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中俄企校首次聯合發表工程建造成果論文
2020-07-17 15:56:57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新華網布魯塞爾7月17日電(記者潘治)由中建一局和莫斯科國立建築大學雙方專家聯合撰寫的論文《BIM技術在歐洲古建修復工程中的應用》,于近期在俄羅斯國際學術期刊《工業和民用建築》發表。中建一局説,“這是中俄企校聯合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的首篇工程建造論文,時值中俄科技創新年,這也成為中俄科技創新合作的新成果。”

  莫斯科國立建築大學副校長普斯多夫加爾、高級研究員阿達姆採維奇,中建一局中共“六大”會址修復項目工程師袁文岑、朱蓉蓉為論文主要作者。

  BIM是“建築資訊模型”的英文縮寫。普斯多夫加爾説,該技術的核心是一個電腦三維模型數據庫,可應用于工程測繪、設計、建造和運維等工程建造全生命周期,推進工程建造上下遊各企業間的高效溝通和交流,實現工程項目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此前,該技術在俄羅斯未廣泛應用,在古建修復類工程中的應用更為少見。

  袁文岑介紹,論文以中共“六大”會址修復工程為成功案例,總結了BIM技術在傳統歐式古建修復中的應用成果,BIM技術在“六大”會址修復工程的全生命周期應用,有效解決了工程建造中的係列難題,助力項目團隊只用293天就完成了中共“六大”會址全部修復任務,創造了俄羅斯古建修復的“第一速度”。

  阿達姆採維奇説,中共“六大”會址位于莫斯科市的一處原俄貴族莊園主樓,始建于1827年,屬于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築。期間這座古建經歷了多次火災,損毀嚴重,修復面臨很多困難。

  “面對困難,中建一局特別組建了BIM團隊,應用國際領先的古建修復三維掃描技術解決難題。”袁文岑説,“會址建築的穹頂是俄羅斯古典弧形建築,結構復雜,團隊建立了穹頂結構BIM 模型,將模型進行3D列印成實物模型,確定修復實施方案。”

  此外,BIM技術還應用于古建修復的現場施工管理、商務管理和工程進度管理等各方面。朱蓉蓉舉例説,通過BIM技術生成項目工程量明細表以便控制建造成本,生成 4D 施工模擬動畫,有效提升工程建造速度。

  《工業和民用建築》期刊創辦于1923年,是涵蓋科學、技術和生産領域科研成果的國際性學術期刊,該期刊曾被俄羅斯工程院授予俄羅斯最高工程獎——“工程榮耀勳章”。

  據悉,中建一局于2005年進入俄羅斯市場,15年間先後建造完成歐洲鋼混結構第一高樓俄羅斯聯邦大廈A 塔、中國在歐洲的第一個境外“魯班獎”聖彼得堡斯多克曼涅瓦商業中心、中國企業在俄羅斯的首個優質工程獎——莫斯科中國貿易中心等地標性建築。

【糾錯】 責任編輯: 朱夢娜 余申芳
載入更多
中國西北角:有個村子叫神座
中國西北角:有個村子叫神座
彗星與巨石陣
彗星與巨石陣
嘉陵江邊的“城市陽臺”
嘉陵江邊的“城市陽臺”
探訪元上都遺址
探訪元上都遺址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99431210707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