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個根本出發點,青田縣充分發揮區位優勢,立足山區實際,把發展溫州城郊效益型農業,推進異地開發作為農民脫貧致富的有效路子來抓。通過調結構,興科技,優布局,創品牌,強龍頭,建小區,使農業和農村工作取得了長足發展。2000年,全縣實現農業總産值5億元,比上年增長2.3%,農民人均純收入2132元,增長8.67%。
一、農業結構逐步調優。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效益為中心,科技為依託,尊重農民的自主權,積極調整農業生産結構。水平果方面,充分發揮山地資源優勢,加大農業綜合開發力度。目前全縣已發展水乾果基地匕萬多畝,其中柑桔7.78萬畝,楊梅3.8萬畝,板栗1.75萬畝。大田種植方面,在穩定糧食生産能力的基礎上,改變傳統種植模式,推廣“菜一稻一菜”、“菜一稻”等新模式,較大幅度調減大小麥。早稻種植面積,大力發展春玉米岩大豆後馬鈴薯後蔬菜等作物,去年共減少大小麥、早稻1.36萬畝,同比調減14.8%,增加“四春”作物455畝,蔬菜總面積達3.63萬畝,同比增長8.3%。養殖業方面,加快發展生豬、山羊、禽類生産,積極發展特種養殖。去年全縣生豬飼養量17.85萬頭,比上年增長4%;山羊飼養量l.92萬隻,增長21.5%;家禽飼養量力9萬羽,增長5.5%;家兔飼養量5.4萬隻,白鴿飼養量1.2萬對,山雞。珍珠雞等飼養量2.1萬羽;稻田養魚9.8萬畝。
二、科技興農步伐加快。採取多種措施,大力推廣應用農業先進生産技術和名特優新品種。一是大力組織實施“種子種苗工程”和“畜禽良種工程”。全面推廣水稻Ⅱ優系統雜交新組合,引進水稻、超甜玉米、浙薯系列加工品種等新品種18個,巴西陸稻、轉基因水稻先後試種成功,全縣主要糧食作物良種覆蓋率達
95%以上;建立孫前楊梅、龍井43、紅袖、甜百合等苗木、種子繁育基地,産生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加快以生豬品種改良為重點的畜禽良種推廣,目前全縣有二元母豬良種3470頭、大約克等公豬良種148頭、山羊良種583隻、獺兔良種6100隻等。二是積極推廣農業實用新技術。 以基地為依託,農村專業大戶和重點戶為重點,廣泛推廣柑桔“三疏一改”技術、微肥應用技術和設施栽培技術等實用新技術;以農技人員現場輔導、邀請省農科院校專家專題講座和開通農技110等途徑,採取現場會、印發資料和廣播電話等多種形式,開展農業實用新技術普及培訓,全年共舉辦各類培訓班635期次,培訓農村基層幹部、農技人員近1萬人次,培訓農民4.5萬人次,大大提高了農民對農業實用新技術的應用水平。三是開展農科教相結合,實施農業“豐收計劃”、“星火計劃”。全縣共實施“豐收計劃”項目萬項、“星火計劃”項目18項,進一步提高了農業科技貢獻率。四是加強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建設。着重抓好了石帆萬畝柑桔優質果基地和溫溪洲頭千畝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建設等10個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總面積達1.2萬畝,成為新技術、新品種引進與推廣的有效載體。
三、區域特色日益明顯。充分發揮臨近溫州的區位優勢和氣候優勢,因地制宜,突出重點,逐步形成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産。如水平果生産已形成4個發展帶,即溫溪一貴岙一鶴城楊梅帶,面積2.2萬畝;海口一船寮一季宅甜橙。椪柑帶,面積1.7萬畝;石帆、舒橋一海溪柑桔帶,面積2.3萬畝;鶴城一北山板栗帶,面積1.09萬畝。近三年來,縣政府投入扶持資金150多萬元,墾復章村、舒橋、禎埠等鄉鎮低産油茶10萬多畝,全縣茶油産量達214萬公斤,重振了“浙南油庫”聲譽。沿江沿溪的鶴城、船安、北山發展大棚蔬菜基地1150畝、蠶豌豆4780畝;沿330國道的石帆、臘口等6個鄉鎮形成5438畝早春四季豆發展帶;湯洋、雙洋為重點建立高山蔬菜基地1850畝。這幾大區域特色農産品的形成,使農産品的規模效應得到充分體現,農産品適應市場和開拓市場的能力不斷增強,切實增加了農民收入。
同時,全縣各鄉鎮充分發揮傳統産業優勢,把握市場信息,尊重科技,積極走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效益農業發展路子,涌現出一批具有相當市場前景的農業專業村和專業大戶。如仁宮鄉孫前村以楊梅為主導産業,共開發楊梅基地800多畝,建立苗木繁育基地物畝,200年村民人均收入3200元,前後相比增加1500多元,村集體經濟人均達到194元,增加150元,實現脫貧致富的目標,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楊梅專業村。方山鄉龍現村“中國田魚村”、北山鎮妙後村蔬菜專業村、東源鎮西溪村林業重點村等等,都成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好教材,産生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全縣及千多戶建基地、興加工、拓市場的專業大戶,為解決農産品賣難問題發揮了積極作用。
