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鍵分享

新華視點 | 今日關注 | 中國網事
9月24日
導讀:
9月24日,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成立1000天。在此期間,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深改組會議27次,審議文件162份,為全面深化改革“立柱架梁”。1000天來,改革部署力度之大、頻率之高、數量之多,均屬空前。對于這些統籌部署,你知道多少?新華網《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推出係列文章,為您回顧解析。

   新華網 何凡

  【學習進行時】9月24日,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成立1000天。中央深改組第二十七次會議指出,從評估的情況看,全面深化改革實施進展順利,各領域標誌性、支柱性改革任務基本上已經推出,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的主體框架正在逐步確立。新華網《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從今天起推出係列文章,為您回顧解析。

2014年12月4日,西安市民在憲法日宣傳活動現場觀看依法治國宣傳展板。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成為我國各領域醒目的主題詞。習近平指出,不僅要重視改革施工方案品質,“更要考核驗收改革竣工結果”。站在中央深改組成立千天的時間節點,我們可以從廣度、法度、力度、深度這四個維度,看習近平如何為全面深化改革“立柱架梁”。

  廣度:係統謀劃 整體推進

  在2013年11月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決定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由習近平任組長。2014年1月22日,小組召開首次會議,正式“起跑”。

  2014年2月,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上指出:“這項工程極為宏大,零敲碎打調整不行,碎片化修補也不行,必須是全面的係統的改革和改進,是各領域改革和改進的聯動和整合。”

  與此原則匹配,在運作機制方面,中央深改組下設經濟體制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民主法制領域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紀律檢查體制改革六個專項小組,“統籌協調處理全局性、長遠性、跨地區跨部門的重大改革問題”。

2016年8月19日,藍天白雲映襯下的故宮景色。(張晉-攝)

  在制定路線圖方面,中央深改組“定好規則再出牌”。會議先後審議通過《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重要改革舉措實施規劃(2014-2020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重要舉措實施規劃(2015-2020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有關改革舉措實施規劃(2016-2020年)》,明確規制出事關改革、法治與發展的“總施工圖”。

  習近平眼中的全面深化改革頭3年,“是夯基壘臺、立柱架梁的3年”。從進度看,這1000天的改革蹄疾步穩,框架搭建日趨明朗。

  數據對比最是直觀:

  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中央深改組審議文件37個;2015年“全面深改的關鍵之年”,審議文件65個;2016年全面深改“施工高峰期”,前8個月已審議文件60個。改革任務、成果同步遞增。

  綜觀已舉行的27次中央深改組會議,既有對各領域改革的全局統籌,也有對優先任務的重點謀劃;深改部署立治有體,施治有序,施工區域趨廣、趨深;頂層設計點、線、面結合,銜接而成一張改革的大網。改革政策落地生根後,已在一些領域厚積成勢。

  國有企業改革在各地推進。新中國第一家化工企業——吉林石化公司2014年減虧增效11.9億元,這是工人在維護該公司新建千萬噸煉油基地(2015年9月18日攝)。

  法度:法治下推進改革,改革中完善法治

  “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在中央深改組第二次會議上,習近平這樣為改革與法治“雙重奏”定調。

  他説:“在整個改革過程中,都要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發揮法治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加強對相關立法工作的協調,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

  “法者,治之端也。”在習近平的治國理政思路中,法治是貫穿始終的主線之一。他將改革和法治視為“鳥之兩翼、車之兩輪”,要求“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

  習近平在中央深改組會議上的闡述,顯出他對處理好改革與相關法律立、改、廢關係的重視:

  研究改革方案和改革措施時,要“同步考慮改革涉及的立法問題,及時提出立法需求和立法建議”;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要“及時上升為法律”;實踐條件還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試的,要“按照法定程式作出授權”。而對不適應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規,要“及時修改和廢止”。

  這體現了他對于改革實踐與依法推進之間辯證關係的深刻把握。堅持改革背景下的法治,是動態化完善的法治。而堅持法治背景下的改革,不僅有了合法性的框架基礎,且有攻克體制機制頑疾的“開路”力量。

穩步向前

  力度:涉險灘、動奶酪、啃硬骨頭

  針對我國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的現實,能否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如何破除體制機制性的障礙、怎樣處理好發展與改革的關係等,時刻考驗著我們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氣和智慧。

  習近平指出:“改革是一場革命,必須有堅忍不拔的毅力,以真抓促落實、以實幹求實效。”面對激流險灘,他向全黨全國人民發出動員令,也明確傳遞出進一步加快推進重要領域、關鍵環節改革的資訊。

  中央深改組第二十七次會議指出,改革真刀真槍、大刀闊斧,涉險灘、動奶酪、啃硬骨頭,“突破了一些過去認為不可能突破的關口,也解決了一些多年來想解決但一直沒有很好解決的問題”。

