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無錫 ==> 無錫采風

治水專家嵇曾筠父子

  無錫在歷史上出現過不少治水專家,清代雍正、乾隆年間的嵇曾筠、嵇璜父子就是其中著名的兩位。
   嵇曾筠(1670—1738),字松友,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進士,授翰林院編修,雍正元年(1723)升都察院左僉都御史,遷兵部侍郎。二年後被任命為黃河河南河道副總督,他考察了山東、河南、河北、安徽等省境內黃河河道的情況,根據河床的不同,提出了不同的治水方案,如“引河殺險”、“築堤防水”、“疏河導流”等等。經雍正帝批准後實施,如加固曹縣至碭山黃河大堤123000余丈等,收到了明顯的成效。他考察開封附近時,發現祥符縣南岸有一泥沙積成的淤灘,影響了河水的流浪,在黃河水汛時勢必衝擊這一帶河堤,如河堤決口,開封城亦難保全。為此,他提出了在淤灘上開挖一條引河,以利河水暢流的方案。這一方案經雍正帝同意後迅即施工,引河開成後使這一帶得以免除水患。
   嵇曾筠治河有功,被升為吏部侍郎,仍留任副總河。雍正八年授江南河道總督。上任後,他立即組織力量,搶修了洪澤湖旁的高堰、山盱的堤、閘,以防止黃、淮水患;督修了山東郯縣竹絡大壩和江蘇江都芒稻河閘,控制了流人黃河的沐河水和通向長江的運河水,減輕了水患的發生。
   嵇曾筠於雍正十一年(1733)四月被授為文華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仍總督江南河道。乾隆元年(1736)兼任浙江巡撫、總督,負責督修海塘工程,在海寧築尖山壩,建成7400丈的魚鱗石塘,在樂靖等縣修建海濱大堤等,減少了颶風海潮對浙江沿海人民的危害。 嵇璜(1711—1794),字尚佐。在他父親影響下,對治理河道早有研究。雍正八年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等職。曾向乾隆帝建議,疏浚毛城鋪順河寨等地黃河河床,分泄水流。經乾隆採納實施,減輕了河患。後被提升為大理寺卿戶部侍郎。
   黃河自北宋年間下游南移,經淮河人海以後,河南東部及安徽、江蘇北部不斷出現河患。乾隆十八年(1753)十月黃河、淮河氾濫,嵇璜向乾隆帝提出疏浚河床,修補河堤,分流泄水等對策,乾隆採納後命嵇璜與工部侍郎德爾敏督修這些工程。工程竣工後,黃河水患得以減少。 乾隆二十二年(1757)嵇璜被任命為江南河道副總督。他和他父親一樣,對江南河道認真進行了實地考察,發現黃河、淮河流入運河的水和高郵、寶應一帶湖泊的湖水,均經新洋港、射陽河等河道人海,不僅路程長,而且河道彎曲、水流不暢,遇有大水極易造成災害。而這一帶離長江較近,如果將水的大部份引導入江,既可減輕大水時的水患,又可使裏下河地區農田得到灌溉。為此,他提出了引水入江的具體方案,經乾隆批准後實施。這一年秋汛大水,這一帶未有發生水患。第二年嵇璜被升為工部尚書。9年後又出任東河河道總督,繼續治理黃河。
   乾隆三十六年(1775)起,嵇璜先後任工部右侍郎、工部尚書、兵部尚書,吏部尚書兼協辦大學士,後加太子太保。他雖已離開河道,且年事已高,但仍關心治河事宜。
   曾向乾隆帝提出引黃河仍歸山東古道人海的設想。一些大臣認為黃河已改道數百年,斷不能行。乾隆帝則認為嵇璜兩代為治河名臣,此議必有見地,但不少朝臣反對,且係關係國計民生大事,下詔令大臣們對嵇璜此議進行認真討論,再行決斷。時嵇璜年事已高,加之朝中政事往往是議而不決,儘管乾隆帝有詔,但朝臣們也只是應付拖延。後嵇璜致仕,此事即不了了之。
   清咸豐五年(1855)六月,黃河大水,衝決河南境內銅瓦廂大堤,席捲了河南、山東一些地區上百萬人民生命及財産,由原來的山東古河道流人大海。如果嵇璜當時的建議得以採納實施,將不會發生這一慘劇。這時,嵇璜已長眠地下6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