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天

學詩計劃|《寄全椒山中道士》: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學詩計劃——寄全椒山中道士   來自新華網

全椒山中,霧氣濛濛,山風在林間穿梭,觸摸了露水的體溫,昨夜的秋雨清洗掉了山中道士的行蹤,也不知是哪片落葉輕飄飄地就將這冷意送到了遠方的朋友家,讓人想起了全椒山中的老朋友。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是韋應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體會這位大詩人與道士朋友濃濃的情誼。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韋應物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

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在唐代詩人中,韋應物算是混得不錯的。他出身豪富之家,從小見過大世面。後來身居高位,但很重情義,寫過不少與朋友交往的感人詩篇。

此詩作於滁州刺史任上(783年或784年)。早上獨坐郡齋,一陣寒氣襲來,讓作者想起全椒山中的道士朋友。和刺史所居條件優越不同,道士的生活是艱辛寂寞的,何況天氣轉冷、風雨瀟瀟的秋夜?作者想攜酒往訪“送溫暖”;可又擔心,滿山都是落葉,到哪尋找他的行蹤呢?

全詩八句,每兩句一切換,分別寫自己和對方。一二句寫作者自己推己及人,因郡齋之冷想起更冷的山中的道士。三四句想象對方正從山中打來柴火,燒煮白石充饑。用“煮白石”這個神仙典故,既切合對方道士的身份,也表現出山中生活的艱苦。五六句寫自己想前往探望的衝動。這裡的“酒”,代表着溫暖,代表着友情。最後兩句又寫對方,但沒有對方的具體形象,而是以“無人”寫“有人”。這兩句和賈島的“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有相似之處,只是賈島詩中展示的是一種飄逸瀟灑,而此詩表達的則是一種蕭條寂寞。寫自己,寫的是想念和意願;寫對方,也全是想象之辭。除了開頭的“今朝郡齋冷”,詩中所寫都是作者的心理活動,並沒有實際的場景與動作。

歷代對此詩評價很高,如《批點唐詩正聲》謂:“全首無一字不佳,語似衝泊,而意興獨至,此所謂‘良工心獨苦’也。”沖淡,是韋應物詩歌的風格特點,而在這沖淡的文字背後,我們可以感受到韋應物對於朋友的那種深摯的情感。

蘇東坡也很欣賞這首詩,正巧結識一位鄧道士,就依韻寫了一首詩送他(附後)。結果被宋代的詩評家許顗(字彥周)吐槽,説“絕唱不當和”(《彥周詩話》)。確實,和韋應物原詩相比,蘇東坡的這首詩缺乏一種文字上的渾成和情感上的深摯,可謂東施效顰之作。

詩寶

詩君好!可以介紹一下詩人嗎?

詩君

韋應物,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出身世家大族,15歲起為玄宗近侍,&&宮闈,扈從游幸。為富家無賴子弟,橫行鄉里。23歲開始折節讀書,痛改前非。歷任滁州刺史、江州刺史、蘇州刺史,官至從三品。世稱世稱韋江州、韋左司、韋蘇州。其詩多寫山水田園,清麗閒淡,與柳宗元並稱“韋柳”。

詩寶

詩君,“全椒”是哪啊?“束荊薪”是什麼意思啊?

詩君

全椒:今安徽省全椒縣,唐代屬滁州。束荊薪:捆紮柴火。《詩經•王風•揚之水》:“揚之水,不流束薪。”

詩寶

“歸來煮白石”運用了什麼典故呢?

詩君

用了“白石生”的典故。東晉葛洪《神仙傳》説,有個仙人,彭祖時已經兩千多歲了,經常煮白石為糧,住在白石山中,人稱“白石生”。

詩寶

原來如此,今天學到了很多知識,謝謝詩君!

  • 大師姐:
    作詩一首。

    次紅樓菊詩韻十二首之畫菊

    揮毫休問舊時狂,

    淺墨釅朱費計量。

    蕊吐苞含凝夜露,

    枝纏葉茂寫晨霜。

    傳來神筆依稀影,

    隱去秋魂仿佛香。

    為怨西風留不住,

    丹青濁酒共夕陽。

  • 龔師兄:
    作詩一首。

    喜得褚頻兄以妙墨相贈

    愛君妙墨贈吾廬,

    流水行雲得意初。

    為問古今疏鑿手,

    杜郎可敬褚郎書?

  • 蘭師兄:
    書法一幅。


寄鄧道士

蘇軾


一杯羅浮春,遠餉採薇客。

遙知獨酌罷,醉臥松下石。

幽人不可見,清嘯聞月夕。

聊戲庵中人,飛空本無跡。

淮上喜會梁州故人

韋應物


江漢曾為客,相逢每醉還。

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

歡笑情如舊,蕭疏鬢已斑。

何因不歸去?淮上有秋山。


春牧

迷川


初陽蜂引路,

鳥暖啼新樹。

蹄疾擋羊徐,

草鮮今可顧。


菩薩蠻•赤橙黃綠青藍紫

明月升


赤橙黃綠青藍紫,

嫦娥彩練癡塵世。

入境織絲綢,臨窗挂玉鉤。

誰遺長相思?惆悵落溪水。

與月共清茶,憑欄問禪家。

010020040410000000000000011106911293479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