  像國企薪酬制度改革、戶籍制度改革等一些長期不易“下嘴”的“硬骨頭”,正是經由深改組會議破題。

  2014年8月18日,中央深改組第四次會議審議《中央管理企業主要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關于合理確定並嚴格規范中央企業負責人履職待遇、業務支出的意見》。習近平在會上指出,要合理確定並嚴格規范中央企業負責人履職待遇、業務支出,除了國家規定的履職待遇和符合財務制度規定標準的業務支出外,國有企業負責人沒有其他的“職務消費”,按照職務設置消費定額並量化到個人的做法必須堅決根除。

  該文件被輿論稱為具有“一錘定音之效”,在11天後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即獲通過。專家指出,嚴格規范央企負責人薪酬分配,並不是簡單意義上的降薪,而是薪酬結構的調整、優化,做到約束和激勵相平衡,更深的意義在于撬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稱,文件內容與輿論、民意緊密吻合,體現改革“真改”“實改”“改到位”,提升全社會對改革的信心。

  打開了這個突破口,國有企業改革邁入新階段。《關于在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中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的若幹意見》《關于國有企業功能界定與分類的指導意見》等在中央深改組會議獲審議通過,國有企業改革“1+N”係列文件陸續出臺。近日,國資委副秘書長彭華崗指出,目前各省區市和央企共制定出臺國有企業改革文件394件,啟動國企國資改革試點147項,已有50項試點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這是航拍的上海自貿區洋山港集裝箱碼頭(2014年9月29日攝)。

  深度:扭住關鍵 精準發力

  “使改革更加精準地對接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精準把脈、精確制導”,“提高改革精確發力和精準落地能力”,“不斷提高改革精準化、精細化水準”……在歷次中央深改組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改革扭住關鍵、精準發力的重要性。

  中央深改組的每項統籌部署,便是按此原則,突出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謀劃制定實施方案,直奔問題。在全面深化改革這一復雜的係統工程中,切中要害就可激活全盤,精準施策才能綱舉目張。

  例如,環保問題既是民生關切,也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2015年7月1日,中央深改組第十四次會議所有審議通過了涉及環保領域的4份文件:《環境保護督察方案(試行)》《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關于開展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産離任審計的試點方案》《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以制度理清責任鏈條、擰緊責任螺絲,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這一係列改革政策在落實中精準發力。2015年12月31日至2016年2月4日,中央環保督查“初試牛刀”,在河北開展試點,辦結31批2856件環境問題舉報。今年7月,8個中央督察組進駐內蒙古、寧夏等8省份,掀起一場大規模、高強度的“環保風暴”,超百人因破壞生態和污染環境被刑事拘留,黨政部門2000余人被問責。

  柱立則墻固,梁橫則屋成。經過1000天的設計、搭建,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廈”夯實地基,確立框架,進入扎實施工的高峰期。

全 文

  新華網 李潔瓊

  【學習進行時】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成立1000天,召開了27次會議,習近平27次在會上發表講話。習近平這一係列講話中最重要的關鍵詞是什麼?新華網《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今天推出“深改組1000天”係列之《習近平的改革本質論》,為您解讀。

  光陰荏苒,留下奮鬥者深深的足跡。回望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成立1000天來習近平的27次講話,其中最重要的關鍵詞就是“人民”二字。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

  無疑,“人民”是改革的本質屬性。

  為了誰?依靠誰?

2012年11月15日,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新華社記者謝環馳 攝

  4年前,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第一天,習近平在對中外記者談及未來的奮鬥目標時説:“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那天的講話中,他19次提到“人民”。當時有媒體評論認為:“中國新政,已見雛形”。

  中央深改組成立以來的1000天裏,習近平在每次深改組會議上幾乎都會提到“人民”。

  “不斷提高領導、謀劃、推動、落實改革的能力和水準,切實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

  “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做到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要抓住什麼、推進什麼,通過改革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

  “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改革成效,引導廣大幹部群眾共同為改革想招、一起為改革發力。”

  “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發展,無不來自人民群眾的實踐和智慧。”

  改革要“依靠人民群眾支援和參與”……

  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也要依靠人民。

  新華網 陳俊松

  【學習進行時】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復雜的係統工程,如何認識好深改所涉及的各種關係,事關改革成敗。在中央深改組成立以來召開的27次會議的講話中,習近平就如何認識深改各方關係、打好深改攻堅戰,做出了一係列精辟論述。新華網《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今天推出“深改組1000天”係列之《習近平的改革認識論》,與您一起聽習近平講如何認識改革中的各種“關係”。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全面深化改革,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當前,改革步入深水區和攻堅期,矛盾錯綜復雜,利益糾葛千頭萬緒,“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

  啃“硬骨頭”,就得理清和處理好改革的多種關係,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習近平是如何辯證地認識和處理這些關係的?

