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新聞》1月5日刊登評論員中山淳史的一篇文章,題為《美中IT雙城記》,文章摘編如下:
新的一年讓我們從中國説開去。最近我時隔二十年再訪深圳,着實被“華強北”的盛況所震驚。
華強北位於深圳市中心,幾棟並排矗立的高層建築都是銷售電子産品的。我走進最高的一棟樓,裏面的情形就像東京的秋葉原,有家電賣場、電子零部件賣場,但規模可遠遠大過秋葉原。
資料圖:深圳華強北賽格電子市場。新華社記者毛思倩攝
日本人對深圳有多少了解呢?緊鄰香港,是上世紀80年代實施改革開放的經濟特區?是鴻海精密工業大批量生産智能手機的“世界工廠”?這些説法都對,但又都不能準確概括這座城市的今天。
筆者的印像是這樣的。深圳是世界工廠、技術創新中心、創業家的樂土。之所以不能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因為所有這一切都是同時發生的,整座城市仍然在不停變化中。
在華強北可以買到VR眼鏡和山寨智能手機。但是旁邊就擺放着無人機、360度全景相機等等誕生在中國的獨創産品。讓無人機走向世界的正是總部位於深圳的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在全球無人機市場佔據七成份額。
據世界知識産權組織的消息,2016年中國的專利申請數或將超越日美成為世界第一,而其中超過半數都來自於深圳。騰訊控股等行業巨頭將總部設在深圳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不過也有觀點認為,那些從美國留學歸來、指望在中國一本萬利的“海歸”創業者扎根深圳也是重要的助推力量。
我們已知,深圳擁有眾多估值超過10億美元但並未上市的“獨角獸”企業。據美國CB風險投資公司的統計,截至去年底全球共有222家獨角獸企業,其中59家中國企業大都位於深圳。
實際上在華強北以西的南山科技園,來自美國、法國、荷蘭等地的創業家、風投公司已經入住,為培育出第二、第三個大疆那樣的企業展開競爭。
吸引他們的最大因素可能就是被稱之為“方案公司”這一行業的存在。深圳有着數量眾多生産電子零部件和電路板的工廠,方案公司對於誰在哪生産什麼這一類信息瞭如指掌,根據創業者的需求幫助他們實現對接。即便創業者自身不擁有工廠或設計、研發部門,但只要有想法,就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將成品推向市場。
我在深圳認識了一位在美國硅谷經營風投公司的先生,大衛·萊斯利。據説他是通過社交媒體知悉深圳要主辦一場高科技産業巡展的。他説:“硅谷是軟體行業風險投資的聖地,但硬體的聖地在深圳,他想親眼確認這一點。”
和深圳擁有最多&&管道的可能就要數硅谷了。筆者也參加了此次巡展,來的第一家企業就是總部位於美國西海岸的HAX加速器公司,他們從硅谷選拔那些致力於從事硬體的創業者,定期將他們派往深圳。
不僅僅是懷揣創業夢想的人。據説特斯拉汽車已經將128個種類的電子零部件都委託深圳生産,蘋果公司今年也將在深圳設立大型研發中心。
另一方面,大疆等深圳本土企業也相繼在硅谷設立了研發和信息採集中心。在深圳從事研究的東京大學副教授伊藤亞聖説,近年來兩座城市之間人、財、物流動之頻繁令人瞠目結舌。
這讓我想起了19世紀的小説《雙城記》。如果把法國大革命前夜形勢危急的巴黎和倫敦對應為美中的兩座城市,那麼硅谷就是已經完成革命的倫敦,深圳則是等待革命的巴黎。雖然在數字革命的進程上存在差距,但這種關係正在對兩座城市彼此産生着深厚的影響。
上世紀90年代美國出版過一本名為《當代雙城記》(注:中文譯名《地區優勢:硅谷和128公路地區的文化與競爭》)的書,書中將硅谷和波士頓進行了對比。兩座城市圍繞霸權展開激烈競爭,結局是在世界範圍內確立起開放的産業結構的硅谷獲勝。恐怕深圳與當年的硅谷還是有區別的,他們想要的是與硅谷建立&&、提供補充的同時保持創新能力。
日本現在的情況怎麼樣?實際上不定期在深圳主辦這一高科技巡展的正是來自於東京大學創辦的一家風投企業的高須正和先生。據他説,雖然巡展吸引了各國人士到訪深圳,但是可能日本人對如何與深圳打交道並不關心。
的確如此,在深圳,來自日本的創業者很少。或許是擔心帶着技術來到這裡創業最終只能落得“被山寨”的結局。但是我們不應該忘記一個事實,世界上誕生了最多專利的正是這座城市。我在當地聽到這樣一句話,“硅谷的一個月就是深圳的一星期”。這種速度感與人、財、物飛躍日本直接連通美國西海岸的現實值得我們好好關注。(編譯/劉林)

-
徵集丨讓公共政策更友好 你的意見很重要
2017-12-15 09:39:47
-
熱議丨雪鄉錯在哪?雪鄉該如何糾錯?
2018-01-05 11:04:35
-
盤點那些改變我們生活的手機軟體
2018-01-05 11:04:35
-
冬雪紛飛,你的家鄉下雪了嗎?
2018-01-05 11:04:35
-
公務員注意!以後多了一項考核
2018-01-05 11:0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