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青田主頁 ● 青田接觸 ● 黨政在線 ◎ 僑鄉人文 ● 石雕之鄉 ● 青田企業 ● 招商引資 ● 青田生活 ●報道青田
→ 三鄉青田
→ 歷史沿革
→ 文物--古建築
→ 文物--近代紀念物
→ 文物--古遺址
→ 歷史名人--陳誠
→ 歷史名人--章乃器
→ 青田--名人之鄉
→ 華僑歷史
→ 海外僑團
→ 著名僑領

 華僑歷史


  青田華僑居國外,已有 300餘年歷史。初期,攜帶青田石雕經西伯利亞問道歐洲或由上海度洋出國。以販賣青田石雕起步。由行商小販發展為經營餐館、皮革、服裝、百貨等業;部分進入科學文化界;少數躋身政界。1987年,青田華僑達 2萬餘人,遍及 5大洲46個國家,主要分佈在歐洲,其次為美洲和亞洲。2000年,青田華僑達到15萬餘人,遍及70多個國家。2001年,青田華僑達到18萬餘人,遍及120多個國家。

  華僑歷史導引
  起源與發展 --- 路線與流向---分佈與職業---僑 心---投 資---僑鄉的形成與概貌---僑鄉的分佈

  起源與發展

  清初已有縣人僑居國外,民國24年《中國年鑒》(英文版)記載,前在十七、十八世紀年間,就有少數國人循陸路經西伯利亞前往歐洲從商,初期前往者,以浙江青田籍人為多,販賣青田石製品。

  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數開海禁,出國經商謀生者日益增多。道光晚期,縣人到俄國彼得堡、明斯克等大城市販賣青田石雕。

  據《華僑經濟年鑒》記載:"清光緒年間,到意大利定居最早為湖北省天門人及浙江省青田人,前者販賣紙花,後者販賣青田石雕。""我國人移殖至中歐者在滿清末期即已開始,初期到德國的是浙江青田人及山東省江湖藝人,多沿陸路經西伯利亞、莫斯科到達柏林。光緒年間(1975~1908),方山奎岩莊出國者共76人,少數赴歐,多數去日本。赴日者起初販賣石雕,後轉做苦工,大多當挑煤腳夫。光緒十四年(1888),山口村石雕藝人林茂祥,攜銷石雕於美國舊金山一帶。其墓誌銘載:"林先生茂祥,……及壯,負有遠志,攜銷其作品於海兒……清光緒戊子年,遠適美洲,遇我國星使傅公雲龍於舊金山……。不數年,長次令嗣,先後遍歷五洲,所謀皆遂。"同年,魁市村詹阿有赴法經商。光緒十六年,港頭村周留賢,輾轉到南美一帶謀生。光緒十八年,山口村商民季兆鈞等 7人,到南洋群島及印度一帶販賣石雕。光緒二十三年,小令南木宕村留甘木,到英國、荷蘭經商。光緒二十四年,方山裘山村季富典赴俄國銷售石雕。光緒二十六年,山口村石雕藝人朱某,受雇於英國商人,後在倫敦開設中國工藝品商店。光緒未年,縣人陳元豐在浙江普陀販賣石雕,得知西歐人非常喜愛,便攜帶石雕經海道到法國,獲利甚多。親友聞訊,紛紛前往。

  民國初期至抗日戰爭之前,青田石雕聲譽日盛。民國 4年(1915),美國舊金山舉辦"巴拿馬太平洋博覽會",青糰石雕參展,獲銀牌獎,由此名聲大振,引起美國人的濃厚興趣。方山龍現村吳乾奎,裘山村裘振珊,山口村周芝山、黃松軒,油竹雅番村金美齋等人,先後在美國開設石雕商店,營業頗盛。民國 6年,在莫斯科與彼得格勒兩地共有青田華僑 100多人,販賣花瓶、小型雕刻品等青田石雕,後因交通困難,貨源不繼改做皮製品(小皮包)生意。 7年,吳岸黃山村王志南,由法國轉至荷蘭,與廣東人簡譚合股開設水手館,代荷蘭輪船公司招募中國海員,國內外鄉親往投者甚多。