  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的關係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全面深化改革,核心要素之一是“全面”,這意味著深改不是“小修小補”。

  “全面深化改革是關係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部署,不是某個領域某個方面的單項改革”。

  “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各領域改革和黨的建設改革緊密聯繫、相互交融,任何一個領域的改革都會牽動其他領域,同時也需要其他領域改革密切配合”。

  言語之間,習近平的改革全局觀和戰略思維躍然而出。

  在習近平心中,全面深改頭3年是夯基壘臺、立柱架梁的時期,2016年要力爭把改革的主體框架搭建起來。只有把握大局、審時度勢、統籌兼顧、科學實施,才能引領全面深化改革穩步前行。

  近三年,中央深改組會議審議162份文件,頂層設計的改革“糧倉”不斷充實,其覆蓋面已讓“全面”一詞實至名歸。

  2016年4月24日至27日,習近平在安徽調研。這是4月25日下午,習近平在滁州市鳳陽縣小崗村看望當年大包幹帶頭人嚴金昌(右三)一家。 新華社記者李學仁攝

  強調頂層設計,不是要忽視基層積極探索。改革要對準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就要善于從群眾關注的熱點尋找突破口。

  解放思想、汲取群眾智慧一直為習近平所重視。習近平深刻指出,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發展,無不來自人民群眾的實踐和智慧。

  歷次深改組會議中,習近平多次強調,要重視基層探索,推動改革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的良性互動。

  在深改組第十七次會議上,習近平指出,全面深化改革任務越重,越要重視基層探索實踐。深改組第二十五次會議中,他強調,地方是推進改革的重要力量。

  頂層設計,看的是全局,體現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自信”。基層探索“摸著石頭過河”,瞄準的是縱深,在沒有先例的前提下“摸尋”規律,彌補經驗短板。 

  新華網記者 王子暉

   【學習進行時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成立1000天來取得的巨大成就,離不開正確的方法論。習近平總書記在推進改革過程中是怎樣運用方法論的?新華網《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今天推出“深改組1000天”係列之《習近平的改革方法論》,為您梳理、解析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改革方法的重要論述。

  習近平總書記常説“治大國若烹小鮮”,講的就是方法論問題。梳理一下習近平在歷次深改組會議上的講話,這方面他強調得非常多。

  從深改組第一次會議上提出“把握大局、審時度勢、統籌兼顧、科學實施”,到今年8月底第二十七次會議上強調“強化基礎支撐、注重係統整合、完善工作機制、嚴格督察落實”,既有統攬大局的改革方式,又有實施的具體辦法。

  當下的改革能突破過去認為不可能突破的關口,能解決多年來想解決但一直沒有很好解決的問題,堅持正確的方法論是關鍵的一環。

  9月10日,寧化縣石壁鎮楊邊村貧困戶楊尤炳在福建石壁現代農業有限公司“兩帶一扶”哈密瓜種植基地裏勞作。近年來,福建省寧化縣依托寧化客家小吃、特色種養業等優勢實施産業扶貧,開展創業就業培訓、幹部結對幫扶等推進精準扶貧,扶持貧困戶發展生産或優先安排就業,促進貧困戶增收脫貧。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準:對準焦距、找準穴位、精準施策

  在習近平的改革方法論中,“精準施策”這一條非常鮮明。中央深改組已經召開的27次會議上,習近平講話中有近半次數強調了精準施策。

  第十次會議,習近平提出,突出重點,對準焦距,找準穴位,擊中要害。第二十二次會議,習近平強調,對準瓶頸和短板,精準對焦、協同發力。第二十四次會議,習近平強調,突出問題導向,加強分類指導,注重精準施策……

  看明白了嗎?精準施策,就是要對準重點和要害發力,其本質是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習近平不斷要求提高改革精準化水準,著眼的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全局。

  重大改革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必須統籌謀劃、整體推進。與“整體”相對應的概念不是“平均”,而是“協調”。

  而“協調”的要義之一就是分清輕重緩急,抓住要害突破重要領域,補齊突出短板,才能實現協調發展,才能科學地“整體推進”。

  如果抓不住重點、分不清主次,不是畸輕畸重就是顧此失彼。最後不僅改革的品質和效果要打折,既定的時間表、路線圖也都要受影響。

  要做到精準施策,必須經過充分的調查研究。習近平曾説,“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更沒有決策權”。他多次強調要把調查研究作為基本功。

  不同地域有著不同的稟賦,要找準重點和關鍵,就不能“拾到籃中就是菜”。只有做好調查研究,對張家長李家短都心中有數,改革舉措才能精準銜接、精準落地。

點擊查看專題

點擊查看專題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