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國恥 討還公道

  今天是“八一五”日本投降紀念日。
  57年前的這一天,瘋狂踐踏中國領土的日本侵略者宣布無條件投降,中華民族第一次取得了近百年來抗擊外強入侵的輝煌勝利。
  勿忘國恥,警鐘長鳴!
  在1931年日寇悍然發動“九一八”事件以後的14年間,神州遍地暴行肆虐,大江南北生靈涂炭。據不完全統計,在侵華日軍的屠刀下,中國死傷人數3500萬,其中就有眾多同胞慘死於日寇的細菌戰實驗基地和細菌戰實戰現場。
更多內容>>

新華社記者關注細菌戰

細菌戰史料新發現

細菌戰鐵證如山

受害者血淚控訴

王選訴訟日記

媒體關注

訴訟進程

王選傳奇

訴訟團成員介紹

訴訟歷程
您現在所在的位置:新華網浙江頻道 > 專題集粹 > 侵華日軍細菌戰中國受害者民間訴訟索賠案專題
細菌戰史話
         ——炭疽在中國的罪惡

  新華網浙江頻道8月27日電 隨着美國頻頻遭受炭疽的襲擊、感染者人數不斷增加,一股炭疽恐慌在全球範圍內出現。炭疽熱似乎突然之間變成全人類的大敵,“炭疽”這兩個字也成為了人們談話中高頻率使用的字。其實,炭疽並不是一種最近幾年才出現的高科技細菌武器,早在日軍侵華時期,炭疽就曾殺害了數百萬無辜的中國老百姓。

  731部隊,帶着罪惡的使命誕生

  1931年9月18日,日軍入侵中國東北。在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下,東北淪陷。然而日本侵略軍的野心絕不僅僅在於東北,也不僅僅在於中國,它想侵略整個東亞,建立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但是,由於日本國土資源貧乏,在工業原料上先天不足,根本應付不了傳統戰爭所需的巨大資源消耗。於是,侵華日軍在尋找其他的途徑時想到了細菌武器。

  細菌武器不同於傳統武器,它不需要大量的金屬、火藥,也不用大型的加工車間,一旦源病菌培育成功,便可以十分廉價地生産出來,而且殺傷力巨大。侵華日軍就是抱着“生産廉價武器、節省資源”的想法開始建立細菌研究所的。

  根據天皇的命令,教官出身的少佐石井四郎擔起了建立細菌部隊的任務。1933年,在哈爾濱市東南20公里一個當時叫“平房”的小鎮,出現了一支專門研究細菌武器的秘密部隊——關東軍防疫給水部。這支部隊在軍郵地址簿上出現的名字就是“滿洲第七三一部隊”。

  用活人實驗炭疽病菌乾粉

  魔王石井四郎最為得意的一項“成果”便是,將憲兵警察逮捕的中國愛國人士當作實驗的“木頭”(日語:瑪璐達),即活人實驗品。

  在一些當事人的回憶錄中都有這樣的記載:1944年冬的某一天,五六名戴着鐐銬的中國人被日本兵從卡車上拉下來,倒背着雙手,綁在間距為20米的幾個木樁上。數十分鐘後,低空飛行的小型運輸機將炭疽彈投向木樁附近。這幾名中國人迅速被炭疽粉末包圍,他們或是吸入了粉末而感染了肺炭疽,或是由於彈片劃傷皮膚而感染皮膚炭疽。隨後,這幾名感染者便被帶到了部隊的實驗室裏。日軍的細菌專家在對他們進行了各種“治療”之後,殘酷地將他們殺害。而屍體則放到解剖室中,供病理解剖之用。

  利用這些愛國志士的血肉之軀,731部隊逐步製成了各種細菌武器,並將它們投到中國的許多地方,屠殺了更多的中國人。

  投放炭疽菌,殺人無數

  短短幾年的時間,731部隊便建立起一條月産炭疽菌粉末200公斤的生産線。除此之外,他們每月還製造霍亂、傷寒病菌各500公斤,鼠疫菌250公斤。

  1939年5月,日本帝國主義侵犯哈桑湖邊界,挑起了哈桑湖事件。日本侵略軍原想侵犯蘇聯的領土,沒想到卻吃了敗仗,損失慘重。當時的關東軍司令官植田謙吉立即派人來到731部隊,協商細菌戰事宜。

  此後不久,石井四郎便派人將22.5公斤的炭疽、傷寒、霍亂病菌散播到哈爾哈河及附近的水源和地面。細菌的散播立即使該地區出現大量的傷亡。731部隊的首次細菌戰取得了“勝利”。

  從1939年哈桑湖事件到1942年之間,731部隊生産炭疽等病菌達數十噸之多,主要投放在中國大陸的各個地區。其中,炭疽菌、鼠疫菌為乾燥細菌,能污染空氣,使感染者患上肺鼠疫和肺炭疽病;霍亂、傷寒被製作成菌液,通過飛機的“降雨器”進行散佈,使感染者患上腸類疾病;而帶鼠疫菌的跳蚤則直接用鼠疫彈進行投放。

  日本戰敗後,731部隊為了避免遭到世界各國的譴責,迅速毀壞了自己所有的設備和用品。他們還將不便攜帶的大部分炭疽菌等細菌散播在華中一帶,造成大量無辜民眾喪生。(據《中國日報網》/張鑫焱)

 
Copyright © 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社浙江分社新聞信息中心
本網站所刊登的新華通訊社各種新聞﹑信息和各種專題專欄資料,
均為新華通訊社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華網浙江頻道主編信箱:zhejiang@xinhuanet.com
webmaster:zhejiang@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