  民國 6年,北京國。民政府宣布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英、法等國在中國招募大批勞工赴歐洲參加戰地服務。是年冬,縣政府開展招募工作,凡報名者均被錄取,共招募2000多人,每人發大洋5元,新棉衣1套。戰後大多定居歐洲,其中在法國1000多人。1918年12月27日,法國總統給他們頒發國民證、享受公民權利。 山口杉樹園頭村陳紹初,還榮獲法國政府頒發的勳章一枚。早期陸續赴歐行銷青田石雕的"圖書客"與第一次世界大戰赴歐參戰的華工,奠定了青田華僑在歐洲的基礎。繼而,旅歐華僑提攜國內親友到歐洲創業,20年代至30年代成為縣人出國的旺盛時期。僅在西歐的青田僑胞,約 1萬人,其中旅居法國3000多人,荷蘭、奧地利、意大利各1000多人,比利時300多人,西班牙300多人,葡萄牙200多人。民國8~17年,共有427人到日本,其中9~11年赴日158人。少數以販賣石雕為業,多數靠做苦工謀生。光緒二十七年至民國26年,共有 120人到巴西、智利、阿根廷、厄瓜多爾等國,其中巴西最多。1982年對方山、油竹、阜山等15個重點僑鄉(缺山口鎮)1816名歸國華僑進行調查,其中清末(1888~1911)出國61人,民初(1912~1918)出國130人,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至抗日戰爭前的18年間,出國1568人,佔總數的86.3%。1937~1949年,出國僅57人。

  路線與流向
  歐洲

  陸路
  早期,縣人多從上海乘船北上到旅順或營口,經陸路至東北邊唾滿洲出境,沿西伯利亞鐵路到莫斯科,再轉赴歐洲各國。經此路線不用護照,當時俄兩國辦理鐵路聯運,有則廣告載明:由東方乘西伯利亞鐵路火車赴英國,一路甚趣味。由此北路赴英國頗便宜,由東方至莫斯科,毋須呈驗護照,如在旅順無驗耽擱外,二十五日內可到倫敦矣!清末,山口一帶掀?quot;番邦熱"。光緒三十三年(1907),季美楷賣田6擔湊銀出國,攜帶兩書籠石雕,與兩位同鄉自上海至旅順,火車入俄境,歷21天到莫斯科。兜售石雕時,俄國人搖搖手説:"這東西早買過。"只好再乘火車到德國柏林,石雕賣完後,再從國內郵寄兩次石貨。

  水路
  民國時期,縣人大多從水路出國到歐洲,其方式有"藏艙"與辦護照兩種quot;藏艙",出國者不必辦理護照和出境手續,只需交200銀圓(當時穀子三圓一)。由上海十六鋪一些客棧裏的秘密機構與遠洋貨輪的水手長&&,伺機扮成"水"上船,躲藏在機房水手寢室或蔬菜間、煤倉等處。到港後,趁夜深入靜時,由首長領上岸,到青糰同胞客棧。另一種是辦理護照出國。當時縣人在上海設有公昌、公達利、同昌等錢莊,專門代辦出國護照。出國者交付300銀圓,就可包。若食宿費及出國費用不足,可由錢莊貸款。錢莊還為華僑辦理郵購業務。出國獲得護照後,從上海乘輪船經香港、新加坡,過馬六甲海峽,繞道好望角,抵達洲。蘇伊士運河通航後,則過運河人地中海,至意大利那不勒斯或法國馬賽上,分赴歐洲各國。

  航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縣人出國仍以歐洲為主。50年代中期至60代中期,國際直達航線逐步開通,出國人員大多從北京、上海、杭州、廣州等地飛機出國。

  旅居歐洲的青田華僑,走南闖北,常輾轉數國乃至十幾國,有的流向美洲。

  亞洲

  在亞洲,青田縣人以旅居日本為主。以上海為出發地,有的直接坐船東渡日本;有經山東煙&,坐船到朝鮮仁川上岸,至釜山,再乘船去日本。其方式亦有"藏艙"辦理護照兩種。旅日者以經商、做工為多,部分轉赴歐洲各國。據調查,到嗎9年止,旅日青田華僑共785人,其中轉赴歐洲等地214人,佔27.3%。

  美洲

  青田縣人到北美洲的美國和加拿大,一般從上海出發,乘船到日本,再轉乘遠洋船橫渡太平洋到舊金山或洛杉礬登岸。到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智利等國,早期大多從歐洲前往,有的當海員,隨船從歐洲去那裏定居;有的從水路過大西洋,在巴西的裏約熱內盧或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上岸。

