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新疆頻道  文/記者劉兵 圖/記者沙達提  製作/周生斌
    這是一座年輕的城市,比共和國還小一歲;這是一座特殊的城市,完全由軍人選址、設計和建造;這是一座神奇的城市,在戈壁灘上拔地而起,一片欣欣向榮。它就是屹立於新疆古爾班通古特沙漠腹地的"軍墾之城"--石河子市。
   "石河子"因古老的瑪納斯河兩岸多石而得名,解放前不過是古絲綢之路上一個不起眼的小鎮,到處是荒地、沙丘和鹼灘,自然環境極其惡劣。1950年7月,和平解放新疆的10萬人民解放軍官兵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在司令員王震將軍的率領下來到石河子,一手拿槍,一手拿鋤,鑄劍為犁,進行開荒生産、屯墾戍邊。人類墾荒史上一個偉大的奇蹟從此誕生了。
   在荒蕪的大漠戈壁中興建一座城市,其難度可想而知。但身經百戰的解放軍戰士們並沒有畏懼:沒有帳篷,他們就地取材,用蘆葦、乾草搭起窩棚;缺水少柴,他們咽下整粒的麥子當飯;面對成群的蚊蠅,他們把渾身涂滿泥巴,結成護身的"盔甲"。戰士們戰冰雪,鬥風沙,硬是用自己的雙手拉起犁鏵,在貧瘠的戈壁上開墾出一片片良田,引來天山雪水澆灌幸福的家園。那首膾炙人口的歌曲《邊疆處處賽江南》正是當時軍墾戰士開荒場景的生動寫照。
   
    5月17日拍攝的新疆石河子市軍墾博物館內的半景畫"軍墾讚歌"。     5月17日,兩位觀眾在參觀石河子市軍墾博物館。
   
    5月17日,在新疆石河子市軍墾博物館內,講解員(右)正在給參觀者介紹當年老軍墾的艱苦創業精神。    石河子市軍墾博物館當年老軍墾艱苦創業時使用過的拖拉機與汽車。
  隨着煙波浩淼的大海子、夾河子、蘑菇湖等平原水庫相繼落成,數千里的綠色林帶拔地而起,"石河子"這個大漠深處的人工綠洲開始奇蹟般地展現在人們面前,每年都能收穫上百萬畝的棉花和小麥,濃香四溢的瓜果和數以萬計的細毛羊……,農林牧漁業的蓬勃發展促使紡織、制糖、食品、機械、交通業應運而生,石河子逐漸成為以國營農場為依託,以輕紡工業為主導的農工商聯合經營的新型、秀美的城市。著名詩人艾青自1960年起,在這裡生活了16年,他曾熱情地讚美道:"我到過許多地方,數這個城市最年輕,她是這樣漂亮,令人一見傾心。不是瀚海蜃樓,不是蓬萊仙境,它的一草一木,都是血汗凝成……"
   改革開放二十餘年,尤其是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石河子市得到了更加快速和全面的發展,今天呈現在人們面前的石河子是一個綠色、開放、文明的軍墾之城。
    5月17日,在新疆石河子市開發區,石河子銀河紡織有限公司的一名工人在車間緊張工作。
    5月17日,新疆石河子銀河紡織有限公司的一名工人在車間緊張工作。
    5月17日,在新疆石河子市開發區,一名工人在新疆天業集團(化工)廠區搬運準備銷售的節水灌溉材料。
  游客穿行在石河子的大街小巷,最大的印象就是到處都花團錦簇、鬱鬱蔥蔥。生活在戈壁深處的石河子人對綠色的依戀和渴望
    5月17日,兩名女孩在新疆石河子市文化廣場上,正在給鴿子喂食。
    建在石河子開發區世紀公園中心的黨政服務中心大樓。
由來已久,早在 建城 之初,就確定了"先栽樹、後鋪路,以樹定路、以樹定規則"的建設思路。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如今100多種植物、300余萬株綠樹給這座城市搭起了綠色的骨架,蘋果一條街、綠化示範街、廣場綠色園、街心大花園等一大批綠色園區無不讓游客感嘆這戈壁中的綠色奇蹟。2004年,石河子市的綠化覆蓋率達到41%,人均佔有公共綠地7.6平方米,成為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青的四季綠洲,並先後獲得聯合國"人居環境改善良好範例城市"、"中國首屆人居環境獎"、"國家級園林城市"等榮譽。
   "開放"是現代城市生命與活力的源泉,近年來,石河子市依託棉花、畜牧業和番茄等資源優勢和鄰近中亞地區的區位優勢,積極吸引外資, 重點做大做 強棉紡織、綠色食品、現代農業
5月17日拍攝的新疆石河子市市區面貌。
裝備和化工四大産業。在規劃面積11.2平方公里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目前註冊的各類企業已達到447家,其中有浙江雄峰集團(紡織)、台灣頂新集團(康師傅方便麵食品)、杭州娃哈哈集團、台灣旺旺乳業和新疆天業集團(化工)等行業龍頭企業,已初步形成關聯度高、配套 能力強的産業族群。目前,該開發區的國內生産總值、工業增加值、實現稅收等指標年均增速在40%以上,已成為石河子經濟發展最具生機與活力的試驗場和主戰場。
   
    5月17日,在新疆石河子市區北郊北泉鎮周恩來總理紀念公園內,兩名參觀者從周總理紀念碑前走過
    5月17日拍攝的周恩來總理雕像。
石河子艾青詩歌館。
  環境優美、經濟繁榮的石河子還擁有獨特的文化氛圍。五十多年的軍墾歷史不但在戈壁荒灘上創造了人間奇蹟,也創造了獨特的軍墾文化,留下了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軍墾第一連"、軍墾博物館以各種實物再現了當年軍墾戰士艱苦奮鬥的歷程,弘揚了軍墾文化和軍墾精神;全國唯一的周總理紀念碑、王震將軍銅像、艾青詩歌館等也成為人們追懷革命先輩的紀念場所。石河子還有"詩"河子的美譽,在當代詩壇泰斗艾青的影響下,一批青年詩人迅速成長,全國三大詩刊之一的《綠風》已成為國內外頗具影響的詩歌刊物,詩人臧克家曾對其有"綠風起西北,詩韻入萬家"的評價。
   2004年石河子市國內生産總值70.1億元,比2003年增長13.6%,市財政收入3.2345億元,職工平均收入12376元。市長余繼志説,石河子將以特色農業産業化為切入點,打造綠色有機農産品基地和無公害食品集散基地;突出工業主導作用,形成紡織、食品、化工、建材、現代農業設備和能源六大産業格局;成立信息化應用基地,推進電子商務,建設數字化的石河子,從而使這顆"戈壁明珠"更加耀眼奪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