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石雕之鄉的青田,青田石雕以其石質溫潤如玉、工藝精湛、歷史悠久而聞名於世。最早的青田石雕據考證始於殷商時期,距今約有3000多年歷史。有"石"而後有"石雕"。青田石的質地晶瑩溫潤,色感雅麗,硬度適中,品類繁多。因其産區、坑洞不同,各顯風貌性情。最早艷名於世的是燈光凍,另外,封門青、五彩凍、藍花凍、醬油凍、黃金耀等乃是石中極品。青田佳品的種類較多,主色調清淡脫俗,亦蒼亦翠,間赭間黛,或赤或紫,百面千態,和而不犯,同中有異,具雍容嫻靜之姿,無取寵獻媚之貌,自古"石中俊傑"之謂。有此"名石",而後有此"絕雕"。青田石雕有3000年歷史,真正成大器之作可能在宋朝。直到近半個世紀,青田石雕真正成為一種文化的構築,其雕刻技能、風格塑造、情趣意境,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美侖美奐程度。石雕藝人在創作過程中尊重石材特點,發揮藝術構思的獨創性,因材施藝,依色取巧。對石材原有的不同顏色的斑痕作巧妙利用,把石材的缺點轉化為藝術的優點,使動物、植物、人物的形體構成也有不同色彩的變化,從而增加造型接近自然物的幻覺,實有巧奪天工之妙。創作手法上不主故常,圓雕、鏤雕、高淺浮雕、線刻交替為用,精雕細刻,創造出精、細、美、奇、真的作品,將無生命的石材賦予了永恒的藝術生命。青田石雕以其嫻熟而不凡響的相石、開坯、雕琢、封蠟、潤色工序,使雕件具有獨特的藝術性、欣賞性、裝飾性,是贈送貴賓親友的高檔禮品,深受海內外收藏家的青睞,成為很有價值的收藏品。舊時為進貢國寶,現代有多件青田石雕選作國禮贈送美、日、朝、新加坡等國首腦。1992年首屆青田石雕文化節上,郵電部發行青田石雕郵票一套四枚。1996年青田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命名為"中國石雕之鄉"。如今,青田石雕擁有四位國家工藝美術大師、一位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和三十多位工藝美術師及2萬人的石雕從業人員,日夜為世界奉獻屬於石頭永恒的藝術。
作為"華僑之鄉"的青田,有300多年華僑史,是浙南地區華僑史記載以來最長的華僑史,至今有18萬青田人分佈於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並以外匯儲量為浙江省縣級第一而著名。最早的青田石雕世家為謀求石雕的最大效益,取道陸地經西伯利亞進入歐洲,在歐洲定居之後由行商小販發展經營餐館、皮革、服裝百貨等行業,有少數青田華僑進入知識界、政界。據考證,海外青田人發達之後前往溫州地區購置田産或定居,然後帶動了溫州地區的華僑史。現在青田縣每年約5000多人在增加,以西班牙、意大利、法國、德國和荷蘭居多。近年來,青田華僑之中,西歐迅速崛起,目前約有3萬多人從事國際貿易,年貿易額達30億美元。青田華僑之中,旅居意大利的阿航以二十集電視劇《走入歐洲》而蜚聲海內外,近段時間有描寫青田華僑海外創史的《條條道路通羅馬》於8月份開機。近些年來僑鄉外貿服裝工業園區的興建,華僑房地産的崛起,新城區的全面開發,使得青田日日長"高"變"大"變"美"。青田縣"十五計劃"明確提出"構築以僑資為紐帶、外向型經濟為主導的有區域特色的華僑經濟……具有濃郁僑鄉風情的現代化濱江旅游城市框架基本形成……",相信在不遠的將來將崛起華僑之鄉宏偉新貌。
