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阿佤山,青山綠水間,煙葉舒展,綠意盎然。近年來,雲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以生態煙田為畫布,以綠色轉型為主筆,繪就了一幅“煙稻共生、天藍地凈、民富業興”的産業振興壯美圖景。
航拍滄源煙區(5月7日攝)。田李佤傑 攝
沃土生金,塑造煙葉“黃金品質”
土壤是煙葉的“生命密碼”。滄源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以“用養結合”為核心,全面推行“冬耕曬垡”模式,打造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態系統。
每年秋冬時節,煙農們搶抓農時開展“深翻曬垡”行動,1.4萬畝煙田通過機械翻耕的方式,打破土壤板結層,改善保水透氣性,實現“休養生息”。同時,滄源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指導煙農們將傳統火木灰、農家肥等天然肥料與現代生物技術相結合使用,2024年累計推廣有機肥2.6萬畝,使土壤有機質含量從3.26%提升至3.53%,有效提升了煙葉質量。安全生産方面, 滄源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100%推廣植保無人機精準施藥技術,蚜繭蜂“空降”行動,藍板、性誘劑、殺蟲燈等綠色防控技術助力化學農藥使用量同比減少30%,農田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煙農搶抓冬閒時節對煙田進行深耕曬垡(1月4日攝)。田李佤傑 攝
“過去施肥費工費時效果還不明顯,現在有了各種新技術新設備的幫忙,土壤又松又軟,給煙葉豐收打下基礎。”滄源縣動董鎮佤族煙農李哎惹介紹。
多元融合,奏響民富業興“交響曲”
滄源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充分借助當地生態環境優勢,圍繞三産融合發展思路,指導煙農發展綠色多元生態農業,走出一條特色振興之路。
滄源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引導煙農開展“烤煙+水稻”輪作模式,煙田畝均産值突破5000元,帶動糧食增産10%,形成“一季煙葉、一季水稻、雙重收益”的良性循環。
煙後水稻收穫(資料圖)。田李佤傑 攝
“我去年種煙純收入有23萬元,烤煙采收後又輪種水稻,煙草公司從育苗、植保到烘烤、分級都有專業隊伍服務,這讓我們可以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大田生産管理上。”滄源縣糯良鄉壩尾村煙農鮑沐不勒説。
在滄源翁丁烤煙産業綜合體內,“烤煙+觀光水稻+旅游”種植模式蓬勃發展。當地群眾通過土地流轉、務工增收超萬元;建成集觀光旅游、産業工人隊伍於一體的煙區産業綜合體,年接待游客4萬餘人次。
從“靠天吃飯”到“科技種煙”,從“單一種植”到“三産融合”,滄源煙區以綠色為底色、創新為動力,不斷繪就鄉村振興“高分答卷”。(完)(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