  80年代,旅居美洲的青田華僑,有的流向歐洲。

  分佈與職業

  分佈

  1987年,青田華僑共20030人,分佈於5大洲46個國家。歐洲19個僑居國:法國、荷蘭、意大利、西班牙、聯邦德國、比利時、奧地利、葡萄牙、瑞典、丹麥、波蘭、民主德國、蘇聯、瑞士、拐。威、盧森堡、英國、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1757人,佔總數的88.6%;美洲10個僑居國(地區):美國、巴西、阿根廷、加拿大、厄瓜多爾、哥倫比亞、牙買加、墨西哥、智利、法屬圭亞那,1876人,佔總數的9.4%;亞洲11個僑居國:日本、新加坡、越南、馬來西亞、以色列、印度、斯裏蘭卡、沙特阿拉伯、緬甸、土耳其、印度尼西亞,350人;非洲5個僑居國:剛果、阿爾及利亞、利比亞、佛得角、加篷,47人;大洋洲僑居國澳大利亞,7人。2000年,青田華僑達到15萬餘人,2001年,青田華僑達到18萬餘人,分佈120多個國家。

  職業

  縣人早期出國大多隨身攜帶青田石雕,沿途販賣。定居後,除少數由國內郵寄石雕繼續經銷外,大部改做小百貨,少數在農場、工廠、礦山做工,或當海員,或經營皮革、餐館等業。據1982年歸僑職業調查:在1203名歸僑中,行商小販1036人,佔總數的86.1%,做工149人,海員8人,皮革7人,餐館3人。

  據旅荷蘭華僑陳彬《旅歐洲青田僑胞經過情況》記載:30年代,荷蘭有青田僑胞1000多人(其中女性1人),大多做小生意,販賣中國紡織品、瓷器、茶葉、小件青田石雕、工藝品及糖果等貨物,少數人開店經營。在阿姆斯特丹有青田僑胞 500多人,設有進出口公司、國貨公司、批發商店、洗衣館、面館、理髮店、豆腐廠、客棧、水手館等;在海牙,有青田僑胞200多人,設有大酒樓、面館、賭館、瓜菜水果店、洗衣館、面廠、雜貨店、客棧、批發商店等。在鹿特丹,有青田僑胞100多人,設有公司、客棧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為適應工業社會與旅游觀光的需要,中國餐館在世界各國倔起,許多青田僑胞轉而經營餐館業。諍衫跡嗵鍇勸鈦衣唬?947年開始以炒飯、炒麵供應學生和街市小商人作經濟午餐,僅一年多時間,由夫妻2人擴充到雇用20多名工人,使其"華光飯店"名聞全國。在荷蘭的青田僑胞紛紛向餐館業發展,到60年代,開設酒樓飯館200多家。在西班牙,青田華僑2000多人,經營餐館業350多家,從事餐館工作的佔華僑總數95%以上。阜山陳迪光經營7家餐館,並開設進出口有限貿易公司。

  1980年與1986年兩次調查6604位華僑,餐館服務業2621人,佔39.7%,皮革業317人,佔4.8%,行商小販僅26人,佔0.39%,從事科教文專業59人,佔0.89%,在校讀書875人,佔13.3%。

  1984年,阜山鄉有華僑 607人,其中:餐館老闆47人,工人 173人,共 220人,佔總數的36%;皮革廠、場老闆16人,工人21人;百貨店老闆18人,店員37人;貿易公司6人;貨行3人;國外機構職員52人;讀書109人;家務18人;退休29人;待業7人;幼兒71人。

  隨着華僑社會地位的提高和經濟條件的改善,華僑後代的文化素質不斷提高。有9位旅居聯邦德國僑胞後代6人畢業或肄業於大學,其中博士3人。有23位旅美僑胞後代37人畢業或肄業於大學,其中博士5人,碩士1人。此外,有數十名縣人留學獲博士、碩士學位後僑居美國,進入科教文等知識界,有的擔任高級研究員,有的任大學教授。少數縣人在國外臍身政界,劉大慰在加拿大任國會議員。

  僑心

  青田華僑,對僑居地的開發與繁榮作過積極貢獻。同時迫切希望祖國強盛,身居海外,心懷桑悻,處處表現赤子之心,竭力為祖國與故鄉作出奉獻。

  抗日愛國活動

  抗日戰爭時期,華僑紛紛組織抗日救國會,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他們在異國奔走呼號,慷慨解囊,有的毅然歸國,參戰殺敵,流血犧牲。

