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主頁 焦點網談 潮起浙江 視點追蹤 權威發布 商界財富 服務廣場 浙江網群
專題主頁 >> 9月24日錢江潮涌現場直播主頁
網絡直播
潮起網絡
錢潮成因
錢江潮傳説
名人觀潮
百家咏潮
潮起浙江
不遣潮頭過富春
         ——錢塘江涌潮上界的變遷

  由杭州灣喇叭口進入錢塘江河口的潮波,在接近尖山處形成涌潮後,勢如千軍萬馬,浩浩蕩蕩,以每小時約20公里的速度向上游挺進。

  錢塘江涌潮究意能上溯到何處?歷史上的記載和當前的位置不盡相同。

  唐宋時代,杭州一帶曾是觀潮的好地方。一千二百年前,孟浩然有《與顏錢塘登樟亭望潮作》一首詩:

&&聞雷震,鳴弦暫輟彈。
府中連騎出,江上待潮觀。
照日秋空迥,浮天渤解寬。
驚濤來似雪,一座凜生寒。

  李白、白居易等也都曾到此觀潮。樟亭實為唐時的觀潮亭,位於今杭州南星橋一帶,宋時改為浙江亭。當時的涌潮不僅能夠到達杭州,而且還可繼續逆流而上。南宋楊萬里曾留下:“海潮也怯桐紅凈,不遣潮頭過富春”的詩句。宋代曾在富陽石頭山(今鸛山)設觀濤所;而元代楊維楨“風送江聲萬里潮”正是在這一帶的記載;清代陳子瀾《恩波橋詩》又有“山水繞城春作漲,江濤入海夜通潮”之作。恩波橋在富陽城西三百步。

  由此可見,宋元時代,錢塘江涌潮可以上溯到富陽以上的恩波橋。在此,可看到壯觀的涌潮潮景。

  要了解不同時期涌潮所能到達的位置,應首先了解錢塘江的“潮流界”和“潮區界”。“潮流界”是指潮水水流所能到達的上界,超過此界,潮流雖已不再繼續往上行進,但山水受潮流的頂托,水位仍能隨潮汐的漲落而升降,這種水位升降的上界稱“潮區界”。錢塘江的潮流界在恩波橋以上的溜江灘,潮區界到蘆茨埠。1968年富春江大壩建成,阻攔了潮水的行進道路,潮區界也下移至大壩腳下。

  歷史上,錢塘江在杭州和海寧鹽官之間曾有過三條流路。北宋中期以前,江流潮汐從龕山和赭山之間&&。因龕、赭兩山對峙如門,俗稱“海門”,又稱“南大門”。這時,錢塘江河口和杭州灣呈一順直的喇叭形,涌潮過海門後,直衝杭州城以上。所以,潮頭上溯較遠。北宋中期以後,江道開始變化,先改為從赭山和河莊山(今白虎山)之間&&,稱“中小門”;隨後幾經變遷,最後於清乾隆年間穩定地走河莊山與今北岸海塘之間&&,稱“北大門”,直到如今。

  江道走北大門後,錢塘江和杭州灣已不再是順直的喇叭形,出現彎道,流路增長,摩阻力也增大,涌潮上溯的上界有所下移。但至本世紀60年代中期,未曾大變。所以,涌潮上界也無明顯改變。

  60年代後期開展大規模治江圍涂以來,杭州以下江道逐漸縮窄。如今,海寧八堡以上江道已縮窄1/2—4/5。潮波傳播遠不如過去通暢。70年代以來涌潮已無法抵達錢塘江大橋,但在江道刷深暢通時,仍能上溯到聞家堰附近。

  錢塘江涌潮上溯的位置,歷史上卻另有不同記載,北宋劉克莊有“惟有浙江潮事好,肯隨逐客到嚴州”;南宋謝翱又有“潮信到嚴灘”的詩句(這裡所指的嚴灘即嚴子陵釣&一帶的急流險灘);元代仇遠有“直上嚴灘勢始平”;而清代黃仲則更有“海潮連日大,直過子陵灘”的詩句。這些説法較之前面的説法又向上推移了40多公里,但在這些詩句中,並未肯定是“涌潮”。事實上,這些詩是反映了錢塘江的潮區界,嚴灘還能受到涌潮影響,但並非涌潮所能到達之處。此外,明代楊穆曾提到“潮過夷亭出狀元”,至今仍有人引用。其實,歷史上的“夷亭”不在錢塘江,而在長江口。

  錢塘江涌潮的逐漸下移是總的趨勢。唐宋時的觀潮在杭州一帶,從元末起,已呈下移趨勢,明末以來,鹽官逐漸成為觀潮勝地。本世紀70年代中期,在江道刷深的情況下,杭州三堡一帶也能見到氣勢不凡的潮景,並繼續向上挺進,穿過錢塘江大橋。近幾年,在六和塔以上珊瑚沙自來水廠一帶還能見到壯觀的涌潮,甚至上溯到浦陽江口。經過長途跋涉,涌潮銳氣大減,已呈強弩之末,再也無法衝馳,潮頭便逐漸消失。

Copyright © 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社浙江分社新聞信息中心
本網站所刊登的新華通訊社各種新聞﹑信息和各種專題專欄資料,
均為新華通訊社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華網浙江頻道主編信箱:zhejiang@xinhuanet.com
webmaster:zhejiang@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