四、品牌創建取得突破。積極實施品牌戰略,在抓好基地建設、企業培育、市場開拓的基礎上,註冊了“山鶴”與“太鶴”兩個品牌,開發了孫前楊梅、海溪粉幹、方山田魚幹、北山索面、萬阜幹菜、高市薯條等一系列山鶴牌名優農産品和.太鶴牌青田禦茶。通過開展地方優質農産品評選,加強農産品的形象策劃章傳,組織到上海、溫州、杭州等地舉辦展銷會,進一步提高産品質量、整體品位和知名度。“太鶴”牌青田禦茶在全省名優茶評比中榮獲省一類名茶。“山鶴”牌孫前楊梅暢銷上海、溫州市場。海溪粉幹、方山田魚幹內銷上海、杭州、南京等地,外銷意大利、羅馬尼亞等國家。通過品牌的創建與宣傳,農産品的知名度和價值普遍提高。
五、龍頭企業不斷壯大。近年來,通過信息引導,政策扶持,一批圍繞農産品生産、加工、銷售。貯運的龍頭企業應運而生,並不斷得到壯大,推進了農業産業化步伐。目前已建成了青田養殖發展有限公司、青田縣現代生態養殖有限公司、青田縣穎豐食品有限公司、青田縣海溪粉幹廠等四家農業龍頭企業,其中投資3000多萬元、年出欄近2萬頭豬的青田養殖發展有限公司,推行高樓養豬,於1999年被命名為省“百龍工程”農業龍頭企業;穎豐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楊梅酒100噸,楊梅幹2萬多斤,有效解決了全縣楊梅除鮮售外的加工問題,延長了産業鏈。繼續鞏固了仁宮板栗。舒橋耕牛等市場,並依託溫州市場,於1999年投資120多萬元創辦了青田水南農副産品批發市場,實現年銷售額300多萬元。
六、異地脫貧逐步深化。在抓好困地制宜,推進農業綜合開發,加強山區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群眾生産和生活環境,實現山區農民就地脫貧致富的同時,進一步加大政策引導,強化服務,積極鼓勵邊遠山區群眾下山脫貧和勞務輸出。一是抓好扶貧小區建設。加大投入,初步完善了山口。船家、高潮、海口、石帆等11個沿江沿溪扶貧小區的配套設施。制定涉及戶籍、建房、孩子就學、基礎設施共享等方面的優惠政策,積極發展來料加工等密集型行業,吸引邊遠山區農民下山脫貧。近三年來,已吸納下山脫貧群眾2千多戶近五萬人。二是引導群眾外出經商務工。在北京、四川等地建立民間組織和政府外設服務機構,強化管理,為外出人員搞好服務,鼓勵引導青壯年在農閒季節外出經商務工。目前已有匕萬多農民走南闖北,從事二三産業。三是鼓勵以合法途徑出國經商。從辦理公證、審批護照等方面優質服務入手,鼓勵山區農民到海外尋找新的發展門路。
今年是新世紀的開局之年,我縣將深入實施《青田縣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建設綱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大力發展生態型效益農業,加快農民致富奔小康步伐。主要工作目標是:全縣力爭發展以楊梅為重點的生態經濟林1500畝,高山蔬菜200畝,中藥材2000畝;老柑桔低改、筍竹兩用林基地建設3500畝,低産茶園改造500畝;力爭全縣農業總産值達到5.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30元。
一是進一步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以稻田養魚、楊梅、柑桔、生豬、茶葉、種草養畜、蔬菜、特色種養業8大産業為重點,大力發展無公害蔬菜、有機茶等綠色食品,發揮示範基地的積極作用,抓好石帆農業結構調整示範園區,船家大路、康販大棚蔬菜園區,黃洋峰山花卉、高山蔬菜,章旦千畝水果示範園區,沙埠、洲頭高新科技農業示範園區,方山龍現中國田魚村,萬山中藥材基地,船寮仁川名優茶基地,20個獺兔專業村等9個農業示範基地建設,加快主導優勢産業的培育和發展。
二是大力實施科教興農和品牌戰略。重點抓好“種子種苗工程”建設,擴大紅柚、朱紅柿等特色地方優良品種的推廣,加強農業實用新技術和名優新農産品的引進與推廣,提高農業科技貢獻率;推行楊梅、茶葉等標準化生産,強化“山鶴”、“太鶴”品牌宣傳,提升農産品的競爭力。
三是大力發展産後農業和各類專業大戶,拉長農業産業鏈。繼續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積極發揮企業在生産、加工、銷售等方面的帶動作用,重點抓好蔬菜、油茶等農産品加工企業的培育工作,爭取把水南農副産品批發市場、青田縣現代生態養殖有限公司辦成縣級農業龍頭企業。
四是深化農村改革,推進體制創新。在抓好二輪土地承包後續工作的基礎上,鼓勵鄉鎮建立農工貿公司,並採取靈活多樣的機制和方式,促進土地流轉,提高土地的産出效益,深化農業綜合開發;認真抓好黨和國家有關政策在農業和農村工作中的落實,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保護農民的生産積極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