  30年代,青田旅法華僑金映光(縣城人)、金直夫(油竹雅岙人)、林德光(山口村人)、白洪齋(油竹葉山人)、黃裏(章旦項元人)等,在法國參加中國共産黨,從事抗日宣傳、籌集抗日經費等愛國活動。1938年1月回國,奔赴抗日第一線。章旦徐山歸僑徐進香,參加十九路軍六十一師華僑義勇隊,任一隊二組准尉副組長。1932年2月10日,為抗擊日軍,在上海南翔陣亡。洋心泥番歸僑葉公正,參加十九路軍六十一師華僑義勇隊。因抗日積勞,1932年2月13日,病故南京軍中。

  1938年1月1日至1939年7月,旅法華僑捐獻118016法郎。青田華僑集居的巴黎里昂車站區和哥魯梅驛區,在1938年頭10個月中,捐獻41157法郎,佔總數的35%。其中王鵬捐獻400法郎。青糰華僑陳則敬,看了保衛上海四行倉庫抗日記錄片後,激於愛國義憤,向中國駐法領事館領取一本100頁的救國捐獻單據,在幾天內動員100人募捐數千元,分三次,將錢送交領事館。1939年7月,旅歐華僑開展"七菲摺笨拐攪街苣晗捉鷦碩?81人共捐獻1400元。法國巴黎里昂車站區(巴黎12區)青田華僑吳紹庭等54人,共捐獻607元。法國由。船"霞非將軍號"與"杜美總統號"海員華僑等及零散的個人捐獻,共5040法郎,其中也有青田華僑的捐獻。在意大利羅馬,青田華僑23人,捐獻1010里拉。油竹華僑朱祥,1938年旅居捷克斯洛伐克,受"中國留德學生抗戰後援會"之托,謄寫油印《抗戰報》,及時在僑胞中散發。青糰旅奧地利華僑嚴毅庵(雙洋金竹洋人),負責經常性抗日募捐,每月將捐款如數解送中國使館。旅菲青田僑胞鄭銘岩(方山下雄人),1939年編印"抗敵救國要義暨國民公約信箋",義賣得款3081.05元,親自攜帶回國。以1000元作本省前線抗敵將士獎金;以1040元送省賑濟會救濟難民;其餘送給受傷將士辦事處。當時省政府頒給"義溢嬴寰"匾額嘉獎,並報請行政院發給人民榮譽獎章與證書。旅巴西華僑周繼文,四處奔走,宣傳抗日救國,發動僑胞解囊支援抗日,被選為南美洲抗日救國會會長。

  旅日青田華僑王永發、王源清,在日本已做十多年碼頭小工,抗日戰爭期間,日答問他們願為新政府(指汪偽政府)人民還是為舊政府人民。他們回答説,中國只有一個國民政府,願為國民政府人民。從而觸怒日警當局,被羈押一週後,押上輪船,驅逐歸國。

  支援家鄉建設 捐贈

  民國18年(1929),油竹鄉雅岙村旅美華僑金美齋資助1000銀圓,籌建縣立醫院,縣長鄭邁書贈"急公好義"匾額嘉獎。 民國21年,青田縣阜山鄉村師範學校創辦。阜山歸僑周呈瑤參加籌備工作,是校董事會成員。26年,學生驟增,急需擴建校舍。阜山旅巴西華僑周繼文捐贈5萬銀圓,使擴建工作順利完成30年,山口鄉石雕外銷中斷,鄉民經濟窘困,糧食奇缺,被迫自縊、投水者不少。山口旅美華僑及旅滬同鄉,應鄉里士紳電請,集資10500元,購番薯幹、大麥、大米,急施救濟。山口旅美華僑林晉南,36年2月回鄉探親,攜來藥品多種,治病救人,並捐款為地方興辦慈善、工商事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青田華僑發揚愛國愛鄉優良傳統,捐資興辦家鄉教育、衞生、交通事業及其他公媸亂怠?1960~1966年共捐資5.8萬元,1967~1976年共捐鴛33.17萬元,1977~1987紡18.5萬元。 1960~1988年7月,青田華僑、華人為家鄉、外地捐贈各種款項、物資在萬元以上者共61人。其中旅日華僑林三漁捐贈194.13萬元(外地120.2萬元)、彩色電視機4&、攝像機1&、空調機1&,旅意僑胞胡錫珍捐贈33.71萬元(外地3.5萬元)、轎車3輛、麵包車2輛(其中1輛與弟合贈)。 旅巴僑胞吳朝英(女)捐贈27.34萬元(外地11萬元)。

