
我的長江我的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029121090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