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天

學詩計劃|《出塞》: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學詩計劃——出塞   來自新華網

今天是學詩的第114天,也是本期學詩計劃的最後一首唐詩,下周起就要穿越去宋朝學習宋詩宋詞啦。猶記得第一天我們學的是李白的《塞下曲》,正好今天學的是王昌齡的《出塞》,講的都是中華好兒女保家衛國的豪情壯志,説來很巧,也表明愛國是貫穿文藝作品的精神主線。

這首詩寫於盛唐,那時,唐朝對西北邊疆的征伐,使得戰爭頻繁,百姓們不能安居樂業。王昌齡早年科考落第後,決心出去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看見這飽受戰爭之苦的邊關百姓,一時情動,寫下了《出塞》。

出塞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清王士禛在他的《唐人萬首絕句選序》中説到,“唐三百年以絕句擅場”。的確,有唐三百年間,除五言律詩外,從帝王公卿,到僧道士庶,乃至婦女兒童,寫得最多的應該就是七絕了。在這令人目不暇接的琳瑯佳制中,哪一首堪稱壓卷之作?儘管歷來爭論不休,但王昌齡的《出塞》,卻是向來都廁身於這拔得頭籌的第一流作品中的。/p>

清王士禛在他的《唐人萬首絕句選序》中説到,“唐三百年以絕句擅場”。的確,有唐三百年間,除五言律詩外,從帝王公卿,到僧道士庶,乃至婦女兒童,寫得最多的應該就是七絕了。在這令人目不暇接的琳瑯佳制中,哪一首堪稱壓卷之作?儘管歷來爭論不休,但王昌齡的《出塞》,卻是向來都廁身於這拔得頭籌的第一流作品中的。

應該説這首詩的立意、措詞都十分得體。詩人從千年以前、萬里之外落墨,形成了雄渾蒼茫的獨特意境。首句互文見義,也即輝耀過秦漢的明月,現在仍然高照;修築於秦漢的關塞,至今也還存在。詩句將自秦漢以來,設關禦胡,曠日持久的邊關烽火,以含蓄的語言揭示了出來。士卒萬里戍邊,浴血奮戰,在留下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的同時,又給多少家庭帶來了深重苦難。因絕句其時大抵是要被譜上樂曲吟唱的,故詩人選擇從思婦嘆惋徵夫不歸的角度來寫,寫得情深意長,一唱三嘆,宜於伶工歌唱。此得體者一也。

全詩言旨深遠,婉曲有味。尤其是末兩句,從追懷古人着筆,寄希望於國力強盛,一掃歷年來的邊患,使百姓過上太平日子,説得合情合理。可見並不是單純的非戰之作,是以詩中思婦能將自己的苦樂,跟國家的命運緊緊&&在一起,怨而不怒、溫柔不迫,正是時代精神的體現。此得體者二也。

回過頭去再説説“唐絕壓卷之爭”,王昌齡雖向被尊稱為“七絕聖手”,但最早將王昌齡的《出塞》推為唐絕第一的卻是明代的楊慎。楊慎對王昌齡絕句的推崇,在他的《唐絕增奇序》中也可一窺端倪,所謂“擅場則王江寧,驂乘則李彰明,偏美則劉中山,遺響則杜樊川”,就明確將王昌齡置於李太白之上,奉為唐絕第一人。

那麼,此詩是否真的當仁不讓為唐絕第一了呢?也不儘然。王世貞之弟王世懋就首先&&不服,他在《藝圃擷餘》中寫到。究竟是否唐絕第一,此詩歷來後人論爭紛紜。其實,壓卷之爭沒有必要。王昌齡的《出塞》,作為唐代七絕第一流作品,比強稱之為第一更為合適與得體。

詩寶

詩君好,“胡馬”,“度”都是什麼意思啊?

詩君

胡馬:胡人的軍隊,借指外敵。度:跨越,越過。

詩寶

詩君,詩中的“龍城”是在哪呢?

詩君

清閻若璩《潛邱札記》曾考“盧城”為是,即盧龍城,乃漢右北平郡治。據《史記·李將軍列傳》載:“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右北平,唐時改為平州,治所在盧龍,即今河北省盧龍縣。

  • 大師姐:
    余極喜玉蘭初綻之玉潔冰清。然盡日案牘勞形,偶一返家,已碎琼滿地,綠意滿枝,心下悵然,故有此作。

    減字木蘭花

    楊花亂眼,滿目輕狂春色淺。

    欲問淒涼,踏碎冰心一縷香。

    劉郎未老,猶記寒姿傾一笑。

    燕語鶯啼,已過繁蔭第幾枝?

  • 龔師兄:
    作詩一首。

    觀電影《戰狼2》

    亂邦妖孽盡橫行,

    怎忍同胞陷死生。

    鶻入鴉群摧敵寇,

    血流磧漠顯豪英。

    流民慼慼傷秦火,

    異國欣欣見漢營。

    身在中華自無悔,

    境安廩實有雄兵。


  • 蘭師兄:
    作詩一首。

    擬古

    其四

    日暮烽煙起,

    單於臨玉關。

    將軍寶刀出,

    安得有生還。


採蓮曲

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

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

聞歌始覺有人來。

夜上受降城聞笛

李益


回樂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

一夜徵人盡望鄉。


巫山一段雲·江南春

Astra


闊步江南岸,悠歡野徑邊。

枝頭鵲鳥喚聲綿。陶醉在其間。

最是平常色,常觀亦樂然。

清風水上蕩波還。何處不嬌顏。


桃源憶故人

江北


經行萬里懷寥廓,指點煙霞輕薄。

風雨飄搖零落,榮謝如然諾。

銜杯誦咏情非薄,翰墨文華誰約?

尺牘鱗鴻相托,休教傷離索。

010020040410000000000000011106911293479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