  華僑捐資興辦的主要公益事業如下:

  縣僑聯大樓:高3層,建築面積808.5平方米,附屬建築面積193.06平方米,佔地673.75平方米。1965年5月落成,造價4.7萬餘元。旅意大利僑胞王薛芳發起捐募,嗣後又有胡錫珍、張景和、任德球等23位僑胞捐資。 山湯公路山湯公路山口至仁莊段,長10公里,旅日僑胞林三漁樂助25萬元, 1971年建成通車。

  太鶴公園:1981年開始修建,至1985年初具規模。林三漁、楊彭妹、孫明權等63位僑胞,先後捐贈12.5萬餘元。

  華僑飯店:高6層,建築面積4200平方米,1984年5月20日落成開業。林三漁、胡錫珍、賴相令、郭玉桓等19位僑胞,共資助21萬餘元。其中林三漁資助10萬元。

  青田中學:三漁禮堂"建築面積900平方米,由僑胞林三漁捐資15萬元興建。1986年6月10日落成。

  中山中學教學大樓:1986年建成使用,高3層,教室12個,面積2200平方米,胡錫珍、吳朝英(女)、孫明權、孫煥然、胡守珍、林三漁、阮波奎等100多位僑胞集資38萬餘元興建。

  方山中學教學大樓:高3層,教室12個,建築面積1150平方米,造價152萬餘元。僑胞裘奉權捐資1萬元,全鄉僑眷歸僑樂助5萬餘元。 1986年8月落成。 獎學金旅日僑胞林三漁捐獻給青糰中學5萬元,設立:'林三漁振興中華獎學金";捐贈1萬元給故鄉羅溪村"林三漁愛國學校"設立獎學金;旅意僑胞胡錫珍捐贈給鶴城中學、中山中學、城東小學各5000元,設立獎學金。旅意僑胞孫明權、陳玉華夫婦,設立育才獎學金,每年以6萬美元利息,獎勵本縣高考優秀學生。

  青田華僑歷史陳列館:投資286萬元。全部由華僑捐助。

  夏康體育館:投資額100萬元,由比利時僑領夏廷元先生個人捐助。

  青田甌江大橋:華僑捐資300萬元。

  青田太鶴大橋:華僑捐資200萬元。

  九九年阜山中學校慶海外校友捐款:100萬

  青中鄭同舟、朱小珍幫困助學金5萬美元。

  投 資

  1958年,歸僑、僑眷集資創辦青田華僑造紙廠。

  1960年4月,11位歸僑、僑眷集資創辦華僑餐館。5月,21位歸僑、僑眷集資創辦華僑洗染公司。1980年,華僑胡錫珍貸款50萬元(3年免息),幫助興辦青田華僑乳製品廠。1983年,歸僑、僑眷集資3,5萬元,辦企業3家。1984年,集資81.5萬元,辦企業10家。1985年,集資14.7萬元,辦企業2家。1986年,集資49萬元,辦企業5家。1987年集資52萬元,辦企業6家。

  僑鄉的形成與概貌

  位於甌江下游,隸屬麗水市。轄10鎮,23鄉,626個行政村,2786個自然村。面積 2493平方公里,人口49萬人。

  青田縣人出國較早,清嘉慶二年(1798年),該縣山口鎮陳半山村留國雲東渡日本銷售石雕;清道光年間(約1840年左右),山口村一批石商赴俄國彼得堡、明斯克等地賣石雕,有的人還轉為礦工。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出國人數明顯增加,20世紀20~30年代旅居世界各地的華僑達三、四萬之多,僑鄉由此形成。50~70年代出國人數較少,僅1000人。進入80年代又涌起第二次出國潮,1980年華僑數即達到5000多人;1980~1991年近2萬人出國;1993年華僑數升至5萬;至1998年有15.5萬華僑華人,分佈於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旅港澳人士500人。歸僑僑眷約18萬人。至今該縣海外人數相當於全縣人口的33%,是典型的也是浙江省最大的縣級僑鄉。

