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青田主頁 ● 青田接觸 ● 黨政在線 ● 僑鄉人文 ◎ 石雕之鄉 ● 青田企業 ● 招商引資 ● 青田生活 ●報道青田
→ 石雕簡介
→ 青田石雕組圖
→ 石雕節回顧
→ 名家鑒賞
→ 石雕郵票
石雕簡介

zda.jpg     相傳古時,青田山口村住着一位青年農民,靠賣柴度日。一 天,他在山上砍柴時不小心將柴刀砍在石頭上,石頭被 “啪”地劈落一塊,撿起一看,那石頭晶瑩透亮,彩色斑斕, 美麗極了。他將那塊石頭帶回家,琢磨成一顆石珠,挂在女兒的脖子上。鄉親們爭相觀看,後來都紛紛仿傚,上山尋找那奇妙的石頭,做成各式各樣的裝飾品。       
    這傳説是哪朝哪代的事已無從考證的。在浙江博物館就藏有六朝時青田石雕小豬四隻,那是當時的墓葬用品。小石豬雖造型簡練粗獷,卻記錄着1500多年前 青田石雕的歷史蹤影。 宋太祖八世孫趙希懌寓居青田,其孫趙孟奎等四人皆進士,與湖州趙孟(兆頁)同輩,因此可能為趙孟X提供了獲 取青田石的機遇,使他成為創用青田石刻印的第一位著名文人。光緒《青田縣誌》就有“趙子昂始取吾鄉燈光石作印,至明代石印盛行”的記載。只因趙子昂的書畫名聲太大,而使他創用積壓青田石刻印的功績被漫漫歲月忘卻了。明代的文彭是幸運者,他在南京西虹橋畔偶然遇上了挑運青田石的老漢,購買了四筐青田凍石,使他得以施展自篆自刻印章的藝liucaopig_s.jpg 術才華,成為一代篆刻宗師,從而開創了中國印壇的石章新時代。在明代已天下盡崇溫潤可愛的青田石,對推進中國古老篆刻藝術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劃時代貢獻。到清代,青田石雕作品“大者仙佛多威儀,小者杯杓幾案 施,精者篆刻蟠蛟螭,頑者虎豹熊羆獅”,已從實用品擴展到觀賞品。少數青田人還背着特有的石雕,開始邁出國門,闖蕩天下。他們雖然身處異國他鄉,習俗不懂,語言不通,僅靠模 糊的手語進行買賣,但那新奇精美的石雕卻居然使他們發了點洋財。“嗣後群相傚法,紛紛以出洋貿易為能,視遠歷重洋如歸村市”,亞洲全境,歐、澳、美各國都巨鎮,無不有青田石商的足跡,青田石之名,遂大震於全球。 民國時期,青田石雕業曾一度相當繁盛,在溫州、普陀。 上海、南京等地均設有石雕工場和商店。産品大量出口,在青田山口村設有專門收購“花旗貨”的公司,常年有數千箱石雕郵運到美國。tichi.jpg

    建國以後,人民政府幫助石雕藝人組織了生産合作社和合作工廠,設立專門機構,負責石料供應,創新設計,質量檢驗,産品銷售等工作。同時還邀請有關專家為藝人舉辦培訓班、講座,選派藝人到美術學院、研究所學習深造,努力提高藝人的藝術修養,産生了許多富有時代新意和生活氣息的優秀作品。80年代以來,藝人們又以個體、作坊形式進行生産,隊伍迅速擴大,現有一萬多 人從事石雕生産和經銷,其中獲中國 工藝美術大師稱號的4人,獲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的1人,有高級工藝美術師職稱的11人。在大力發展青田石雕的同時,還拓展了雕刻品類,引進發展了彩石鑲嵌與花崗岩園林 雕刻藝術,石雕工藝已成為青田縣的支柱産業之一,年産值3億多元。從1980年起,先後在廣州、北京、香港、宜昌、上海等地舉辦青田石雕展銷會,對提高青田石雕知名度,促進石雕市場的發展,起了推進作用。石雕産品中,那些有規定造型樣式、規格和明顯實用功能的批量産品逐漸消失,被題材多樣、造型多變的精雕品所取代。青田石雕從初創期的實用品階段,逐漸增強觀賞功能,最終進人了觀賞藝術品的新階段。

zdb.jpg     青田石雕歷千年而不衰,在於有勤勞聰慧的青田人妙的青田石。 青田石是一種優質葉蠟石,是大自然賜給人類的一種寶石 石。它溫潤如玉,卻有比玉更豐富的色彩,更奇特的花紋。自然界幾乎把所有的顏色都印染在青田石裏面,使它呈現出青、白、黃、紅、棕、紫、綠、藍、黑、花等絢麗的色彩。自然界還用細膩的筆觸,在青田石中描繪出山川、花草、雲霞、禽 獸、魚蟲等奇妙的花紋,使青田石的品類多達100余種,其中 有世稱“印石三寶”之一,價逾黃金的燈光凍;有色如芳蘭,適於奏刀的蘭花青田;有質地細膩,行刀脆爽,能盡得筆意韻 味的封門青;有黃色艷麗,質地純凈的黃金耀;有包裹棕色外殼,內含青黃凍石的龍蛋奇石。青田石不僅色彩美、花紋奇、質地佳而成為難得的工藝雕刻材料,更以其特有的脆爽而備受文人的青睞,成為歷代篆刻家首選的石材。自然界以火山爆發,熔岩奔流的偉力與上億年日光月照、雨露滋潤的毅力,孕育了這罕見的天然瑰寶,人類又用聰明才 智賦予青田石以藝術生命。石雕藝人用雕刀、鑿子、車鑽、刺條等工具,經過設計、打坯、雕刻、配墊、打光、上蠟等工序,把一塊塊石頭變成一件件精美的工藝品。青田石雕藝人善於利用石料的天然色彩、質地、紋理、形態進行精心設計,因材施藝,因色取俏,使作品的物象與石料天然妙合。那迎春怒 放的紅色花朵,風中搖曳的金色谷穗,飽含琼漿的綠色葡萄,垂天飛流的素色瀑布,振翅吟唱的黑色知了,無不是藝人從石料中慢慢地幻化出來,用雕刀輕輕地剝將出來的。同時藝人們還身懷多層次鏤雕的絕技,將山水的豐富層次,花卉的交錯枝藤,獅球的精緻圖案,都鏤刻得精細人微,使作品顯得玲瓏剔 透、惟妙惟肖、特具魅力的工藝美。

————摘自青田縣誌

Copyright © 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社浙江分社新聞信息中心
本網站所刊登的新華通訊社各種新聞﹑信息和各種專題專欄資料,
均為新華通訊社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華社主編信箱:zhejiang@xinhuanet.com
webmaster:zhejiang@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