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主頁 焦點網談 潮起浙江 視點追蹤 權威發布 商界財富 服務廣場 浙江網群
專題主頁 >> 9月24日錢江潮涌現場直播主頁
網絡直播
潮起網絡
錢潮成因
錢江潮傳説
名人觀潮
百家咏潮
潮起浙江
伍子胥驅水為濤

  伍子胥名員,字子胥,春秋時楚國人。父伍奢為楚國大夫,平王在位時為太傅,輔太子建。平王聽信費無忌讒言殺伍奢,子胥之兄子尚也同時被害。伍子胥不甘俯首就擒出逃投鄭,當時,太子建亦至鄭,但鄭認為太子有圖謀鄭國之意,故殺之。伍子胥出於無奈,再次出逃,民間有關伍子胥兩次出逃的傳説很多。伍子胥過今安徽昭關(含山縣北小峴山)時,急得一夜之間滿頭青絲變成銀發的傳説流傳甚廣,而在富春江留下的遺跡卻鮮為人知。

  傳説有一天,伍子胥來到富春江邊,見江中有漁船,船上有一漁翁,伍子胥便招呼他過來,讓他將自己擺渡過去,漁翁邊歌邊渡,到了對岸,見子胥面有饑色,便讓他藏在蘆葦叢中,回家為其取食。子胥方出。子胥吃完麥飯、鮑魚羹,喝足酒後,欲將自己所佩的白金劍送給漁翁以作報答,老翁拒不接受,問其尊姓大名,也不回答。子胥萬分感慨,只好辭行,未出幾步,忽聽江中有聲,回頭一看,小船已翻,漁翁投江自盡。如今,在七里瀧岸邊有一石碑,上刻“子胥渡”三個醒目的大字。後人還把他當時住過的村稱為胥村,把大畈溪稱為胥溪,匯入富春江處稱為胥口。此外,這一帶還有胥源、胥嶺、胥嶺洞等與伍子胥有關的遺跡。

  伍子胥在桐廬境內的一座山上,得知自己已到吳國,脫離險境時,不禁拔劍高歌: 劍光燦燦兮生清風,仰天長歌兮震長空,員兮員兮脫樊籠!

  邊歌邊舞,歌聲響徹雲霄。後人把這座山稱為歌舞嶺。

  傳説伍子胥虎背熊腰,身長一丈,腰十圍,眉間一尺,一幅豪剛之氣。吳王闔閭(闔)招賢納士,知人善任,以仁義而聞名於諸侯,得知伍子胥智勇雙全,便召見。吳王問其治國安邦之策,伍子胥提出先立城廓,加強守備,廣積糧和充實兵庫的主張,深得吳王賞識而委以重任。

  闔閭不僅起用伍子胥,而且又用白喜、孫子,於公元前506年滅楚。這時楚平王已死,子胥為報殺父之仇,掘平王墓,鞭屍三百,並挖其目。有人批評子胥做得過頭,子胥説:“日暮路遠,倒行而逆施之於道也”。

  在伍子胥的全力舉薦下,闔閭立夫差為太子。然而,夫差即位後卻遠君子而親小人,起用嚭為太宰,對其言聽計從。伍子胥屢諫不從,反被誣有奪權纂位之心。伍子胥認為,歷史上,桀殺關龍逢,紂殺王子比幹,而今夫差要殺自己,與桀、紂何異。夫差得知子胥怨恨他,便賜劍令其自刎。越王勾踐聽説夫差不聽子胥勸告,反將其賜死,並探知吳國當時國庫空虛,於公元前473年滅吳。

  伍子胥臨終時囑咐其子:“抉吾目懸於南門,以觀越兵來伐吳。以魚皮裹吾屍投於江,吾當朝暮來潮,以觀吳之敗”。

  傳説伍子胥死後,屍體被拋入江中,錢塘江涌潮由此而生,涌潮時,人們還能見到子胥白馬素車奔馳於潮頭之中。

  為紀念伍子胥,後人在吳山立祠,稱伍公祠,又有伍公廟、伍員廟、胥山廟之稱,伍子胥被奉為潮神,從此香火不斷。宋王安石題有《胥山廟碑銘》,有“吳亡有千餘年,事之興壞廢革者不可勝數”。

Copyright © 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社浙江分社新聞信息中心
本網站所刊登的新華通訊社各種新聞﹑信息和各種專題專欄資料,
均為新華通訊社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華網浙江頻道主編信箱:zhejiang@xinhuanet.com
webmaster:zhejiang@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