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詩作於淳熙十三年,陸游六十二歲之時。春,作者被授予嚴州知州的職務,按慣例,赴任之前須覲見皇帝,此詩便是作者在旅驛中等待召見時所作。
首聯世味,即世事人情,作者顛沛流離了數年,備諳世事人情的涼薄,故以紗擬之,極言其薄也。誰令騎馬客京華,作者時年六十余,早該是含飴弄孫的年紀,卻像個熱衷功名的俗人一樣跑到行在臨安等候皇帝召見,這句含有自嘲的意味,沒有説出來的言外之意,是收復河山的強烈報國之心驅使他這麼做的。請注意,這裡的“令”不可以讀成去聲,而是應該讀成平聲。
頷聯是千古名句,小樓中閒居無聊,聽了一夜的春雨。何以不睡?自然是耿耿憂國之心使他夜不能寐。第二天雨霽,巷子裏傳來叫賣杏花的吆喝聲。杏花春雨江南,本來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時節,可作者全無意緒。
頸聯寫草書、品佳茗,皆不過是排遣愁悶的無聊之舉。尾聯是牢騷之語,趁着一身素衣還沒有被京城的風塵染黑,現在果斷拂袖而去,清明之前就能到家。
這首詩不同於陸游一貫的激昂風格,而近於沉鬱,和作者當時消沉的心境是一致的。