作為"名人之鄉"的青田,青田自宋以來,學風日盛,考取進士121人;入保定、黃埔等軍校或出國留學者百餘人。古今著名人物有宋代名醫陳言,明代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劉基,清代學者韓錫胙、端木國瑚,革命烈士麻植,畫家張弦,詩人力揚,生物學家伍律,石雕藝術家張仕寬,近代社會活動家救國會"七君子"之一章乃器,前國民黨副總統陳誠,現代有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慕華,愛國僑領林三漁等,可謂鄉山代有人才出。
作為浙中南奇山秀水風景旅游勝地的青田,是國家級生態自然保護區,青田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在於風景之中有人文,人與自然和諧是其最大的特點。青田旅游概括為"一江兩石",一江即水質達國家二級標準、卵石灘林錯落有致的甌江,二石分別是指石門洞和青田石雕,此為青田風光之精華。省級風景區石門洞自劉基在此讀書著學而成名,尚存歷代碑文百餘處,,其"似洞非洞適成仙洞,有門無門是為佛門","高可眺、清可濯、邃可隱、幽可適、芳可採、奇可咏"是石門洞風光的真實寫照。從南朝開始、唐、宋、元、明、清至近代、文人學士,朝廷高官慕名前來游訪甚多,謝靈運、丘遲、李白、王安石、沈括、陸游、王十朋、鄭復初、湯顯祖、阮元、袁枚、陳叔通、郭沫若等一大批名人先後在石門洞留下珍貴墨跡,至今還保存着百餘處摩崖碑刻。另有縣城以此山而名的太鶴山景區 quot;石不能言最可人"的山口方山千絲岩和"中國田魚村"龍現景區,小蓬萊高湖九門寨等景點,紅燭萬古照乾坤的阜山章旦景區等,都是文化與自然共存、靈秀與原始共處的絕妙旅游勝地。連續三年市文明縣城,連續四年市環境第一名,表明它的追求。
青田是革命老區縣。1927年中共浙江省委在我縣成立了黨支部。1930年以來,紅十三軍軍部多次在青田活動,劉英、粟裕曾率部在青田一帶展開武裝鬥爭。自1930年5月成立28區革命委員會(紅色政權),至1936年8月建立永瑞青田縣委,曾成立過5個縣委。
青田是對&工作重點縣。現旅居台灣各地的青田籍鄉親約1700人。解放前去&的1000多人中,有40多位將級軍官,數百名中、上校和文職要員。目前每年回故鄉探親的台胞都在500人以上。
青田又是剛脫貧的經濟欠發達縣。1997年青田光榮實現了基本脫貧,但脫貧是低層次的。至2000年全縣實現國內生産總值17.46億。比上年增長10.9%,工農業總産值25.98億,財政總收入1.37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0.8926億元,農民人均收入只有2132元,各類基礎設施滯後。隨着近幾年全縣上下一心的"合力扶工",招商引資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現已形成以鞋革、外貿服裝、機械製造為龍頭的工業格局,農業則以"東桔西梅"為特色,構築為浙江省乃至全國屈指可數的楊梅大縣,相信在縣委、縣府的正確領導下,經濟欠發達縣的面貌將發生深刻地變化。
青田礦産資源十分豐富。已探明礦藏有鉬、鉛鋅、葉臘石、紅白泥、花崗岩、高嶺土、砂石料、礦泉水等33種,産地200多處。其中葉臘石儲量佔浙江省的1/2,佔全國總量的1/4,青田石雕選用石即葉臘石的高級軟石。青田礦泉水水質好,可與馳名世界的法 quot;維希"、德國的"娜哈依姆"名牌礦泉水相媲美,名列全國五大名泉。青田砂石料量大質佳,分佈在甌江大小溪兩岸74處,蘊藏量5000多萬立方米。
青田水資源較為豐富。境內溪流密布,切割強烈,山澗大小溪流蘊藏着可開發的水能資源120萬千瓦,是華東地區水力資源最豐富的縣份之一。近幾年來,已發展股份合作制電站57座,總裝機約4.5萬千瓦。規劃中的灘坑電站,設計裝機量62.4萬千瓦,年發電量可達10.35億千瓦時。
石雕之鄉、華僑之鄉、名人之鄉--青田,歡迎來自遠方的朋友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