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走進那段記錄在石壁上的海絲歷史
2014-05-10 09:35:14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網福州5月10日電(記者曹佩弦 孟昭麗 劉姝君)26年來,胡家其老人已經記不得多少次向人們講述九日山作為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歷史,但他從不言倦。

    “我們豐州鎮九日山現存古代摩崖石刻77方,其中宋代石刻61方。這61方石刻中又有10方直接與海上絲綢之路有關,記錄了西元1174年至1266年期間11次官辦祈風儀式……”在福建省泉州市豐州鎮九日山,文物管理所原所長65歲的胡家其再次抑揚頓挫,向記者娓娓道來這段被記錄在石壁上的歷史。

    九日山東西北三座山峰草木葳蕤。這座海拔只有一百多米的小山因“山中無石不刻字”而與眾不同。在西峰的半山腰,有篆、隸、行、楷各種字體、大小各異的石刻。一些石刻內容為宋元時期負責泉州對外貿易的官員帶領屬僚在九日山下延福寺或昭惠廟祈風活動的文字紀錄。

    “祈風石刻集歷史、文物、詩作、書法為一體。”胡家其説,“內容就像那時候的新聞報道,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要素全齊。”

    宋元時期,因海絲貿易進入鼎盛時期,泉州作為當時公認的“東方第一大港”,船舶來往頻繁。遠洋航行須借助風力,對從泉州港口出航東亞、東南亞的船只而言,每年9月至11月要乘西北風而去,每年4月至6月要隨東南風歸來。因此,官方會每年兩次舉行祈風儀式,求海神保佑海船一路順風。

    胡家其説,石刻上紀錄的祈風習俗與“海上絲綢之路”有關。

    胡家其深愛著這些石刻,他認為“每方石刻都會説話”。他説,石刻就是史書,記錄著泉州作為海絲起點時期的民俗歷史,它們是泉州的歷史,更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

    為了讓歷史“清晰明瞭”,胡家其的工作任務之一就是每三年清理一次石刻。先用鞋刷沾水,逐字刷掉字上臟物,再用白蘿蔔挨個擦蹭,然後清洗晾幹,涂上有機硅做保護層,最後用紅漆一筆一畫重新將石刻描出,以方便遊客閱讀。

    “描字看起來很簡單,實際上沒有書法功底,一般人還做不了。”胡家其語氣裏還有些自豪與驕傲,“一遍一遍地描畫這些字,倣佛我也是歷史的雕刻者。”

    清洗石刻這樣的體力活,胡家其一直做到60歲那年。説起來,胡老退休卸職前,頭銜可是九日山文物管理所所長。“什麼所長不所長,很長時間以來全所除了一個臨時工,只有我一人。”胡老笑笑説。

    1989年,為配合當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來泉州考察“海上絲綢之路”,九日山文物管理所緊急招聘一人。胡家其“臨危受命”,從廈門外貿公司調到九日山。

    為做好考察準備工作,胡家其一個人赤手空拳,自己打理起雜草叢生的九日山,清理石壁上的石刻,同時查閱文獻,“惡補”九日山、祈風石刻以及“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

    “我當初選擇調動工作只是為了回到豐州老家。”胡老回憶説,“本想在這裏只幹三五年,誰知道我就愛上了這山這石、一草一木,幹脆一呆就是後半輩子。”

    “26年,我沒有在家過過一個正月初一。”胡家其的休息時間也都是在山裏度過,“沒事來山裏,喝點茶,拉拉琴,看看這些石刻,我覺得挺好。”

    長年來獨自一人在山林中與石刻為伴從沒有讓胡老感到孤獨,但是一想到自己對這石刻中蘊含的“海上絲綢之路”與九日山的歷史研究後繼無人,胡家其就感到一陣落寞。

    “現在文管所的人倒是多了些,可是我願意教,仍然沒有年輕人願意踏踏實實地研究這山、這石。”胡老一聲嘆息。

    下山的時候,路過胡家其在1992年親手栽下的20棵榕樹。如今,這些榕樹枝葉繁茂,倣佛融為一體,分不清彼此的枝和根。

    胡老撫摸著樹幹,輕聲説道:“我看著這些樹長大,同時它們也看著我老去。和它們一樣,我也深深扎根在九日山這片土地。”

+1
【糾錯】 責任編輯: 楊婷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濟南:大熊貓園內散步盡享美好春天
濟南:大熊貓園內散步盡享美好春天
長興花香浮動 正是踏青好時節
長興花香浮動 正是踏青好時節
雨後西湖晴歸來
雨後西湖晴歸來
新疆塔裏木:棉花播種忙
新疆塔裏木:棉花播種忙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99701110625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