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地“夕陽紅”詩詞

  如今,人們往往把人生的晚年,形象化地稱之為“夕陽紅”,這是 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比喻。   
  “夕陽紅”一詞,在我國古代詩詞中常見應用。僅筆者所見,早在 唐代胡證《汝 州北樓晚望少室》詩中,就有“周臨萬里暮,猶挂夕陽紅 ”之句;宋代著名詩人陸游《東村》詩中,也有“欲歸還小立,為愛夕 陽紅”之句;流傳最廣的,則是明代楊慎《臨江仙廿一史彈詞 》中的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明代文學家羅貫中,曾引這首詞作為 《三國演義》的開篇;台灣著名作家琼瑤,還寫有以《幾度夕陽紅》為 書名的小説)但他們都不是吳地人,所吟咏 的也不是吳地風土人情。   
  隨着時代和社會的發展,在吳地詩詞中,“夕陽紅”一詞也得到了 廣泛的應用。如元代著名畫家吳鎮的《子久春山仙隱》詩:“山家處處 面芙蓉,一曲溪歌錦浪中 。隔岸游人何處去?數聲雞犬夕陽紅。”寥寥 數語,把一幅山村夕陽美景,揮灑得淋漓盡致。明代當涂詩人陶安的《 採石晚渡》詩:“殘霞遠樹水雲中,淮甸江鄉有路通。沙影分開晴浪白 ,櫓 聲搖落夕陽紅。風前宿鷺投疏葦,岸上徵人望短篷。幸有娥眉解迎 客,無勞更嘆暮途窮。”卻另是一番景象。   
  清代以來,有關“夕陽紅”的詩詞更如百花競放,美不勝收。在四 季自然風光 方面,描繪春天蘇州水鄉夕陽美景的,有詩僧蘇曼殊七絕《 吳門》(十一首其八):“萬樹垂陽任好風,斑雉西向水田東。莫道碧 桃花獨艷,淀山湖外夕陽紅。”咏唱夏天園林夕陽景色的,有 清江詩人 楊錫紱七絕《查園》:“花枝落盡畫簾空,亭角蛛絲半網蟲。只有青蟬 仍抱樹,盡情啼到夕陽紅。”吟咏秋天太湖夕陽風光的,有陽湖詩人趙 翼五律《太湖暮歸》:“暝色湖波凈,舟 行似鏡中。天連秋水碧,霞借 夕陽紅。鷺飽翎梳雪,牛歸尾掉風。葦間聞鼓木世,晚唱起漁翁。”描 寫冬天夕陽雪景的,有陽湖學者李兆洛七律《咏雪次王崧甫韻》(二首 其一):“無端玉戲 鬧天公,好是來思句未終。徑斷閉門人寂寂,詩成 當酒暖童童。自誇徒手猶能戰,卻道吟肩不可風。莫待明朝賈余勇,疏 林已挂夕陽紅。”此外,趙翼還有直接以《夕陽紅》為題的詩歌:“最 是滿天雲錦爛,夕陽紅勝曉霞紅。”則又是一種襟懷。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35年初夏,瞿秋白寫於長汀獄中的《浣溪沙 》詞:“廿載浮沉萬事空,年華似水水流東,枉拋心力作英雄。湖海 棲 遲芳草夢,江城辜負落花風,黃昏已近夕陽紅。”從表面上看,這首詞 的格調似乎顯得委婉沉鬱,而實質上是獄中言志:預感到將被兇惡的敵 人殺害———“黃昏已近”,卻臨危不懼,視死 如歸,保持一位無産階 級革命家的崇高氣節和情操———“夕陽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