  青田素稱"九山半水半分田",人均只有三四分耕地,難填溫飽,早年青田人為了謀生攜石雕漂泊海外。至1990年,49萬人口中仍有29萬是貧困人口,貧困面達60%。為脫貧致富,青田人發揮僑鄉優勢,吸納多方資金開發礦山、水利資源,發展外向型經濟,引導僑胞回家鄉辦出口加工企業。近年來,協議引進僑資已達1億元人民幣。自90年代以來,每年華僑捐資都在300萬元以上,改革開放以來接受華僑華人、港澳人士捐贈額共1.5億元。還有大量的僑匯。1997年底全縣創辦三資企業67家,累計協議利用外資1.4億人民幣。外貿自營出口近2000萬美元。建成60多座水電站,裝機容量達4.3萬千瓦,被評為全國小水電建設先進縣。鋁礦、葉蠟石等礦産的開發、加工,形成年産值2.2億元的支柱産業。

  僑胞不僅回鄉投資辦廠,還利用自身優勢,為國內産品在國外打開銷路建立營銷網點,促進多种經濟成分的發展。1997年個體私營經濟佔全縣工業總量的80%。形成了溫溪鎮的鞋革、鶴城鎮的機械電器、山口的葉蠟石和石雕、小群的木制傢具等塊狀經濟格局。改革開放以來的20年間,工業經濟總量增加5.6倍。1998年全縣國內生産總值15.04億元,財政總收入達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72元,新增個體私營企業62家。1998年1月被授予"光榮脫貧縣"。

  僑鄉的分佈

  青田僑鄉主要分佈在東南部的青田石産地及周圍地區。重點僑鄉為鶴城鎮(縣城);山口鎮、方山鄉、溫溪鎮、阜山鄉、仁莊鎮、章旦鄉、船寮鎮等。

  就整個浙南地區而言,近年來,-些原本幾無華僑出國的區域,出國人數也在逐年增加。如青田的北部、西南、西北地區;溫州的平陽、蒼南、泰順等地。又如麗水市的蓮都區建國前僑胞與港胞總共才16人。自1949年10月至1978年底,出國人數總共只有216人。近十年來由於青田、文成等地的一大批山區歸僑、僑眷到蓮都區內買房、安居、投資開發,建立華僑村、華僑街。許多僑眷特別是青年人從這裡轉化為華僑,並帶動不少當地人出國。在青田僑鄉的帶動下,至1999年9月,蓮都區華僑華人數為8818人,分佈 48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又一新僑鄉。

  鶴城鎮

  青田縣府所在地,至1998年底華僑華人數為4316戶,16235人,分佈四大洲28個國家,其中西班牙4131人,居首位,其次是意大利2550人。鎮內人口中 60%以上是僑眷,成為青田縣僑眷集居地。

  山口鎮

  總面積72平方公里,下轄22個行政村,人口1.9萬,華僑華人數6000餘人。

  方山鄉

  位於青田縣的東南面,轄20個行政村,36個自然村,面積37平方公里,人口 13000多人。至1998年有6000名華僑遍佈世界各地。

  方山是青田著名的葉蠟石主要産地之一,村民較早赴海外推銷石雕。如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奎岩莊就有76位村民出國推銷石雕工藝品。至1931年裘山村123戶中即有125人出過國或正在海外,有一戶七兄弟全部出洋。改革開放後,出國人數大增,據1999年統計,計有225戶、767人的周岙村,在國外務工經商的達500人。廣大僑胞常捐資支援家鄉建設,如周岙村投資146.3萬元用於建小學及安裝自來水,修建機耕路、橋梁等基礎設施,其中華僑捐資達96.3萬元,佔總投資的三分之二。其中華僑朱志忠兄弟5人捐資近30萬元;朱蘇榮姐弟捐資達10萬元以上。1996~1998年僑胞與台胞捐資辦公益事業達1000多萬元。至1998年全鄉20個行政村全部通程控電話,成為浙江省第一個國際電話鄉。

  溫溪鎮

  總面積58平方公里,總人口3.6萬,華僑華人9000餘人。

  阜山鄉

  總面積 ,人口約9400人,華僑華人數6000多人。

  仁莊鎮

  總面積 ,總人口2.3萬,華僑華人數4000餘人。

  船寮鎮

  位於青田縣西面。全鎮面積166平方公里,下轄50個行政村,總人口3.6萬,海外華僑華人數為5933人,相當於全鎮人口的3.81%,分佈在28個國家。分佈歐洲894人(其中以西班牙最多,共198人);每洲54人;亞洲3人;非洲4人。

 


Copyright © 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社浙江分社新聞信息中心
本網站所刊登的新華通訊社各種新聞﹑信息和各種專題專欄資料,
均為新華通訊社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華社主編信箱:zhejiang@xinhuanet.com
webmaster:zhejiang@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